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对许多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人生转折。10多年的苦读,只为通过这一次考试,能够走进向往已久的象牙塔,点燃内心憧憬多年的梦想。考上大学,成为千千万万莘莘学子的奋斗目标,也是万万千千家长对孩子的殷切希望。
然而,每年到了六七月份,总有一些学子,他们手中已经拿到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可是心情都是沉甸甸的。
梦想即将成真,似乎触手可及,可是,残酷的现实却又让这梦变得遥不可及。这横亘在理想和现实中间的障碍,就是高额的费用。
7000余万元慈善善款,40000余名优秀寒门学子,40000余个贫困家庭,1000余万元的社会捐款,1元2元的爱心奉献,这一串串的数字,映射了吉林省慈善总会“圆梦大学”活动前8年的缩影,彰显了社会各界的无私爱心,也实现了贫寒学子大学深造的梦想。
希望到来那一天却被学费压得喘不上气
尹作伟是个不大爱说话的孩子,贫困的家境和成长的环境,养成了他沉默的习惯,却给了他不屈的性格。
与这座繁华的现代都市相比,尹作伟的家仿佛是在另外的一个“世界”。坐落在长春市区已经少见的“棚户区”。房屋低矮、阴暗,墙皮已经脱落。尹作伟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爸爸妈妈活得太不容易了,我不能让他们再过这样的日子了。”尹作伟说,就靠着这样的信念,再苦再累,他都挺过来了。尹作伟高考以619分的分数考取了吉林大学,为他多年来艰难的学习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但是,母亲瘫痪,家里除了低保,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尹作伟该怎么读完大学的四年?
班主任老师说:徐鹏程是个阳光男孩,虽然仅仅19岁的他没能逃离命运安排的一切。
中考前,一场车祸夺去了妈妈的生命。就在妈妈出殡那天下午,徐鹏程含泪走进了考场,他拿下了全区的第一名。看到这个成绩,班主任老师掉下了眼泪,徐鹏程却没哭。他知道,这才是妈妈最希望看到的。
至今,他和爸爸与别人合租了一间只有10多平方米的旧居民楼。三年艰苦的高中生活结束时,徐鹏程以672分签约了上海交大。徐鹏程的爸爸徐彦说:“这么多年,他真的尽力了。家里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把儿子送进大学校门。”
谈到家里这么多年走过的路,爸爸哭了,他也哭了。
跟他们一样不幸的学子还有很多:
蔡嘉俊、蔡嘉杰这对双胞胎兄弟同时考上大学,学费和生活费都要交双份,可是父母在他们中考前离婚,只靠母亲打工每个月1200块钱的收入,如何才能凑够俩孩子的大学费用?
以650分考取北京理工大学本硕博连读的董亚娇,命运更是多舛。几个月大的时候,爸爸突发脑出血去世,是妈妈靠打工微薄的收入拉扯她。大学开学在即,妈妈就靠给别人加工衣服,几十元钱几十元钱地挣学费。
王昱人,曾被评为“感动吉林十大人物”。10多年来,坚持利用课余时间捡废品、卖报纸,积攒的3万元积蓄全部用来扶危济困、助人为乐,先后资助近90人。可因家境贫寒,考上重点大学却差点因无学费而放弃。
一只伸过来的手,带来的是温暖;无数双伸过来的手,托起的是学子们明天的希望
“轻轻地捧起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深深地凝望你的眼,不需要更多的语言;紧紧地握住你的手,这温暖依旧未改变……”
正在这些学子们为上学的学费而发愁的时候,一场凝聚全社会爱心为学子圆梦的“战役”打响了。
2011年6月末,吉林省慈善总会第9次启动“慈善救助圆梦大学”项目。全省各级慈善组织从每年一次的“双日捐”中特别安排800万元善款,决定救助4000名优秀贫困考生上大学。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发出倡议,呼吁全社会携起手来,大家心手相连,帮助那些家庭贫困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子将梦想变为现实,一场声势浩大的慈善助学活动在全省展开。
