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古镇资源打造特色课程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校在研学课程建构过程中,注重挖掘当地的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并对这些资源等进行加工和整合,使之成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课程。本文从课程的价值和意义、课程的实践和探索和课程的初步成效等三个方面阐述了研学课程建构的过程。
  关键词:古镇;小学;研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9-016-1
  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一直致力于“阳光教育”特色文化的创建,以图将学校打造成一所适合师生发展的“很黎里”、“很小学”的黎里小学。2019年,学校将“阳光教育”特色文化聚焦到课程建设上,在确保国家课程有效落实的基础上,确定了“基于古镇资源的小学研学课程建构”项目。
  一、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区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摇篮,也是当地人民宝贵的财富,是人们智慧与精神的结晶,其内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黎里作为千年古镇,其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然而在倡导多元文化倾向为主流的环境下,尤其是在流行文化风起云涌的现实氛围中,人们对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少年儿童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骛,而对自己民族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却采取漠视或鄙薄的态度。这是因为,他们在成长的环境中,缺少国粹和民族民间文化的熏陶,因而他们的民族情结、家乡意识淡薄。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无论是本地学生还是外来学生,对于每天所生活的古镇并不了解。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实施者,我们有责任引领学生亲近自然、走出学校、感受、传承和创新地方优秀文化,使学生与家乡血脉相通、骨肉相连,成为身心有寄托,精神有皈依的“有根之人”。因此,我们决定把课程开发的目光投向古镇资源,让学生开展家门口的研学,这与当地政府打造文旅小镇的规划是一致的。实施基于古镇资源的小学研学课程建构,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是实践价值:构建具有示范性的基于古镇资源小学研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纲要、内容、实施、评价),可以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可以锻炼学生自主交往、吸收接纳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本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实现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二是理论价值:构建古镇资源研学课程,可以以小学生生活为切入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寻找开展乡土文化教育途径与方法,探索学校课程与“研学课程”整合与实施的机制与策略。
  二、课程的实践和探索
  为了课程的顺利开展,学校与古镇保护开发委员会以及当地旅游公司,进行了多次联合会议,就研学的场馆、项目、资金等进行协商,取得政府部门的支持。此外,学校还成立特色课程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室全面组织策划,指导“研学课程”项目研究的展开;实施管理机构由教务处、教科室、德育处成员组成,具体负责组织管理“研学课程”项目设计与行动的实施与研究。
  在课程开发与管理过程中,我校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既强调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又强调每个学生都成为独特的自己。基于古镇资源的研学课程,从内容选择来看,包括自然、艺术、历史、人文、传统文化、爱国主义、传统技艺几大领域的知识,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也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我们让每个黎小学生在六年中能够至少经历十二次研学活动,在丰富多元的环境中进行浸入式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体验和思考,从而实现个体学习经验的建构,最终无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都能在内心留下家乡的烙印。
  2.坚持以古镇为源。基于古镇资源的研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均来自于黎里古镇。目前学校已开发出《黎川春晖》、《黎川书声》两本教材,从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教师认可、学生喜欢、家长赞同。我们深深感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尊重教师、学生的课程决策权,关注地域文化,关注知行合一,立足于学生自身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以此拓宽学生认知的广度,对家乡的热爱,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
  3.坚持以整合为重。整合是指三个方面的整合:一方面是和古镇保护开发委员会及旅游公司的整合,包括协同活动时间、流程,达成思想共识,设计路线,充分利用对学生的研究项目有用的资源,以便达到更好的研学效果;第二方面整合家长、社区资源,吸纳有兴趣、有专长的家长及地方专业人士加入研学导师的队伍,以便能够达到更合理的师生配比;第三方面,整合国家课程与研学课程的整合,研学时间的合理安排,以确保研学质量。
  三、课程的初步成效
  1.构建研学课程,拓展课程范畴。在充分挖掘古镇文化资源基础上,学校发挥全体师生的智慧,大胆实践、探索,确立了研学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对地方课程的适应性进行了较好补充,使学校课程结构更加完善、合理、丰富,为学生创设了个性发展的广阔天地。
