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12日,热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概念股科大讯飞(002230.SZ)公布的2013年中报显示,上半年科大讯飞实现销售收入4.19亿元,同比增长38.01%;同期,科大讯飞的营业外收入约为5934万元,营业外收支净额约5413万元,而同期公司税前利润约1.0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8250万元,公司营业外收支净额占税前利润的53.07%。而营业外收入几乎全部为政府补贴,经常性政府补贴占所有财政补贴的1/4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和2011年同期公司营业外收支净额占税前利润的比例分别为37.76%和26.51%。也就是说,这一比例连续3年都在25%以上,表明公司主营业务不给力。
2013年上半年,受业务成本提升影响,除信息工程与运维服务毛利率提升4.41%外,其他主要业务毛利率均小幅下滑:语音评测与教学业务下滑5.04%,电信语音增值业务下滑4.17%,IFLYTEK-C3下滑7.79%。
此外,科大讯飞还存在将本来应该在当期费用化的开发支出资本化,以此调节业绩的嫌疑。
财报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科大讯飞开发阶段资本化支出增加7169万元,且同期公司并没有费用化支出。去年同期,公司研发费用支出1.03亿元,其中费用化支出约4548万元。
让人冒冷汗的业绩背后,科大讯飞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更加复杂,其护城河也面临考验。
大鳄进场
在业内人士看来,科大讯飞缺乏足够宽广的护城河。
首先,语音识别的技术门槛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在市场化的大潮下,掌握互联网入口的企业,例如百度、腾讯等巨头,都在觊觎语音识别领域。
8月5日,微信5.0在AppStore上架,其新增的语音输入功能对科大讯飞的主营业务提出了挑战。二级市场上,8月5日以来,科大讯飞股价从59元的高位跌落到8月15日的52元左右。
科大讯飞的解释是,公司产品与微信存在一定差异,目前微信只能语音录入,但公司的语音产品可以用于打电话、发短信、翻译、打开手机应用等。
对于科大讯飞的前端产品讯飞语音输入法来说,同类竞争者也如过江之鲫,百度、QQ、搜狗、谷歌等输入法都加入了语音输入的功能。
虽然有业内人士坦承,语音核心技术具有厚积薄发的特点,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积累,腾讯想超越科大讯飞仍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在其看来,语音输入的应用前景很小。
此外,当前语音输入法并不能产生盈利。一位接触过科大讯飞高层的知情人士对《证券市场周刊》透露,科大讯飞此前曾想做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积累用户,做一个语音数据库,做好语音识别的后端,提高准确率。然而,包括拥有众多用户的各种语音输入法在内,当前前端产品的盈利模式并不清晰,本身便没有收入,难以为科大讯飞带来利润。
“高德软件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后来其盈利模式转变为,按照地图服务厂商的地图被使用频率,收取使用服务费或者采取包月封顶的合作,但是这种收入对于公司而言比较有限。”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易做如此表示。
在业界人士看来,科大讯飞更像是一个产品企业,而不是互联网企业,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平台做支撑。对语音业务觊觎已久的腾讯有QQ、微信做支撑,百度拥有搜索,阿里巴巴的核心是B2B、B2C。但科大讯飞业务庞杂,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类似业务。
“国内许多科技企业自身都没有清楚的定位,国外的甲骨文是做数据库、谷歌是做搜索的,而科大讯飞贴上了人工智能和语音识别的标签,多少带有资本运作的成分。”北京的一位TMT资深分析人士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
此外,在李易看来,科大讯飞来自政府的收入和补贴比例过高,与政府、特别是军队的关系密切,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在互联网时代,这不利于科大讯飞自身的国际化,中兴、华为在海外屡屡受到以安全为借口的狙击便是前车之鉴。”
虽然由于一些国家安全问题导致国外语音识别厂商尚未成功登陆中国,但其中的隐忧也不得不警惕。
“通过联合国内企业,国外大佬成立可以由中方控股的公司,这样那些具有国外背景的语音企业,通过授权的方式,可以进入中国市场,从而获得自己的利益。”李易表示。
科大讯飞的估值到底是否过高,苹果的Siri可供借鉴。Siri成立于2007年,是苹果语音数字私人助理的应用程序开发商,苹果公司于2010年4月耗资2亿美元收购该公司,接近15亿元人民币。在此之后,苹果于2011年发布Siri语音助理,并集成到iPhone 4S中,作为iOS移动操作系统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从业界的地位来看,Siri在世界范围内的语音识别领域,无论是前端后端,还是闭路循环系统,都有领先优势,而Siri创始人在出售时称2亿美元是一个难以拒绝的价格。但是在苹果买下Siri之后,其活跃度呈现下滑态势;Siri刚刚推出时,万众瞩目;几年后,几乎没人再用。
“以此推断,Siri当时给出的估值并不低,”李易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而截至2013年8月15日,科大讯飞的市值已接近250亿元,是当年Siri的十余倍。
“科大讯飞更大的价值是作为中国语音识别领域的领头羊,所以才会有如此高的估值。”李易表示。
语音识别与人工智能狂想
“连全球领头羊Siri的用户数量都已经下滑,效仿者的日子怎能好过?”在李易看来,当前的语音识别多偏娱乐性,实用价值不大,这导致一些用户新鲜感过后便不再使用,产品的用户粘度不够。
作为中国语音识别的“领头羊”,科大讯飞的标签还能贴多久呢?
