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7月23日公布的WTA世界排名当中,共有11位美国球员跻身到世界TOP100,美国超越近年来势头凶猛的俄罗斯红粉军团,成为整体实力最强劲的国家。在这11名美国女将中,除塞琳娜、维纳斯、马泰克、勒普琴科外,其他7人都是90后球员,这似乎让人看到了美国女网重新引领世界网坛的曙光。
1
美国人对体育运动有着近乎宗教般的狂热,他们一年四季都在讨论那些最热门的体育赛事和风头最猛的体育明星。但对于绝大部分美国人来说,只有在7月初到9月初两个月的北美硬地赛季期间,他们才会将注意力从橄榄球、棒球和篮球转移到网球上来,端着爆米花和可乐排队涌入网球场内。遗憾的是,近十年来,他们可以支持的本土球员实在是太少了,往往还没有来到赛事第二周,签表上就只留下塞琳娜这一个名字。
这样的尴尬终于在今年彻底划上了句号,美国女网已经来到一个新的节点。在7月23日公布的WTA世界排名当中,共有11位美国球员跻身到世界TOP100,美国超越近年来势头凶猛的俄罗斯红粉军团,成为整体实力最强劲的国家。在这11名美国女将中,除塞琳娜、维纳斯、马泰克、勒普琴科外,其他7人都是90后球员,这似乎让人看到了美国女网重新引领世界网坛的曙光。
斯蒂芬斯无疑是美国年轻一代中的领军人物,她屡屡在大满贯赛场给美国球迷带来惊喜,其中包括澳网四强、温网八强、连续两年晋级法网十六强等战绩。1995年出生的凯斯被桑普拉斯、麦肯罗等多位名宿钦点为未来的世界第一,她已经将自己的排名提升到第40位,也成为TOP40中最年轻的球员;汤森是美国30年来首位年终青少年世界第一,被美国《体育画报》评选为可能会改变美国体育运动的未来之星……好消息还远远不止这些,在7月30日举行的华盛顿站比赛中,更年轻的阿科纳达引起了大家的关注,14岁的她在WTA赛场获得个人首胜,此前,只有莎拉波娃、沃兹尼亚奇等极少数球员在这个年龄取得过这一成就。
2012年法网,12名进入正赛的美国球员中的10人晋级第二轮,创造美国女选手十年来(2003年11人晋级)在大满贯首轮后的最佳战绩。今年法网,美国女网再次展示强劲实力,小威、马泰克、斯蒂芬斯、哈普顿4名球员同时闯入16强,成为进入第四轮人数最多的国家。一个月后的温网,正赛签表中同时出现14名美国球员。美国著名网球记者马特·克洛宁认为:“在两三年之后,我们可能会在前二十中拥有四五名美国球员。”
曾经,美国是崇尚力量和体能训练的典范,几乎所有的美国球员都体型高大。在年轻一代中,美国球员的体型和打法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凯斯、范德维奇、克劳福德、汤森继承了美国球员身材高大的传统,而众多小个子球员也同样醒目。这其中包括1.57米的戴维斯、1米68的奥丁、1米70的麦克哈尔和斯蒂芬斯。
2
“我们确实经历了一段低潮期,现在看来,最艰难的时候已经结束。”美国网球协会(USTA)球员发展计划部主任帕特里克·麦肯罗认为,在与澳大利亚、法国、俄罗斯、德国等网球强国的竞争中,无论是年轻球员的整体实力,还是各个年龄段的代表人物,美国重新走到了世界女网的最前列。
在网球发展史上,美国女网曾经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自1975年WTA电脑排名系统引入后的38年间,美国球员共20次霸占年终球后宝座,比其他国家总共登顶年终世界第一的总数(18次)还要多。特别是在刚进入公开赛时代的初期,美国女网更是盛极一时,她们曾经在1975到1986年的12年间包揽年终世界第一称号。
埃弗特、奥斯汀、比利·简·金、纳芙拉蒂诺娃、塞莱斯、达文波特和威廉姆斯姐妹,这一连串响亮的名字,一次次见证了美国女网的强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前十排名榜上的半壁江山都由美国球员占据。直到跨过新世纪的大门,随着塞莱斯、达文波特、卡普里亚蒂等名将先后离开,美国网球逐渐显露出青黄不接的颓势。
2006年,美国女网跌入最低谷。没有一位美国球员留在年终世界前十,没有一位球员进入四大满贯的半决赛,总共只收获两个WTA冠军……美国女网在那个赛季创造多项尴尬纪录。此后几年,包括涂美伦、马泰克、绍内西、佩瑞、格兰维尔等在内的多名球员坐上过“美国二姐”的位置,对于这些球员来说,能够让自己的名字排到塞琳娜·威廉姆斯之后,这无疑是一份莫大的荣耀,但她们却无力给美国网球带来大满贯的荣耀。
