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克莱·刘易斯新传记问世

来源 :外国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hdgc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2009年第一期的《评论观察》(CriticalSurvey)专刊讨论1830年代至1920年代有关东方的旅行作品和虚构作品(小说),企图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文学中的东方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进行深入一步的分析:维多利亚文学对于东方的兴趣到底是什么?它使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再现形式?
期刊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通常被视为西方文学自传的经典,但它是否是一部严格意义的自传却一直受到质疑。本文试图以“自画像”这一绘画体裁为线索,从《忏悔录》的结构、内容和语言等方面考察这一作品的文本特征,以重新理解其文学自传性质。
众所周知,《疯癫与文明》是福柯成为20世纪最重要科学史家之一的奠基之作。但此书并不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他的处女作Maladie mentale et personnale (《精神病与人格》,1954年)的篇幅要小得多,他以此书为基础完成的博士论文Folie et deraison:histoire de la folie a l'age classique(《疯癫与非理智:古典时期的疯癫史》,Plon版,1961年),将原先不足300页的论著扩充了一倍多。此书于1964年出了一个缩写本,即今日坊问广为流行
为什么文明史家们称元禄时代(1688—1704)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前夜?井原西鹤刻画的模范町人形象提供了一个答案,即:金钱+享乐=模范町人。这也是一种具有元禄町人生态个性的、前所未有的新型町人道德文明观楚构,它对于我们审视甘本由封建时代走向资本主义时代的文明进程,有着深刻的认识价值。
文学经典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如何与这些经过时间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经典交流对话,如何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不仅是我们每个人文学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身负的责任。怀着这样的问题意识和使命感,在《外国文学评论》创刊20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和厦门大学外文学院于2006年10月28日至30日共同主办了“与经典对话”全国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70余名代表会聚在有着80余年历史的厦大校园,就“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的学术研究史的回顾与反思”、“文化的多元性与
“语法”与“修辞”是保罗·德曼阅读理论中的一对重要的关键词。本文从评析三种对德曼的“语法”与“修辞”关系的观点入手,梳理了德曼对传统“语法”与“修辞”关系的分析与解构,揭示了德曼的“语法”与“修辞”关系的实质。
本文在质疑《在梦的阐释中展示权力关系——论〈人鼠之间〉的文化寓意和社会效用》一文的基础上,提出从寓言层面来解读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认为小说旨在把一个“小宇宙”(即现代人类社会的缩影)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个“小宇宙”是一个缺乏温情的冷酷世界,奉行的是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孤独和失望是其间社会弱势群体的普遍心态,而强者之所以能生存,只是因为他们恃强凌弱。
德国当代作家君特·格拉斯早期作品中的基督教素材之丰富引人注目。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作者大量采用了戏拟、反讽和能指游戏等手法。本文认为,格拉斯创作中的基督教动因不仅产生于他个人的亲身体验,更产生于他对这一文化传统的深入研究和思考。他的目的并不在于要彻底否定基督教文化传统,而是要在批判的基础上确定人而不是神在现实社会中的位置以及他对于人类历史所负有的赎罪使命。
被誉为20世纪欧洲文学史里程碑的《荒原》、自问世之日起就有无以数计的阐释.由于诗中包含了诗人往日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