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我们赴内蒙古自治区就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总体看,内蒙古自治区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状况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向“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同时,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对全区粮食生产和农牧民增收产生了积极影响。去年内蒙古自治区粮食产量达到301亿斤,比上年增长10.7%,是历史上第二高产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70元,比上年增长13%,走出了一条生态改善、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多赢”之路。
一、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迈出较大步伐,生态状况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向“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
内蒙古自治区自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2003年开始实施退牧还草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各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去年底,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968万亩,退牧还草5998万亩,加上其他生态建设工程的协同推进,使全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扩展速度整体得到有效遏制,局部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据全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结果显示,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7.7%,比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1994—1998)时的13.8%提高了3.9个百分点。风蚀沙化状况得到遏制,林草覆盖度由过去的15%提高到70%以上;沙漠化扩展速率也由1994—1999年的0.87%下降到现在的0.25%,属于国际认可的正常波动范围,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减少,强度不断减轻,同时水源涵养能力提高,部分多年干枯无水的河流,出现了常年流水的喜人景象。
(二)生态建设促进了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经济效益日趋明显
内蒙古自治区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后续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发展林产业、草产业、沙产业、中药材产业和畜牧业等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初步形成了乳、肉、绒(皮革、皮毛)、粮油、马铃薯(蔬菜、瓜果)、饲草饲料等主导产业,涌现出规模以上企业302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38家。2004年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400多亿元,带动了200多万农牧户(占全区农牧户的50%以上)走上稳定致富之路;农牧民纯收入中来自产业化收入的比例明显提高,由2001年的人均236元提高到2004年的820元,占当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0.7%。同时,生态建设还促进了农牧业产业结构优化。另外,农牧民不仅可以通过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开发获得稳定收入,还从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钱粮补助政策中得到实惠,直接增加了收入。据测算,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每亩退耕地平均增收100元左右,每个退耕农牧户平均增收700多元。
(三)生态环境建设推动了农牧区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社会效益初步显现
通过退耕还林使农民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劣质的农用地逐步转变为林地、牧业用地,剩余基本农田实行精耕细作。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自1994年以来就自行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2003年与1994年相比,在耕地面积减少了一多半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却由过去的12亿斤提高并稳定在25亿斤左右,去年达到了28.4亿斤。通过退牧还草使牧区靠天养畜的粗放式经营向舍饲圈养的集约化模式转变,畜种结构由过去的土种牛羊为主向优质高产乳、肉、毛多型转变,在草原休养生息的同时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二、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主要做法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做法,核心就是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在逐步“绿起来”的同时真正做到“稳得住”、“富起来”。
(一)积极培育和发展生态建设后续产业,保护好、调动好和发挥好农牧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
内蒙古自治区不仅把实施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作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措施,还将其作为加快发展绿色产业的契机,积极培育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发展,吸引和壮大龙头企业,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如鄂尔多斯市着眼于形成完整的林沙产业链条,依托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所形成的丰富林草资源,引导和鼓励企业进入林沙产业加工领域,加快林草资源转化利用。目前,全市已培育和吸引林沙产业、饲草料加工企业30家,年生产人造板17万立方米、饲草料50万吨等,年产值达到6.9亿元,年创利税1.4亿元。通过产业拉动,鄂尔多斯市2000—2004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草原植被覆盖度也由25%提高到70%。