吉林日报社、长春日报社、长春晚报社、新文化报社、城市晚报社、东亚经贸新闻报社等平面媒体开辟一个个圆梦大学专版;吉林电视台新闻中心、吉林电视台公共频道、生活频道、都市频道,长春电视台等电视栏目不间断地播发圆梦大学专题;吉林省人民广播电台、吉林交通文艺台、长春经济广播、都市动听、交通之声等广播栏目深入播放圆梦大学资讯。
一个又一个学子的事迹,通过一份份散发墨香的报纸,一段段充满温情的电波,一幅幅让人落泪的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吉林慈善网、吉林慈善信息、吉林慈善宣传新平台——太珩传媒在全省客运站LED屏幕上,无私捐助的宣传项目……一位位出身贫寒却不屈从命运,贫困学子的不屈精神和奋斗历程,触动着人们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富有爱心的人们纷纷加入“圆梦”的行列中来。
有钱的老板来了,他们一下承担了一个甚至几个学子大学期间所有的费用,而且大多都不愿透露真实姓名。他们都说,做这样的事没有任何利益的驱使。
工薪阶层来了。他们说挣钱虽不多,可是有一分力尽一分力。不少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普通职员都表示愿意每个月固定拿出一笔钱来资助这些学子。一位爱心男子的话说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谁的梦想都挺美好,有梦想就不该言放弃。”
就连打工者也来了。一位卖粥的老奶奶,卖一碗粥只能挣几毛钱,却连续几年都为圆梦大学活动捐钱。不少打工者当年就因家庭贫困而辍学,他们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虽然自己此生与大学无缘,却不希望再有人在现实中折断理想的翅膀。
通过省慈善总会捐赠90万元善款(其中有5万元捐助用于慈善助医活动),救助170名贫困家庭的孩子顺利上大学的松原华民房地产公司总经理王晓民说:“小时候家里穷,看到父母为了哥哥上学的几百元愁得吃不下饭,我就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努力挣钱。现在我有了点钱,虽然我只有初中文化,我不想让这种悲剧再在这代孩子身上重演,让贫困家庭的父母再为孩子的学费而发愁。”他还准备在10年内资助1万名贫困大学生,帮助他们实现大学梦。
贫寒学子的明天,不仅牵动着爱心人士的心。省领导在百忙中批示,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都能上得了学。
贫寒并不可怕你们是全省人民的牵挂
就在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个“圆梦”的队伍中的时候,有一个人一直在关注着这些贫困的学子。他就是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慈善总会会长唐宪强。
7月18日,唐宪强亲自在报纸上批示,他希望社会各界为贫困学子献一份爱心,尽一份责任。让我们的社会充满温暖和阳光!
省委书记孙政才也在百忙之中,深切地关注着这些贫困学子。当看到昔日感动吉林的王昱人同学,如今考上大学却因家庭贫困想放弃时,孙政才书记也被感动了。
他提笔在报纸上作出重要批示:“看了昱人同学的情况,为昱人同学的爱心和自强感到高兴。”
王昱人同学的困难深深牵动着省委书记孙政才的心,他在批示中说:“看到她面临的困难,心里感到很难受。”
孙政才书记用十分动情的笔触写道:“可否结合‘三帮扶’活动,支持一下,大家帮把手,确保昱人同学能顺利读完大学。”
批示的最后,孙政才书记把关怀的目光投向全省所有贫困的孩子,话语坚定有力,温情打动人心,态度斩钉截铁:“我们就是要采取综合措施,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都能上得了学!”