从微信5.0看,通过购买小企业、挖工程师等手段,腾讯的语音识别做得也不差,那么科大讯飞的护城河在什么地方?
“仅仅有先进的技术,缺少拓展平台,也不利于科大讯飞的长远发展。”李易表示,“中国公司都喜欢发起对苹果的挑战,这些公司玩的都是错误的战略,包括之前的汉王科技和联想集团,因为苹果是一个生态系统,这些公司本身就是这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战略错误。”
科大讯飞一个新的突破点在于,语音识别技术可以解放人的双手,特别是开车驾驶的过程中。
据年报披露,截至2012年年底,在车载领域,通过与电信运营商、核心地图厂商的合作,科大讯飞解决了车内信息获取的方便性和安全性的刚性需求。目前公司已经和国内主要汽车电子厂商及车厂等建立了合作,包括奇瑞、江淮、上汽、奥迪、德尔福、大陆电子、哈曼等。
但是,目前这一领域对公司营收的贡献微乎其微。
而人工智能的标签虽然光鲜,但是盈利模式也尚未清晰,例如国内的人工智能先驱小i机器人现在已经转作B2B业务。
据小i机器人官方发布的数据,2004年到2007年,凭借微软的MSN平台,小i机器人的用户已经突破1亿人,交互量达到100亿次以上,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2007年,小i机器人甚至还获得了包括IT业界大佬英特尔投资、IDG在内的5家风险投资机构上千万美元的投资,但大量的用户并没有给公司带来相应的高收入。
小i机器人的创始人袁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这是因为“小i没找到好的盈利模式”,后来他才发现,一个根本的问题在于,虽然小i的用户数量疯涨,但是对于用户而言,它能满足用户的什么需求呢?
“对于人工智能来说,现在谈商业化还为时尚早。” 袁辉公开表示,语音识别不是完全靠算法能解决的,而后边的智能分析和数据库密切相关,二者的匹配和系统构建是非常核心的,既包括开发互联网的信息,还包括机器学习,这需要大量的整合和多年的积累。
在业内人士看来,时间是智能机器人最大的壁垒,这不是靠开放平台、人才、资金就能解决的。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和2011年同期公司营业外收支净额占税前利润的比例分别为37.76%和26.51%。也就是说,这一比例连续3年都在25%以上,表明公司主营业务不给力。
2013年上半年,受业务成本提升影响,除信息工程与运维服务毛利率提升4.41%外,其他主要业务毛利率均小幅下滑:语音评测与教学业务下滑5.04%,电信语音增值业务下滑4.17%,IFLYTEK-C3下滑7.79%。
此外,科大讯飞还存在将本来应该在当期费用化的开发支出资本化,以此调节业绩的嫌疑。
财报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科大讯飞开发阶段资本化支出增加7169万元,且同期公司并没有费用化支出。去年同期,公司研发费用支出1.03亿元,其中费用化支出约4548万元。
让人冒冷汗的业绩背后,科大讯飞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更加复杂,其护城河也面临考验。
大鳄进场
在业内人士看来,科大讯飞缺乏足够宽广的护城河。
首先,语音识别的技术门槛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在市场化的大潮下,掌握互联网入口的企业,例如百度、腾讯等巨头,都在觊觎语音识别领域。
8月5日,微信5.0在AppStore上架,其新增的语音输入功能对科大讯飞的主营业务提出了挑战。二级市场上,8月5日以来,科大讯飞股价从59元的高位跌落到8月15日的52元左右。
科大讯飞的解释是,公司产品与微信存在一定差异,目前微信只能语音录入,但公司的语音产品可以用于打电话、发短信、翻译、打开手机应用等。
对于科大讯飞的前端产品讯飞语音输入法来说,同类竞争者也如过江之鲫,百度、QQ、搜狗、谷歌等输入法都加入了语音输入的功能。
虽然有业内人士坦承,语音核心技术具有厚积薄发的特点,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积累,腾讯想超越科大讯飞仍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在其看来,语音输入的应用前景很小。
此外,当前语音输入法并不能产生盈利。一位接触过科大讯飞高层的知情人士对《证券市场周刊》透露,科大讯飞此前曾想做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积累用户,做一个语音数据库,做好语音识别的后端,提高准确率。然而,包括拥有众多用户的各种语音输入法在内,当前前端产品的盈利模式并不清晰,本身便没有收入,难以为科大讯飞带来利润。
“高德软件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后来其盈利模式转变为,按照地图服务厂商的地图被使用频率,收取使用服务费或者采取包月封顶的合作,但是这种收入对于公司而言比较有限。”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易做如此表示。