除了职业巡回赛赛场,美国女网还在她们引以为豪的团体赛中丢掉优势。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女子团体赛事,创办于1963年的联合会杯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美国女网的兴衰也在这项赛事上得到了直观体现。历史上,美国队共17次夺得联合会杯冠军,由比利·简·金和埃弗特领衔的美国队在1976到1982年创造过7连冠的纪录,2000年是美国女网最后一次在冠军奖杯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此后,美国队经历了长达12年的冠军荒,不仅没能再次触摸到联合会杯的荣光,还屡屡遭到意大利、俄罗斯等球队的蹂躏。2009年,在对阵由佩内塔、埃拉尼、斯齐亚沃尼和文奇组成的意大利队时,由奥丁、胡贝尔、金久慈和格拉奇拼凑的美国队中,单打最高排名是奥丁的131位,最终,美国队一场未胜,被意大利队0-4横扫。
3
“近年来,完全可以用‘糟糕’这个词来形容美国女网的状况,掀开威廉姆斯姐妹为美国女网编织的华丽外衣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外强中干的美国女网。”美国《网球》杂志编辑皮特·波多曾这样感叹,他将过去的十年总结为“美国年轻一代失去的十年”。
曾经,美国网球是世界无可争议的领航者。这里贡献出了比利·简·金、埃弗特、奥斯汀这样的网球巨星,搭建了全世界上数量最多、结构最完善的网球赛事体系,培养出了保罗·安纳孔、吉尔伯特这样优秀的网球教练,此外,他们还拥有IMG这个全球最大的体育经纪公司,以及波利泰尼网球学校、埃弗特网球学校这样的造星工厂。对于美国网球的衰落,所有人都感到迷惑,俄罗斯名将德门蒂耶娃曾说:“当我在美国打球时,他们如此专业化的网球训练和比赛体系让人吃惊。我从来没有想过美国网球会有走向低谷的一天。”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突然让美国女网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呢?今年8月初,在《福布斯》公布的最新一期全球女运动员富豪榜中,网球选手占据前十中的七席,莎拉波娃、小威廉姆斯、李娜和阿扎伦卡包揽榜单的前四强。皮特·波多说:“在所有女子运动中,网球有着至高无上的影响力。当莎拉波娃、伊万诺维奇等球员取得成功之后,像俄罗斯、塞尔维亚等国家对网球的热度持续上升,网球运动的竞争愈发激烈。”和三十年前相比,网球已经从一项英国、美国、法网、澳大利亚等极少数国家垄断的运动,变成了真正全球化的国际运动。
在这种全球化的竞争中,美国女网正在逐渐失去它的优势。迈克斯·埃森巴德是莎拉波娃和李娜的经纪人,他认为:“作为高度发达的国家,美国小孩有着太多的选择机会,他们可以成为歌唱家和演员,或者选择接受最好的教育成为律师或者医生,即使想投身到体育运动中,她们也可以选择进入WNBA或者女足球队中。”
“网球教父”尼克·波利泰尼持有和埃森巴德相同的观点,由他一手打造的波利泰尼网球学校曾经为美利坚培养出了桑普拉斯、阿加西、塞莱斯等球星,但如今从这里走出去的本土球员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莎拉波娃、阿扎伦卡、利斯基等国外球星。波利泰尼解释道:“越来越少的美国选手愿意花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枯燥的网球训练,而捷克、俄罗斯、塞尔维亚等国家的选手完全不同,她们需要用网球来改变自己甚至是整个家庭的命运,他们对比赛胜利的渴望更加强烈,训练也更加刻苦。”
4
最近十年,威廉姆斯姐妹这个姓氏几乎成为美国女网的代名词,不过,让美国网球协会倍感尴尬的是,她们几乎完全独立在美国网球协会之外,从未邀请其他球员一起进行训练,也不会和其他球员配对参加女双比赛。玛丽·乔·费尔南德斯是美国联合会杯的队长,这位见证美国女网最近二十年变化的名将认为:“像塞琳娜和维纳斯这样优秀的选手,竟然无法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选手,这是美国网球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美国网球的悲哀。”反观其他国家,许多年轻球员都在老将的帮助下快速成长,今年闯进温网四强的菲利普肯斯,青少年时期一直得到了克里斯特尔斯的提携,法国希望之星梅拉德诺维奇,在获得2013年温网混双冠军后,第一个感谢的是巴托丽。
