内皮脂酶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来源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wuf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内皮脂酶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并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首次支架后6个月至4年复查CAG的结果分为支架内再狭窄组(20例)与非支架内再狭窄组(2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与冠状动脉支架治疗情况。检测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血清内皮脂酶水平。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SR的相关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评估内皮脂酶对ISR患者的临床识别能力。

结果

支架内再狭窄组的2型糖尿病及吸烟的患者比例高于非支架内再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内再狭窄组的LDL-C及内皮脂酶均高于非支架内再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内再狭窄组的置入支架总长度大于非支架内再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置入支架总长度和内皮脂酶都是ISR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发现内皮脂酶对ISR具有一定的临床识别能力[AUC =0.757,95% CI(0.645~0.899),P<0.05]。

结论

2型糖尿病、置入支架总长度及内皮脂酶都是ISR的的独立危险因素,内皮脂酶与ISR密切相关,内皮脂酶对DES置入后的ISR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其他文献
期刊
阴囊钙质沉着症是特发性皮肤钙盐沉着症的一种,临床少见,易误诊,需要病理证实[1].我科2013年收治1例术前误诊为多发性皮脂腺囊肿,术后病理证实为阴囊特发性钙质沉着症,现报道如下.患者男,32岁,2年前阴囊出现1个黄白色小结节,逐渐增大,无明显疼痛,此后阴囊出现多处类似肿物,之前未行任何诊疗,此次因较大肿物将破裂而就诊.查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正常,腹软无压痛,无包块.阴囊可见多发肿物,有1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