在业界人士看来,科大讯飞更像是一个产品企业,而不是互联网企业,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平台做支撑。对语音业务觊觎已久的腾讯有QQ、微信做支撑,百度拥有搜索,阿里巴巴的核心是B2B、B2C。但科大讯飞业务庞杂,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类似业务。
“国内许多科技企业自身都没有清楚的定位,国外的甲骨文是做数据库、谷歌是做搜索的,而科大讯飞贴上了人工智能和语音识别的标签,多少带有资本运作的成分。”北京的一位TMT资深分析人士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
此外,在李易看来,科大讯飞来自政府的收入和补贴比例过高,与政府、特别是军队的关系密切,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在互联网时代,这不利于科大讯飞自身的国际化,中兴、华为在海外屡屡受到以安全为借口的狙击便是前车之鉴。”
虽然由于一些国家安全问题导致国外语音识别厂商尚未成功登陆中国,但其中的隐忧也不得不警惕。
“通过联合国内企业,国外大佬成立可以由中方控股的公司,这样那些具有国外背景的语音企业,通过授权的方式,可以进入中国市场,从而获得自己的利益。”李易表示。
科大讯飞的估值到底是否过高,苹果的Siri可供借鉴。Siri成立于2007年,是苹果语音数字私人助理的应用程序开发商,苹果公司于2010年4月耗资2亿美元收购该公司,接近15亿元人民币。在此之后,苹果于2011年发布Siri语音助理,并集成到iPhone 4S中,作为iOS移动操作系统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从业界的地位来看,Siri在世界范围内的语音识别领域,无论是前端后端,还是闭路循环系统,都有领先优势,而Siri创始人在出售时称2亿美元是一个难以拒绝的价格。但是在苹果买下Siri之后,其活跃度呈现下滑态势;Siri刚刚推出时,万众瞩目;几年后,几乎没人再用。
“以此推断,Siri当时给出的估值并不低,”李易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而截至2013年8月15日,科大讯飞的市值已接近250亿元,是当年Siri的十余倍。
“科大讯飞更大的价值是作为中国语音识别领域的领头羊,所以才会有如此高的估值。”李易表示。
语音识别与人工智能狂想
“连全球领头羊Siri的用户数量都已经下滑,效仿者的日子怎能好过?”在李易看来,当前的语音识别多偏娱乐性,实用价值不大,这导致一些用户新鲜感过后便不再使用,产品的用户粘度不够。
作为中国语音识别的“领头羊”,科大讯飞的标签还能贴多久呢?
从微信5.0看,通过购买小企业、挖工程师等手段,腾讯的语音识别做得也不差,那么科大讯飞的护城河在什么地方?
“仅仅有先进的技术,缺少拓展平台,也不利于科大讯飞的长远发展。”李易表示,“中国公司都喜欢发起对苹果的挑战,这些公司玩的都是错误的战略,包括之前的汉王科技和联想集团,因为苹果是一个生态系统,这些公司本身就是这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战略错误。”
科大讯飞一个新的突破点在于,语音识别技术可以解放人的双手,特别是开车驾驶的过程中。
据年报披露,截至2012年年底,在车载领域,通过与电信运营商、核心地图厂商的合作,科大讯飞解决了车内信息获取的方便性和安全性的刚性需求。目前公司已经和国内主要汽车电子厂商及车厂等建立了合作,包括奇瑞、江淮、上汽、奥迪、德尔福、大陆电子、哈曼等。
但是,目前这一领域对公司营收的贡献微乎其微。
而人工智能的标签虽然光鲜,但是盈利模式也尚未清晰,例如国内的人工智能先驱小i机器人现在已经转作B2B业务。
据小i机器人官方发布的数据,2004年到2007年,凭借微软的MSN平台,小i机器人的用户已经突破1亿人,交互量达到100亿次以上,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2007年,小i机器人甚至还获得了包括IT业界大佬英特尔投资、IDG在内的5家风险投资机构上千万美元的投资,但大量的用户并没有给公司带来相应的高收入。
小i机器人的创始人袁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这是因为“小i没找到好的盈利模式”,后来他才发现,一个根本的问题在于,虽然小i的用户数量疯涨,但是对于用户而言,它能满足用户的什么需求呢?
“对于人工智能来说,现在谈商业化还为时尚早。” 袁辉公开表示,语音识别不是完全靠算法能解决的,而后边的智能分析和数据库密切相关,二者的匹配和系统构建是非常核心的,既包括开发互联网的信息,还包括机器学习,这需要大量的整合和多年的积累。
在业内人士看来,时间是智能机器人最大的壁垒,这不是靠开放平台、人才、资金就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