令美国网球协会欣喜的是,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改变。2013年澳网,在威廉姆斯姐妹的邀请下,汉普顿和麦克哈尔同姐妹俩共同进行了训练,当晚她们还在一起共进晚餐。《今日美国》认为:“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威廉姆斯姐妹提供的这些帮助是至关重要的,这将让麦克哈尔等年轻球员获得更多的自信,并从威廉姆斯姐妹那里得到宝贵的建议。”
2006年,在美国网球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时,美国网球协会制定了“美国球员精英计划”,时任美国网球协会执行主席的艾伦·卡特里安兴奋地说:“这无疑是美国网球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天,我们引入全新的方式来挖掘和培养天才球员,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出下一个美国的大满贯冠军。”
在这个计划之前,几乎所有的美国球员都是通过私人培养和网球学校培养这两条途径,阿加西、桑普拉斯、考瑞尔都是波利泰尼网球学校最优秀的作品,威廉姆斯姐妹的成功与父亲理查德的个人努力密不可分,“美国球员精英计划”的最核心内容就是和网球学校合作,共同培养年轻球员。最后,经过全面考察后,埃弗特网球学院成为“美国球员精英计划”的重点合作对象,美国网球协会和它签订了长达十年的合作协议。
此外,“美国球员精英计划”还在佛罗里达的博卡拉顿和加里福利亚的卡尔森分别建立训练中心,邀请那些具有丰富经验的教练,对那些表现出色的青少年选手进行集中训练。何塞·希格拉斯是当今网坛最富盛名的教练之一,1989年帮助17岁的张德培登顶法网,1992年辅佐考瑞尔登顶世界第一,此后他还执教过莫亚、桑普拉斯、费德勒等球王。2008年,何塞·希格拉斯加入到教练团队中,成为这个教练团队的负责人。一年之后,另外两位知名教练杰伊·伯格和马尔姆奎斯特也受邀进入教练团队中。
美国女网似乎已经度过了危机,但美国球迷还没有欢呼雀跃,对于有着光荣传统的美国女网来说,除非年轻一代中有人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大满贯奖杯之上,否则远算不上突破性的胜利。前美网冠军特雷西·奥斯汀说:“我们不仅仅希望她们跻身前20,我们更希望这些年轻姑娘赢得大满贯和世界第一头衔。”
1
美国人对体育运动有着近乎宗教般的狂热,他们一年四季都在讨论那些最热门的体育赛事和风头最猛的体育明星。但对于绝大部分美国人来说,只有在7月初到9月初两个月的北美硬地赛季期间,他们才会将注意力从橄榄球、棒球和篮球转移到网球上来,端着爆米花和可乐排队涌入网球场内。遗憾的是,近十年来,他们可以支持的本土球员实在是太少了,往往还没有来到赛事第二周,签表上就只留下塞琳娜这一个名字。
这样的尴尬终于在今年彻底划上了句号,美国女网已经来到一个新的节点。在7月23日公布的WTA世界排名当中,共有11位美国球员跻身到世界TOP100,美国超越近年来势头凶猛的俄罗斯红粉军团,成为整体实力最强劲的国家。在这11名美国女将中,除塞琳娜、维纳斯、马泰克、勒普琴科外,其他7人都是90后球员,这似乎让人看到了美国女网重新引领世界网坛的曙光。
斯蒂芬斯无疑是美国年轻一代中的领军人物,她屡屡在大满贯赛场给美国球迷带来惊喜,其中包括澳网四强、温网八强、连续两年晋级法网十六强等战绩。1995年出生的凯斯被桑普拉斯、麦肯罗等多位名宿钦点为未来的世界第一,她已经将自己的排名提升到第40位,也成为TOP40中最年轻的球员;汤森是美国30年来首位年终青少年世界第一,被美国《体育画报》评选为可能会改变美国体育运动的未来之星……好消息还远远不止这些,在7月30日举行的华盛顿站比赛中,更年轻的阿科纳达引起了大家的关注,14岁的她在WTA赛场获得个人首胜,此前,只有莎拉波娃、沃兹尼亚奇等极少数球员在这个年龄取得过这一成就。
2012年法网,12名进入正赛的美国球员中的10人晋级第二轮,创造美国女选手十年来(2003年11人晋级)在大满贯首轮后的最佳战绩。今年法网,美国女网再次展示强劲实力,小威、马泰克、斯蒂芬斯、哈普顿4名球员同时闯入16强,成为进入第四轮人数最多的国家。一个月后的温网,正赛签表中同时出现14名美国球员。美国著名网球记者马特·克洛宁认为:“在两三年之后,我们可能会在前二十中拥有四五名美国球员。”