省委书记对优秀贫困学生的深切关心,引发了社会各界、各阶层的积极响应。也由此把2011年的圆梦大学活动推向了高潮。
省委组织部、省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三帮扶”工作中,广泛开展帮扶困难群众子女“圆梦大学”活动。
各企业及各慈善组织也纷纷行动起来,他们用爱的行动来践行他们的社会责任,回报社会对他们的支持与关爱。
8月6日上午,长春苏宁电器在重庆路EXPO超级旗舰店门前举办“希望工程·圆梦大学”活动,通过现场义拍及募捐来支持这些贫困家庭的高考学子圆大学梦。
8月21日,华民房地产千人同游查干湖暨捐资助学慈善大型活动在松原举行。170名贫困家庭的孩子,每人从华民房地产总经理王晓民手中接过5000元助学款,能够顺利上大学。
8月24日,省孤儿学校举行了2011~2012学年度开学式暨圆梦大学捐赠仪式,香港博大东方集团为该校考入大学的38名学生捐赠30万元善款。
大家用实际行动为贫困的学子撑起了一把保护伞,替他们遮挡人生的风雨,让他们顺利地踏上求学之路。
9年的时间,有无数的爱心,他们把温暖送到家庭和校园,送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并将伴随他们的一生
全省迅速行动“圆梦大学”一直在路上
这场爱的行动,迅速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省遍地开花。
长春市由市民政、教育、共青团、慈善会等部门、单位共同参与启动联合助学行动,为长春市区的低保家庭和孤儿考生每人获得1万元的资助。活动面向该市所有城乡低保、低保边缘待遇、残疾和孤儿考生等群体,范围基本上覆盖了今年中考和高考的所有经济困难考生,贫困家庭子女助学实现“有一助一”,确保每位贫困家庭新入学大学生都上得起学、读得起书。
吉林市慈善总会联合康乃尔助学基金会举行“慈善救助圆梦大学”活动,600名贫困学子每人领到了2000元助学金。让这些学子们切身地感受到了什么是“雪中送炭”。
通化市为了能让更多的贫困学生得到救助,通化民政部门、慈善总会对2011年城乡低保家庭子女考入大学的,在原救助范围和救助标准的基础上,还扩大了贫困大学生救助范围,2011年救助学生的人数比2010年多出近200人。
辽源市以开展“情系学子、爱心助学”募捐活动为载体,慈善总会发出倡议,号召机关干部与各企事业单位献出爱心,掀起一股捐资助学的浪潮。短短时间,捐款就已超100万元,在开学之前,将善款送到今年考上大学的83名贫困学子手中,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捐赠规模创辽源慈善助学历史新高。
松原市对凡进入2011年全国统一进入重点线并被录取的孤儿、烈士子女、城乡低保户,每位应届大学生学生救助2000元。而几年来,为更好地帮助特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松原市慈善总会始终坚持对贫困家庭子女这样进行救助。
9年的时间,这个助学项目获得了许多的荣誉,但有一个荣誉无法超越,那就是吉林品牌的“圆梦大学”。
9年慈善硕果满枝、48000多名贫困学子入大学校门
吉林省较为规范的慈善助学活动已经走过8年,“圆梦大学”慈善助学活动已成为全省慈善救助的品牌,还获得了中华慈善总会颁发的“中华慈善项目奖”。
2002年,吉林省率先在全国规范了捐赠,确定了除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外,每年由慈善组织开展“双日捐”活动。至此,各级慈善组织有了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
“在吉林这样一个经济相对欠发达的省份,低保家庭、低保边缘家庭的孩子每年考上大学的有近万人,同时,还有一部分因灾、因病、因残等因素致贫的家庭考生也需要社会的救助,我们采取‘双日捐’善款列支一部分、爱心企业捐赠一部分、社会爱心人士筹集一部分的办法,千方百计想办法为贫困学子筹集学费,让他们圆梦大学不再是‘梦’。”吉林省慈善总会秘书长陈宝东向大家介绍了圆梦大学活动情况。
自2003年首次开展,吉林省慈善救助“圆梦大学”活动,至今已经是第9个年头。
在“圆梦大学”行动中,全省各级慈善组织先后投入近1亿元善款,帮助48000余名贫困优秀考生顺利进入大学校门。
“始终坚持阳光透明操作,始终采取全程、全员、全方位公示的办法来实施,切实让社会各界了解圆梦大学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来监督,让圆梦助学的善款用到最需要的贫困学子身上。”临江市民政局局长、市慈善总会副会长贾清林如是说,“9年来,我们资助了几百名贫困家庭学子上大学,给贫困家庭送去了温暖、送去了关爱,也送去了希望。”
几年来,“圆梦大学”的项目活动受到省委、省政府及省内外爱心人士及新闻媒体的高度重视,2009年荣获“中华慈善项目奖”。