  2.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科研能力得到提高。我们以“传承优秀古镇文化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每位教师都是课程开发的实践者。“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步形成,教育不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研学课程改变传统育人模式,促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3.学生视野开阔,综合素质得到发展。研学课程充分引导学生与社会、社区接触,学生接受了课堂上得不到的多种生活体验,各种能力也都得到和谐的发展。学生通过考察、实验、探究、服务、劳动等社会性学习活动,综合素质得到了充分发展。
  总之,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把研学课程融入办学目标和工作思路,让研学课程成为学校的亮点、品牌,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的特色。同时我们也期望得到各界、各部门更多的重视扶持,从而使我们的家园——古镇获得更快、更好的發展。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小学,江苏 苏州215000)
其他文献
最近,以“女汉子”自居的女孩开始多了起来,看看以下女汉子的20个习惯。有超过10个你就是“准女汉子”,超过15个你就是“标准女汉子”,如果20个习惯你都有……那么,请允许我喊你一声哥!  1 、矿泉水瓶拧不开,会较劲而不是求助。  2 、天气太热时,会在家里“裸奔”。  3 、时常发出“当女生好麻烦”的感慨  4 、喜欢仰着头把袋里的薯片往嘴里倒  5 、平时或网上聊天喜欢说脏话  6 、夏天也愿
【摘要】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存在政府职责定位不清晰、责任主体重心过低、教育部门责大权小、机构和人员设置不健全、激励保障机制缺乏等问题。随着政府施政理念转变、财权逐层上收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研究论证了“以县为主”作为推进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突破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统筹规划、经费保障、管理指导、办园格局、师资聘用和督导评估等六个
中文名 《无问西东》  外文名 Forever Young  出品公司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腾讯企鹅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制片地区 中国大陆  导演 李芳芳  编剧 李芳芳  主演 张震 王力宏 章子怡 黄晓明 陈楚生  上映时间 2018年01月12日  对白语言 普通话  影片《无问西东》其实说的就是几代清华人之间的精神传递。  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来到清华大学演讲。泰戈尔在台上
据美国联合通讯社报道,英国律师马修·迪克是一位纵横字谜爱好者,他在《泰晤士报》的每日难题中藏了一则自己的求婚启示。  马修想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向女友黛丽丝求婚,于是,6月16日的《泰晤士报》登上了他的“求婚字谜”。横格的答案是女友的名字,另一条线索的答案是求婚。17日早上,马修把报纸拿给女友看,并从口袋里掏出戒指向她求婚。黛丽丝吃惊极了,好久说不出话。
热播美剧《冰与火之歌》里攀爬事业最成功的应该是太监瓦里斯。他曾经是个奴隶,受尽了欺辱,后来靠着自己的努力和聪敏的头脑成为了权势熏天的情报大臣,掌握无数人的生死。像这样的人物奋斗故事在影视、书籍等作品中随处可见,他们完美地符合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观念——自身的努力奋斗是成功的最关键因素。然而美国著名经济学教授高利·克拉克却斩钉截铁地告诉你:决定你未来的财富、事业和社会地位的是你的姓氏。  父亲的阶层对
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  【大意】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管子·乘马》)  【大意】不论从事贾(商)、工、農、士哪一种行业,都要讲究诚信,否则,就不要以此谋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父》)  【大意】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  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大意】不讲信用就无法立
摘要 :隨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时代新教育,也对学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核心素养。对初中语文学科,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在能力、素养等多个方面存在欠缺,需要教师不断深挖教学资源,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才能够完成祖国对新时代学生的要求。本文讨论了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几点有效落实教学情境的策略。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
在绿树葱茏的时候,树是人心间绿色旋律的物化。从寒冬走来,我一直留意树的书法,感悟树的精神。文坛上,有很多作家真诚地俯下身来,拜会一株树,领略树的意蕴。他们知道,树记述了荣枯、风霜、雨雪,还有不怕命运起伏的编年史。它就站在那儿,一定是有灵魂的,它只会默默地承受。不管处境多么艰难,它总是欢喜地承受着。  保加利亚作家埃林·彼林在《孤独的树》中,对树的孤独与冷寂有着传神的描述,他写道:田野中两株形影相吊
一 五月,江本无声。  溯水而来。  你一声朗吟,那缕哀民生多艰的太息,既沉,且长——苍天因之垂泪,大地为之掩泣。  江水有情,汇成一道人间浩荡。  忘记放逐的命运、坎坷的遭际。哪怕是,跋涉在诽谤的陷阱、诬陷的炼狱,也要把它走成追求理想的极境。  是诗人,自有铮铮风骨。你蘸血研墨,以躯为笔,铺天地山川作简,大笔一挥,将死写成永生。  千古沧桑,分明浪花一朵;  大江东去,仿佛汨水余韵。  历经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