曾经,美国是崇尚力量和体能训练的典范,几乎所有的美国球员都体型高大。在年轻一代中,美国球员的体型和打法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凯斯、范德维奇、克劳福德、汤森继承了美国球员身材高大的传统,而众多小个子球员也同样醒目。这其中包括1.57米的戴维斯、1米68的奥丁、1米70的麦克哈尔和斯蒂芬斯。
2
“我们确实经历了一段低潮期,现在看来,最艰难的时候已经结束。”美国网球协会(USTA)球员发展计划部主任帕特里克·麦肯罗认为,在与澳大利亚、法国、俄罗斯、德国等网球强国的竞争中,无论是年轻球员的整体实力,还是各个年龄段的代表人物,美国重新走到了世界女网的最前列。
在网球发展史上,美国女网曾经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自1975年WTA电脑排名系统引入后的38年间,美国球员共20次霸占年终球后宝座,比其他国家总共登顶年终世界第一的总数(18次)还要多。特别是在刚进入公开赛时代的初期,美国女网更是盛极一时,她们曾经在1975到1986年的12年间包揽年终世界第一称号。
埃弗特、奥斯汀、比利·简·金、纳芙拉蒂诺娃、塞莱斯、达文波特和威廉姆斯姐妹,这一连串响亮的名字,一次次见证了美国女网的强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前十排名榜上的半壁江山都由美国球员占据。直到跨过新世纪的大门,随着塞莱斯、达文波特、卡普里亚蒂等名将先后离开,美国网球逐渐显露出青黄不接的颓势。
2006年,美国女网跌入最低谷。没有一位美国球员留在年终世界前十,没有一位球员进入四大满贯的半决赛,总共只收获两个WTA冠军……美国女网在那个赛季创造多项尴尬纪录。此后几年,包括涂美伦、马泰克、绍内西、佩瑞、格兰维尔等在内的多名球员坐上过“美国二姐”的位置,对于这些球员来说,能够让自己的名字排到塞琳娜·威廉姆斯之后,这无疑是一份莫大的荣耀,但她们却无力给美国网球带来大满贯的荣耀。
除了职业巡回赛赛场,美国女网还在她们引以为豪的团体赛中丢掉优势。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女子团体赛事,创办于1963年的联合会杯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美国女网的兴衰也在这项赛事上得到了直观体现。历史上,美国队共17次夺得联合会杯冠军,由比利·简·金和埃弗特领衔的美国队在1976到1982年创造过7连冠的纪录,2000年是美国女网最后一次在冠军奖杯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此后,美国队经历了长达12年的冠军荒,不仅没能再次触摸到联合会杯的荣光,还屡屡遭到意大利、俄罗斯等球队的蹂躏。2009年,在对阵由佩内塔、埃拉尼、斯齐亚沃尼和文奇组成的意大利队时,由奥丁、胡贝尔、金久慈和格拉奇拼凑的美国队中,单打最高排名是奥丁的131位,最终,美国队一场未胜,被意大利队0-4横扫。
3
“近年来,完全可以用‘糟糕’这个词来形容美国女网的状况,掀开威廉姆斯姐妹为美国女网编织的华丽外衣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外强中干的美国女网。”美国《网球》杂志编辑皮特·波多曾这样感叹,他将过去的十年总结为“美国年轻一代失去的十年”。
曾经,美国网球是世界无可争议的领航者。这里贡献出了比利·简·金、埃弗特、奥斯汀这样的网球巨星,搭建了全世界上数量最多、结构最完善的网球赛事体系,培养出了保罗·安纳孔、吉尔伯特这样优秀的网球教练,此外,他们还拥有IMG这个全球最大的体育经纪公司,以及波利泰尼网球学校、埃弗特网球学校这样的造星工厂。对于美国网球的衰落,所有人都感到迷惑,俄罗斯名将德门蒂耶娃曾说:“当我在美国打球时,他们如此专业化的网球训练和比赛体系让人吃惊。我从来没有想过美国网球会有走向低谷的一天。”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突然让美国女网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呢?今年8月初,在《福布斯》公布的最新一期全球女运动员富豪榜中,网球选手占据前十中的七席,莎拉波娃、小威廉姆斯、李娜和阿扎伦卡包揽榜单的前四强。皮特·波多说:“在所有女子运动中,网球有着至高无上的影响力。当莎拉波娃、伊万诺维奇等球员取得成功之后,像俄罗斯、塞尔维亚等国家对网球的热度持续上升,网球运动的竞争愈发激烈。”和三十年前相比,网球已经从一项英国、美国、法网、澳大利亚等极少数国家垄断的运动,变成了真正全球化的国际运动。