而今年的圆梦活动,更是硕果满枝,整个活动期间高潮迭起,亮点频现。除了正常报道优秀学子的事迹,同时,还在文化广场举行的“圆梦大学”爱心晚会,仅1个半小时就募集善款26万余元。今年,全省各地累计为贫困学子的捐款达到3000余万元,救助8000余名考生,创造历史新高。
特别是省慈善总会举办的“圆梦大学”贫困学子励志会暨慈善助学善款发放仪式,让参与捐赠的组织和个人见证善款的使用去向,更激励贫困优秀考生在浓浓爱意中,向新的一段人生道路前进,同时可以用善行善举感召更多人,加入到慈善事业的滚滚洪流中来。
到现在为止,我省受助的贫困考生已经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他们怀揣奉献与感恩之心,像无数颗不灭的火种,把爱在你我之间传递,代代传承。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爱的火种将会点亮全世界,使每一角落都阳光洒落,无比温暖。让每一个身处困境的人都不再觉得孤单。
然而,每年到了六七月份,总有一些学子,他们手中已经拿到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可是心情都是沉甸甸的。
梦想即将成真,似乎触手可及,可是,残酷的现实却又让这梦变得遥不可及。这横亘在理想和现实中间的障碍,就是高额的费用。
7000余万元慈善善款,40000余名优秀寒门学子,40000余个贫困家庭,1000余万元的社会捐款,1元2元的爱心奉献,这一串串的数字,映射了吉林省慈善总会“圆梦大学”活动前8年的缩影,彰显了社会各界的无私爱心,也实现了贫寒学子大学深造的梦想。
希望到来那一天却被学费压得喘不上气
尹作伟是个不大爱说话的孩子,贫困的家境和成长的环境,养成了他沉默的习惯,却给了他不屈的性格。
与这座繁华的现代都市相比,尹作伟的家仿佛是在另外的一个“世界”。坐落在长春市区已经少见的“棚户区”。房屋低矮、阴暗,墙皮已经脱落。尹作伟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爸爸妈妈活得太不容易了,我不能让他们再过这样的日子了。”尹作伟说,就靠着这样的信念,再苦再累,他都挺过来了。尹作伟高考以619分的分数考取了吉林大学,为他多年来艰难的学习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但是,母亲瘫痪,家里除了低保,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尹作伟该怎么读完大学的四年?
班主任老师说:徐鹏程是个阳光男孩,虽然仅仅19岁的他没能逃离命运安排的一切。
中考前,一场车祸夺去了妈妈的生命。就在妈妈出殡那天下午,徐鹏程含泪走进了考场,他拿下了全区的第一名。看到这个成绩,班主任老师掉下了眼泪,徐鹏程却没哭。他知道,这才是妈妈最希望看到的。
至今,他和爸爸与别人合租了一间只有10多平方米的旧居民楼。三年艰苦的高中生活结束时,徐鹏程以672分签约了上海交大。徐鹏程的爸爸徐彦说:“这么多年,他真的尽力了。家里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把儿子送进大学校门。”
谈到家里这么多年走过的路,爸爸哭了,他也哭了。
跟他们一样不幸的学子还有很多:
蔡嘉俊、蔡嘉杰这对双胞胎兄弟同时考上大学,学费和生活费都要交双份,可是父母在他们中考前离婚,只靠母亲打工每个月1200块钱的收入,如何才能凑够俩孩子的大学费用?
以650分考取北京理工大学本硕博连读的董亚娇,命运更是多舛。几个月大的时候,爸爸突发脑出血去世,是妈妈靠打工微薄的收入拉扯她。大学开学在即,妈妈就靠给别人加工衣服,几十元钱几十元钱地挣学费。
王昱人,曾被评为“感动吉林十大人物”。10多年来,坚持利用课余时间捡废品、卖报纸,积攒的3万元积蓄全部用来扶危济困、助人为乐,先后资助近90人。可因家境贫寒,考上重点大学却差点因无学费而放弃。
一只伸过来的手,带来的是温暖;无数双伸过来的手,托起的是学子们明天的希望
“轻轻地捧起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深深地凝望你的眼,不需要更多的语言;紧紧地握住你的手,这温暖依旧未改变……”
正在这些学子们为上学的学费而发愁的时候,一场凝聚全社会爱心为学子圆梦的“战役”打响了。
2011年6月末,吉林省慈善总会第9次启动“慈善救助圆梦大学”项目。全省各级慈善组织从每年一次的“双日捐”中特别安排800万元善款,决定救助4000名优秀贫困考生上大学。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发出倡议,呼吁全社会携起手来,大家心手相连,帮助那些家庭贫困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子将梦想变为现实,一场声势浩大的慈善助学活动在全省展开。
