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经之文艺美学思想浅析

来源 :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375627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胡经之是中国大陆文艺美学学科的首倡者和建设者,他构筑了以审美活动为其出发点的文艺美学学科体系,将传统美学中处在次要位置的文艺提到中心地位。从创作、文本到接受三个层面,揭示其内在的审美规律。
  关键词:文艺美学;审美体验;美的规律
  胡经之是中国大陆最早提倡建立文艺美学学科的著名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胡经之少年时读朱光潜的《诗论》,对美学产生了兴趣,他想进一步学习,但是发现当时的文艺评论只有政治批判,不见美学分析。1950年代,深感当时的文艺学、美学受苏联极左僵化理论模式影响,举步维艰,胡经之坚信,研究文学艺术不能没有美学观点。他认为艺术需要美,真善美都是艺术的价值特性。经过六七十年代的探索,胡经之提出要建立一门介于文艺学和美学之间的文艺美学,“着重研究艺术活动这一特殊创美活动的特殊规律,以及审美活动规律在艺术领域中的特殊表现。”①在1980年6月召开的中华全国美学学会成立大会上,胡经之正式提出要开拓和发展文艺美学,并就文艺美学学科构想简单称述了自己的看法。在得到多数参会者的支持后,胡经之着手文艺美学学科建设,出版了《文艺美学》专著,构建了以审美活动为出发点的文艺美学学科体系,将传统美学中处在次要位置的文艺提到中心地位。从创作、文本到接受三個层面及文艺的历史发展过程,揭示其内在的审美规律。
  首先,是文艺创造(创作)的美学
  胡经之的探索首先是找到由生活美向艺术美提升的联结点:实践中的审美活动。他认为审美活动是一个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通过客体对主体的作用进行的。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客体相互作用,审美客体唤醒审美主体的旧经验,又引发产生新经验。新旧经验相互碰撞、融合,激发产生当下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作为新的审美经验积累起来,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从而在生活中调节自己的实践活动,按照美的规律来行动和创造,使实践活动的审美水平得到提高,甚至创造出艺术作品。因此,审美体验可以外化为审美创造。
  关于审美体验这一命题,中西文艺学、美学都非常关注。但是胡经之使用这一概念,融合了中西理念。首先,胡经之探讨了审美体验的心理动力。他认为,审美体验属于审美心理深层结构的动力过程问题。他将审美体验和审美经验相区分,认为审美经验所具有积淀性、被动性等特点,是相对静态的、一般的。而审美体验是审美主体的张力场,是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导向性的活动。其次,胡经之从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审美状态入手,试图揭示审美体验的心理奥秘。其三,胡经之比较深入地发掘了审美体验的特性、层次性和拓展性。
  创作者在审美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审美体验,然后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化为艺术。关于艺术审美价值的本质特征,胡经之进行了初步探索。他在回答了艺术与审美、艺术与非艺术的关系之后,指出艺术价值的根本在于艺术所发掘出和展示出的人性广度和深度,主要表现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个层面上。艺术审美价值的本质不仅表现在这四层关系的揭示上,而且集中表现在艺术的超越性、艺术与未来的连接上。所以艺术审美价值的本质在于艺术的审美超越性,它使人从现实生活中超拔出来,达到心灵的净化。
  其次,是文艺作品的美学
  胡经之在艺术美论中首先谈到的就是艺术本体之真。他指出,艺术本体之真在于生命之敞亮和体验之升华。艺术真实就是艺术生命的敞亮。胡经之所理解的艺术真实,就是文学艺术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中主体和客体的审美关系。其中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它反映了作家这个主体和客体真正存在的审美关系,它是作者自己的真实体验,而不是伪造的、搬来的;二是作家与客体的审美关系,是和历史发展必然要求相一致的,是合理的存在,人类理应如此的关系。”②胡经之进一步指出艺术真实在于作家主体体验评价的真实,以及作品反映主客体审美关系的真实。艺术真实与否,归根到底是由艺术家这个主体同世界这个客体的关系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要求来决定的。
  关于艺术美,胡经之认为,艺术之美,存在于这两种东西的结合之中:一是美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形式美,二是美的精神内容的创造——内容美。文学艺术的价值就在于用美的形式完美地体现美的内容。胡经之的重点放在对内容美的论述上。他认为艺术内容的美必须具备这样三个层次:题材本身的美丑;主题本身的崇高、美好以及题材是否完美地体现了主题。
  再次,是文艺接受的美学
  关于文艺接受的美学,胡经之主要探讨了审美主体特性。他指出,艺术创作的主体性是艺术品的生命所在,而艺术欣赏的主体性同样也是艺术存在的重要维度。审美主体对艺术的欣赏是一种能动的艺术审美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审美主体内在建构过程。胡经之进一步归纳审美主体的三个特征:能动性、个体性和体验性。审美主体首先要树立自己的主体性,在审美活动中培养自己审美能力,同时还必须对审美对象特征有相当了解和一定的审美体验,才能打破自己狭窄的审美之域,更好地进行艺术享受。只有这样,文学艺术才被欣赏者所接受。
  综上所述,胡经之的文艺美学体系是从文艺创造的美学,到文艺作品的美学,再到文艺接受的美学,是一种“动态——静态——动态”的创新型结构。同时,它将美学和文艺学融为一炉,使之相互融化渗透,在融化渗透中彰显了自己的个性,寻求文学艺术的独特规律。其文艺美学体系值得更深入的研究。
  注释:
  ① 胡经之.文艺美学(自序)[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5:06.