在这种全球化的竞争中,美国女网正在逐渐失去它的优势。迈克斯·埃森巴德是莎拉波娃和李娜的经纪人,他认为:“作为高度发达的国家,美国小孩有着太多的选择机会,他们可以成为歌唱家和演员,或者选择接受最好的教育成为律师或者医生,即使想投身到体育运动中,她们也可以选择进入WNBA或者女足球队中。”
“网球教父”尼克·波利泰尼持有和埃森巴德相同的观点,由他一手打造的波利泰尼网球学校曾经为美利坚培养出了桑普拉斯、阿加西、塞莱斯等球星,但如今从这里走出去的本土球员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莎拉波娃、阿扎伦卡、利斯基等国外球星。波利泰尼解释道:“越来越少的美国选手愿意花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枯燥的网球训练,而捷克、俄罗斯、塞尔维亚等国家的选手完全不同,她们需要用网球来改变自己甚至是整个家庭的命运,他们对比赛胜利的渴望更加强烈,训练也更加刻苦。”
4
最近十年,威廉姆斯姐妹这个姓氏几乎成为美国女网的代名词,不过,让美国网球协会倍感尴尬的是,她们几乎完全独立在美国网球协会之外,从未邀请其他球员一起进行训练,也不会和其他球员配对参加女双比赛。玛丽·乔·费尔南德斯是美国联合会杯的队长,这位见证美国女网最近二十年变化的名将认为:“像塞琳娜和维纳斯这样优秀的选手,竟然无法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选手,这是美国网球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美国网球的悲哀。”反观其他国家,许多年轻球员都在老将的帮助下快速成长,今年闯进温网四强的菲利普肯斯,青少年时期一直得到了克里斯特尔斯的提携,法国希望之星梅拉德诺维奇,在获得2013年温网混双冠军后,第一个感谢的是巴托丽。
令美国网球协会欣喜的是,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改变。2013年澳网,在威廉姆斯姐妹的邀请下,汉普顿和麦克哈尔同姐妹俩共同进行了训练,当晚她们还在一起共进晚餐。《今日美国》认为:“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威廉姆斯姐妹提供的这些帮助是至关重要的,这将让麦克哈尔等年轻球员获得更多的自信,并从威廉姆斯姐妹那里得到宝贵的建议。”
2006年,在美国网球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时,美国网球协会制定了“美国球员精英计划”,时任美国网球协会执行主席的艾伦·卡特里安兴奋地说:“这无疑是美国网球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天,我们引入全新的方式来挖掘和培养天才球员,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出下一个美国的大满贯冠军。”
在这个计划之前,几乎所有的美国球员都是通过私人培养和网球学校培养这两条途径,阿加西、桑普拉斯、考瑞尔都是波利泰尼网球学校最优秀的作品,威廉姆斯姐妹的成功与父亲理查德的个人努力密不可分,“美国球员精英计划”的最核心内容就是和网球学校合作,共同培养年轻球员。最后,经过全面考察后,埃弗特网球学院成为“美国球员精英计划”的重点合作对象,美国网球协会和它签订了长达十年的合作协议。
此外,“美国球员精英计划”还在佛罗里达的博卡拉顿和加里福利亚的卡尔森分别建立训练中心,邀请那些具有丰富经验的教练,对那些表现出色的青少年选手进行集中训练。何塞·希格拉斯是当今网坛最富盛名的教练之一,1989年帮助17岁的张德培登顶法网,1992年辅佐考瑞尔登顶世界第一,此后他还执教过莫亚、桑普拉斯、费德勒等球王。2008年,何塞·希格拉斯加入到教练团队中,成为这个教练团队的负责人。一年之后,另外两位知名教练杰伊·伯格和马尔姆奎斯特也受邀进入教练团队中。
美国女网似乎已经度过了危机,但美国球迷还没有欢呼雀跃,对于有着光荣传统的美国女网来说,除非年轻一代中有人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大满贯奖杯之上,否则远算不上突破性的胜利。前美网冠军特雷西·奥斯汀说:“我们不仅仅希望她们跻身前20,我们更希望这些年轻姑娘赢得大满贯和世界第一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