吉林日报社、长春日报社、长春晚报社、新文化报社、城市晚报社、东亚经贸新闻报社等平面媒体开辟一个个圆梦大学专版;吉林电视台新闻中心、吉林电视台公共频道、生活频道、都市频道,长春电视台等电视栏目不间断地播发圆梦大学专题;吉林省人民广播电台、吉林交通文艺台、长春经济广播、都市动听、交通之声等广播栏目深入播放圆梦大学资讯。
一个又一个学子的事迹,通过一份份散发墨香的报纸,一段段充满温情的电波,一幅幅让人落泪的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吉林慈善网、吉林慈善信息、吉林慈善宣传新平台——太珩传媒在全省客运站LED屏幕上,无私捐助的宣传项目……一位位出身贫寒却不屈从命运,贫困学子的不屈精神和奋斗历程,触动着人们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富有爱心的人们纷纷加入“圆梦”的行列中来。
有钱的老板来了,他们一下承担了一个甚至几个学子大学期间所有的费用,而且大多都不愿透露真实姓名。他们都说,做这样的事没有任何利益的驱使。
工薪阶层来了。他们说挣钱虽不多,可是有一分力尽一分力。不少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普通职员都表示愿意每个月固定拿出一笔钱来资助这些学子。一位爱心男子的话说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谁的梦想都挺美好,有梦想就不该言放弃。”
就连打工者也来了。一位卖粥的老奶奶,卖一碗粥只能挣几毛钱,却连续几年都为圆梦大学活动捐钱。不少打工者当年就因家庭贫困而辍学,他们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虽然自己此生与大学无缘,却不希望再有人在现实中折断理想的翅膀。
通过省慈善总会捐赠90万元善款(其中有5万元捐助用于慈善助医活动),救助170名贫困家庭的孩子顺利上大学的松原华民房地产公司总经理王晓民说:“小时候家里穷,看到父母为了哥哥上学的几百元愁得吃不下饭,我就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努力挣钱。现在我有了点钱,虽然我只有初中文化,我不想让这种悲剧再在这代孩子身上重演,让贫困家庭的父母再为孩子的学费而发愁。”他还准备在10年内资助1万名贫困大学生,帮助他们实现大学梦。
贫寒学子的明天,不仅牵动着爱心人士的心。省领导在百忙中批示,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都能上得了学。
贫寒并不可怕你们是全省人民的牵挂
就在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个“圆梦”的队伍中的时候,有一个人一直在关注着这些贫困的学子。他就是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慈善总会会长唐宪强。
7月18日,唐宪强亲自在报纸上批示,他希望社会各界为贫困学子献一份爱心,尽一份责任。让我们的社会充满温暖和阳光!
省委书记孙政才也在百忙之中,深切地关注着这些贫困学子。当看到昔日感动吉林的王昱人同学,如今考上大学却因家庭贫困想放弃时,孙政才书记也被感动了。
他提笔在报纸上作出重要批示:“看了昱人同学的情况,为昱人同学的爱心和自强感到高兴。”
王昱人同学的困难深深牵动着省委书记孙政才的心,他在批示中说:“看到她面临的困难,心里感到很难受。”
孙政才书记用十分动情的笔触写道:“可否结合‘三帮扶’活动,支持一下,大家帮把手,确保昱人同学能顺利读完大学。”
批示的最后,孙政才书记把关怀的目光投向全省所有贫困的孩子,话语坚定有力,温情打动人心,态度斩钉截铁:“我们就是要采取综合措施,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都能上得了学!”
省委书记对优秀贫困学生的深切关心,引发了社会各界、各阶层的积极响应。也由此把2011年的圆梦大学活动推向了高潮。
省委组织部、省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三帮扶”工作中,广泛开展帮扶困难群众子女“圆梦大学”活动。
各企业及各慈善组织也纷纷行动起来,他们用爱的行动来践行他们的社会责任,回报社会对他们的支持与关爱。
8月6日上午,长春苏宁电器在重庆路EXPO超级旗舰店门前举办“希望工程·圆梦大学”活动,通过现场义拍及募捐来支持这些贫困家庭的高考学子圆大学梦。
8月21日,华民房地产千人同游查干湖暨捐资助学慈善大型活动在松原举行。170名贫困家庭的孩子,每人从华民房地产总经理王晓民手中接过5000元助学款,能够顺利上大学。
8月24日,省孤儿学校举行了2011~2012学年度开学式暨圆梦大学捐赠仪式,香港博大东方集团为该校考入大学的38名学生捐赠30万元善款。
大家用实际行动为贫困的学子撑起了一把保护伞,替他们遮挡人生的风雨,让他们顺利地踏上求学之路。