  ② 胡经之.文艺美学[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5:143.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德国作家玛丽·路易斯·卡施尼茨的小说《一根稻草》进行文本细读,品读小说文本中的细节,揭示小说背后隐含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一根稻草;丈夫;妻子;背叛  《一根稻草》讲述的是一个女人在发现自己的丈夫疑似出轨之后的意识流活动,以女人自己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感到遭遇婚姻背叛后的心路历程,更深层次的是揭示夫妻之间的冷漠与疏离,主人公深陷其中却无法解脱。  在文章開头的叙述中,指明了发
期刊
摘 要:虽然胡适和陈独秀先后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元老被中国现代文学史所铭记,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绝非仅仅只是为了推动胡适之“文学改良”而高声疾呼。事实上仔细比较《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的内容可以发现,两人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论对文学提出相异的要求。胡适对文学形式学术性的改良目的,与陈独秀希冀以进步文学洗涤国民灵魂的想法,即便因为“白话文运动”的开展而似乎取得初步一致,但本质上二者之间产生了对中
期刊
摘 要:《终结的感觉》是英国当代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代表作,评论界将其誉为“真正聪明又令人宽慰”的作品。凭借这部小说的巨大影响,朱利安·巴恩斯获得了2011年布克文学奖。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托尼·韦伯斯特在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中因个人利益而对历史进行了改写。本文通过对比托尼前后矛盾的讲述,试图拨开历史云雾,呈现一个更为真实的托尼形象,同时再复原被托尼所扭曲变形的人物,恢复历史的原貌。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雨果在《序》中论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美丑对照原则。他认为,浪漫主义的黎明时期是文艺复兴时期,而到了他所处的时代,则是发展和成熟的时期。本文意从接受者与历史发展必然这两个角度来阐释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雨果;浪漫主义;文学  1 美丑对照原则  雨果认为:天然赐予了艺术最丰富的源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滑稽丑怪是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他暗示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美
期刊
摘 要:《岛》的人物叙述视角有多个,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样的叙述视角有其独特之处的,是以探究《岛》中女性在文本中如何发声,发出怎样的声音,对于女性获取话语权威和社会身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小说《岛》的女性叙述视角进行分析,对于读者更好地把握、理解作品及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岛;女性;叙述视角  1 前言  叙述视角是指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即从什么角度观察
期刊
摘 要:简·奥斯汀是19世纪初期英国杰出的女作家,《傲慢与偏见》作为其代表性小说,反映了英国中产阶级的婚姻道德生活,贴近现实生活的题材、小说中所具有的意识流倾向显示了它对18世纪英国文学传统的超越。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超越性,才确立了该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超越;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意识流  简·奥斯汀(JaneAusten,1775—1817)是英国19世纪初的著名小说家,弗吉
期刊
摘 要:《天香》将历史材料经过作者的经验加工呈现为文学作品,这样的写作方式无意中强调了人与历史互动关系以及历史和文学的关系。写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使得小说以上海这座城市为独特的历史背景,交融的文化环境,为读者呈现了明末清初上海日常的世俗生活状况。本篇论文主要从两个方面研究《天香》的独特之处,包括王安忆在《天香》中所体现出的细腻的写作内容所构筑的广阔的视角和她对于社会历史和人的关系的关注与探索。  关键
期刊
摘 要:伊恩·麦克尤恩才华横溢,笔耕不辍。1975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就大获成功,获得当年毛姆奖。此后麦克尤恩又先后四次获得布克奖提名。小说《赎罪》于2001年出版,这篇关于赎罪、战争、爱情的小说,自出版就备受关注。小说中的叙事手法高超,作者熟练运用重复叙述的手法,丰富了小说的叙事纬度,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视角。  关键词:伊恩·麦克尤恩;《赎罪》;叙事手法;重复叙
期刊
摘 要:《蝴蝶梦》是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代表作。自小说问世以来,小说女主人公吕蓓卡便受到众多男权主义者的歧视,被视为放浪形骸的妖妇。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回顾小说中吕蓓卡的人物形象,对这个极具争议的女性进行重新解读,以此打破人们对吕蓓卡长期以来的误读,从而对吕蓓卡进行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女性主义;吕蓓卡;反叛;平等  《蝴蝶梦》又名《吕蓓卡》,是英国女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发
期刊
摘 要:推理小说,就是运用逻辑推理进行破案的侦探小说。它是在侦探小说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推理小说属通俗小说范畴,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每一个线索都写得小心翼翼,倚重神秘气氛的烘托、精湛环境的描写。因此要翻译出推理小说的这种语言特征并不简单,可结合语言学中的关联理论来阐述。本文通过对小说Before I go to sleep中译文《別相信任何人》中的实例分析关联理论对推理小说翻译语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