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的气节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aiyigesh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灿若星河的北宋词坛,周邦彦绝对称得上是其中十分耀眼的一颗,有人甚至称他是“词中老杜”——写词人中的杜甫。他的才华没的说,但他的气节却颇多非议,因为他的升官,有强烈的拍马屁嫌疑。
  事情发生在元丰六年(1083),周邦彦年仅28岁,还是一名在太学读书的大学生。此时大宋王朝处在王安石改革大潮风起云涌之时,年轻的周邦彦大约感到热血沸腾,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了一篇《汴都赋》,并将它进献给了神宗皇帝。这篇诗赋,长达七千余字,写得非常漂亮,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评价说:“《汴都赋》变《二京》、《三都》之形貌,而得其意,无十年一纪之研炼,而有其工。壮采飞腾,奇文绮错。两刘博奥,乏此波澜;两苏汪洋,逊其典则。”宋神宗看到这篇颂扬盛世、讴歌改革的作品很是激动,召周邦彦赴政事堂亲自接见,鼓励一番后,任命他为太学正,相当于训导主任,周邦彦由此从一名太学生,摇身一变而成为管理太学生的官员。
  这还不算完。元祐二年(1087),周邦彦因为改革派的倒台而被外放为官,经历了整整十年“浮沉州县”“漂零不偶”的生活,就在他感到郁郁不得志之时,元符元年(1098)六月,重举改革大旗的宋哲宗读到了《汴都赋》,深受震撼,下诏召见周邦彦,“使诵前赋”,于是周邦彦写下了《重进〈汴都赋〉表》,再次进献给皇帝,哲宗提拔他为秘书省正字。
  凭借一篇文章,升了两次官,难免让人羡慕嫉妒恨,谁见了都有酸酸的感觉,不过这种大唱赞歌的溜须之举,又很让文人们所不齿,事实又是如何呢?《汴都赋》里道出了周邦彦写作的动机,他在这篇赋的开头写道:“彼三国割据方隅,区区之霸,言余事乏,而三都之赋,磊落可骇人,到於今称之。矧皇居天府,而有遗美,可不愧哉!”意思说,三国时国家分裂,《三都赋》却可流传,为人称道,现在天下统一,却没有这样一篇诗赋来歌颂,实在让人惭愧,那就让我来献上它吧。原来年轻气盛的周邦彦写作《汴都赋》,本意就是要和《三都赋》一较高下。
  这样说如果有人觉得牵强,那么后来的事则是更好的证明。
  宋徽宗时,有一阵子他接连收到大臣们看见了白鹿、赤兔、苍鸟等祥瑞的奏报,借此称颂太平盛世。这不过是某些人拍皇帝的马屁而已,可徽宗却很开心,他想这事不能只管自己偷着乐,而要让万民尽知,与民同乐,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写成歌曲,广为传唱,由此他想到了流行乐的大家周邦彦。
  一天,徽宗召见宰相蔡京,对他说:“最近祥瑞沓至,可以把这件事让乐府广泛传播。”蔡京心领神会,立刻找来主管乐府的周邦彦,传达了皇帝的最新指示。照理说,皇帝交办了任务,应该欢欣鼓舞才是,因为你就是有心想拍皇帝的马屁,也未必就能找到合适的机会,现在机会送到了眼前,那自然是走过路过不能错过。不料,周邦彦脸上却没半点高兴的神情,反而叹了口气,回绝说:“某老矣,颇悔少作。”我岁数大了,现在已经很后悔年轻时写那些轻佻的作品。这样的回答,让徽宗和蔡京一脸乌云。这事引起了周邦彦一个同僚的注意,他素来與周邦彦不和,于是留心他的行踪,不久他就向蔡京打了个小报告,说某天周邦彦出席一位王爷的宴会,在酒宴上当场给一个歌妓赋了一首词。蔡京如获至宝,当即上奏给徽宗,徽宗很是恼火,立刻把周邦彦贬出京城。
  王国维对周邦彦为人的风骨极为称道,他在《清真先生遗事》中说:“盖文人脱略,于权势无所趋避。”当初周邦彦受到宋神宗的赏识,但在太学正的职位上一待五年,他也没想去跑跑皇帝的路子,只是“益尽力于辞章”,埋头于文学创作,自得其乐。宋哲宗让他再进《汴都赋》,他也没有因此夤缘求进,“虽归班于朝,坐视捷径,不一趋焉”。周邦彦虽然二十几岁就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但一生也没做过什么大官,甚至到了晚年,因为不肯为皇帝溜须拍马,不愿依附权臣蔡京,十年间经历了三次外放。
  南宋文学家楼钥曾经感慨说:“盖其学道退然,委顺知命,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连皇帝的马屁都不肯拍,在旁人看来真的有些呆若木鸡,但从中却让我们看到了周邦彦的文人气节,这或许正是他的词流传千年而热度不减的真正原因吧!