9年的时间,有无数的爱心,他们把温暖送到家庭和校园,送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并将伴随他们的一生
全省迅速行动“圆梦大学”一直在路上
这场爱的行动,迅速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省遍地开花。
长春市由市民政、教育、共青团、慈善会等部门、单位共同参与启动联合助学行动,为长春市区的低保家庭和孤儿考生每人获得1万元的资助。活动面向该市所有城乡低保、低保边缘待遇、残疾和孤儿考生等群体,范围基本上覆盖了今年中考和高考的所有经济困难考生,贫困家庭子女助学实现“有一助一”,确保每位贫困家庭新入学大学生都上得起学、读得起书。
吉林市慈善总会联合康乃尔助学基金会举行“慈善救助圆梦大学”活动,600名贫困学子每人领到了2000元助学金。让这些学子们切身地感受到了什么是“雪中送炭”。
通化市为了能让更多的贫困学生得到救助,通化民政部门、慈善总会对2011年城乡低保家庭子女考入大学的,在原救助范围和救助标准的基础上,还扩大了贫困大学生救助范围,2011年救助学生的人数比2010年多出近200人。
辽源市以开展“情系学子、爱心助学”募捐活动为载体,慈善总会发出倡议,号召机关干部与各企事业单位献出爱心,掀起一股捐资助学的浪潮。短短时间,捐款就已超100万元,在开学之前,将善款送到今年考上大学的83名贫困学子手中,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捐赠规模创辽源慈善助学历史新高。
松原市对凡进入2011年全国统一进入重点线并被录取的孤儿、烈士子女、城乡低保户,每位应届大学生学生救助2000元。而几年来,为更好地帮助特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松原市慈善总会始终坚持对贫困家庭子女这样进行救助。
9年的时间,这个助学项目获得了许多的荣誉,但有一个荣誉无法超越,那就是吉林品牌的“圆梦大学”。
9年慈善硕果满枝、48000多名贫困学子入大学校门
吉林省较为规范的慈善助学活动已经走过8年,“圆梦大学”慈善助学活动已成为全省慈善救助的品牌,还获得了中华慈善总会颁发的“中华慈善项目奖”。
2002年,吉林省率先在全国规范了捐赠,确定了除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外,每年由慈善组织开展“双日捐”活动。至此,各级慈善组织有了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
“在吉林这样一个经济相对欠发达的省份,低保家庭、低保边缘家庭的孩子每年考上大学的有近万人,同时,还有一部分因灾、因病、因残等因素致贫的家庭考生也需要社会的救助,我们采取‘双日捐’善款列支一部分、爱心企业捐赠一部分、社会爱心人士筹集一部分的办法,千方百计想办法为贫困学子筹集学费,让他们圆梦大学不再是‘梦’。”吉林省慈善总会秘书长陈宝东向大家介绍了圆梦大学活动情况。
自2003年首次开展,吉林省慈善救助“圆梦大学”活动,至今已经是第9个年头。
在“圆梦大学”行动中,全省各级慈善组织先后投入近1亿元善款,帮助48000余名贫困优秀考生顺利进入大学校门。
“始终坚持阳光透明操作,始终采取全程、全员、全方位公示的办法来实施,切实让社会各界了解圆梦大学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来监督,让圆梦助学的善款用到最需要的贫困学子身上。”临江市民政局局长、市慈善总会副会长贾清林如是说,“9年来,我们资助了几百名贫困家庭学子上大学,给贫困家庭送去了温暖、送去了关爱,也送去了希望。”
几年来,“圆梦大学”的项目活动受到省委、省政府及省内外爱心人士及新闻媒体的高度重视,2009年荣获“中华慈善项目奖”。
而今年的圆梦活动,更是硕果满枝,整个活动期间高潮迭起,亮点频现。除了正常报道优秀学子的事迹,同时,还在文化广场举行的“圆梦大学”爱心晚会,仅1个半小时就募集善款26万余元。今年,全省各地累计为贫困学子的捐款达到3000余万元,救助8000余名考生,创造历史新高。
特别是省慈善总会举办的“圆梦大学”贫困学子励志会暨慈善助学善款发放仪式,让参与捐赠的组织和个人见证善款的使用去向,更激励贫困优秀考生在浓浓爱意中,向新的一段人生道路前进,同时可以用善行善举感召更多人,加入到慈善事业的滚滚洪流中来。
到现在为止,我省受助的贫困考生已经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他们怀揣奉献与感恩之心,像无数颗不灭的火种,把爱在你我之间传递,代代传承。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爱的火种将会点亮全世界,使每一角落都阳光洒落,无比温暖。让每一个身处困境的人都不再觉得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