  (编辑/杨逸)
其他文献
读书十数年,真正能令我感动的往往不是突变的惊险。一瞬间的刺激所带来的快感往往如流星划过,了无痕迹。有那样一种文字,淡淡的,柔柔的,初看并不起眼,却会如水一般沁入人的心底,唤起人性中最柔软的那点感悟。  《飞鸟集》不正是这样吗?一行行字像鸟儿一般掠过,却将美丽的倩影深深驻留,再也挥之不去。  很早就听人说起过泰戈尔,谈起过《新月集》与《飞鸟集》,当时觉得这些词汇仿佛来自遥远的国度,像个透明的童话故事
苏东坡是性情中人,特别喜欢居住在山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以为“白云长相依,山中是仙境”。有一次他忽發奇想:“云气自山中来,以手拨开,笼收其中,归家云盈笼,开而放之。”他提取白云时,用的是密闭的油皮竹笼,可以贮藏山中采集的白云。并以诗为感:“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望云人。”(《望云》)  有意思的是,苏东坡把这些装满白云的笼子当作礼物,派人赠送给山下的亲朋好友,目的是让大家都能观赏到白云的飘曳。
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习惯于说“不”的人,可能是朋友、同事、熟人,甚至家人。他们老是对你说“不”:你想戒酒,他们说“别啦”,多喝几杯死不了人的;你想减肥,他们说“算啦”,蔬菜哪有肉好吃;你想追求激情,他们说“不可行”,当今社会挣钱哪有那么容易。大多数情况这样的人对于我们想做的事没什么帮助,只起到扑灭希望、扼杀梦想的作用。  我在生活中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小学时,一个老师经常说我好高骛远,所谓的“高”不
少年时,马寅初由义父提供学费食宿,每月的零花钱也只够买纸和笔。为了省钱,马寅初不用电灯而改用煤油灯,每次只点一根灯草。有朋友来访,见室内光线太暗,又加了一根灯草。马寅初却悄悄地拨开一根,说:“请别见笑,我点不起两根。”义父得知此事后,便问他为何节省到只用一根灯草。马寅初笑着说:“一根就够了,因为我的心是亮的。”马寅初的老师对此大加赞赏:“灯芯一根心中亮,寒窗十载必成人。”  马寅初在美国多年,精通
张之洞创办汉阳兵工厂时,盛宣怀向他推荐了一个英国兵工专家华德伍尔兹,张之洞一见就十分满意,安排在宾馆热情招待。两天后,差人去叫伍尔兹时,回报说“那西洋人昨天已被辜师爷打发走了”,张之洞十分惊诧,追问辜鸿铭,辜回答说:“昨天我与伍尔兹交谈,算来他还是晚我五六年的英国同学,他学的是商科,现在上海开洋行,哪是什么兵工专家!因此打发他回上海去了。”  接着又说:“不能一见蓝眼珠黄头发便认为是专家,盛宫保办
严子陵与刘秀同在太学学习,后来刘秀起兵反王莽,他积极拥护。到了光武帝即位,严光便改换了姓名,隐居起来。光武帝想到他的贤能,就下令按照严子陵的形貌在全国查访他。后来齐地上报说:“有一位男子,披着羊皮衣在水边钓鱼。”光武帝猜到那就是严子陵,便准备了小车和礼物,派人去请他。请了三次才到,安排在京师护卫军营住下,好生款待。但严子陵仍怀念闲云野鹤的生活。  一天,光武帝亲自来到严子陵居住的馆舍,严子陵装睡不
乐喜是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贤臣。后因批评向戌被宋平公误解,辞官而去。但是由于他名声甚好,所以登门拜访的人络绎不绝。  一个商人路过乐喜家,闻其声名,就去拜访乐喜。他掏出随身携带的一块宝玉,递给乐喜,有意卖给乐喜。他说:“这是祖传的宝玉,是上等的和田玉。”并反复向众人强调这是一块好玉,经得起检验。  这时乐喜笑着说:“好玉如何?坏玉又如何?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好玉为宝。若你硬要把玉卖给我,那咱们两个人
抗战爆发后,正是花季女孩的宗璞随父亲冯友兰迁到了昆明,在西南联大附属中学就读。多年后,已是著名作家的她在病中苦耕,完成了长篇小说《东藏记》。小说写的其实就是联大师生在国破家亡、居无定所情况下的生活。小说中,宗璞对昆明的天格外怜爱:“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
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她的理想,就是能够找到一个把水当女人来呼唤、来爱惜的人。她相信自己的胸怀盛得下他的影子。是啊,当水面上有倒影的时候,水才真正地活了。  为了找他,她走了很远的路,经历过冰霜的几重轮回。她天上掉下来,落在一座城市的街边公园。她看见一位孤单的少年走来,出于无聊而堆起雪人。他把雪人当成朋友来塑造,雪人是少女的模样。他是细心而多情的,把自己对女人的所有美好
佛说: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相逢!而今生能有缘成为父女,前世又该如何不易?岁月蹉跎,记忆中的那个身影不再年轻,却依旧意气风发!  若不是他当初的坚持,我早已成为一名弃婴,或许在不在这世上都是个问题。血浓于水的亲情让他留下了我,也开始了他一生的劳苦。从此,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成了家里的支柱,更撑起了我心中的菩提。  他是慈父,也是严父。平常,他毫无保留地宠我爱我,呵护着我生活的点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