再如,亿利资源集团是以沙地生态资源为载体的中蒙药和染料化工生产加工企业,开创了“生态资源产业化和资本化”的生态经济模式。还有以沙棘果实深度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宇航人高技术产业公司,产品销往东南亚、美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给种植沙棘的农牧民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上中下游配套措施协同推进,确保生态建设成果的长久稳固
鄂尔多斯市在推行全市禁牧舍饲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恢复植被和不使农牧民收入降低的双重目标,重点抓好了三个环节。
一是抓好源头——提高饲草料供应能力。鄂尔多斯市在饲草料“开源节流”上做文章,取得了较好效果。“开源”就是要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改良饲草料种植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草量;“节流”就是要提高饲草料加工技术和利用率。5年来,鄂尔多斯市共新增拧条种植面积400万亩,飞播草场600万亩,建设人工基本草场400万亩;推广青贮养畜,使之成为全市一项基本的常规技术,同时购进饲草料加工机具近1万台套,使饲草料利用率达到85%以上。
二是抓好主体——提高牲畜质量。鄂尔多斯市从2000年开始积极引进高产、优质、高效种羊,特别是去年一年就引进肉羊种羊1949只,与当地以小尾寒羊为主的肉羊进行杂交,生产优质肉羊。利用胚胎移植技术,加快优质种畜扩繁,完成优质奶牛、肉羊和绒山羊胚胎移植分别为300枚、1万枚、1万枚。加强当地名种阿尔巴斯白绒山羊选育,提高个体产量和绒质,发展育种核心群400群。强制淘汰劣质低产种公畜,使大小牲畜改良率达到97%。
三是抓好发展——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鄂尔多斯市在继续壮大原有龙头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引进新的龙头企业,使全市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1000多家,带动了农牧户近8万户,建设骨干农畜产品交易市场98处,日交易额380万元。发展各类专业协会达到240多个,农牧民经纪人2000多名,加快了产业化经营格局的形成,提高了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三)以养殖小区建设为推进舍饲圈养工作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
通过多年摸索,鄂尔多斯市以捆绑、组合养殖适用技术为手段,形成了建设“十有六化”养殖小区。“十有”即有一定的饲养规模、有标准化棚舍、有贮草棚和草料房、有青贮窖、有饲料加工机具、有优质牧草和青贮玉米种植地、有“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有配种站、有兽医防疫体系、有专业协会;“六化”即品种良种化、饲喂方式配方化、饲养管理标准化、防疫检疫制度化、经营管理组织化、效益实现最大化。去年,全市已建成养殖小区240个,带动了科学饲养水平和养殖效益的提高。
三、启示
当前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要在继续稳步推进各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同时,把工作重心转到巩固成果上来。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工作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切实落实“五结合”配套保障措施,即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与基本农田建设、后续产业开发、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和封山禁牧舍饲结合起来,努力解决好农民的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特别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生态建设后续产业,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农林生态组)
一、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迈出较大步伐,生态状况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向“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
内蒙古自治区自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2003年开始实施退牧还草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各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去年底,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968万亩,退牧还草5998万亩,加上其他生态建设工程的协同推进,使全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扩展速度整体得到有效遏制,局部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据全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结果显示,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7.7%,比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1994—1998)时的13.8%提高了3.9个百分点。风蚀沙化状况得到遏制,林草覆盖度由过去的15%提高到70%以上;沙漠化扩展速率也由1994—1999年的0.87%下降到现在的0.25%,属于国际认可的正常波动范围,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减少,强度不断减轻,同时水源涵养能力提高,部分多年干枯无水的河流,出现了常年流水的喜人景象。
(二)生态建设促进了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经济效益日趋明显
内蒙古自治区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后续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发展林产业、草产业、沙产业、中药材产业和畜牧业等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初步形成了乳、肉、绒(皮革、皮毛)、粮油、马铃薯(蔬菜、瓜果)、饲草饲料等主导产业,涌现出规模以上企业302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38家。2004年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400多亿元,带动了200多万农牧户(占全区农牧户的50%以上)走上稳定致富之路;农牧民纯收入中来自产业化收入的比例明显提高,由2001年的人均236元提高到2004年的820元,占当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0.7%。同时,生态建设还促进了农牧业产业结构优化。另外,农牧民不仅可以通过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开发获得稳定收入,还从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钱粮补助政策中得到实惠,直接增加了收入。据测算,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每亩退耕地平均增收100元左右,每个退耕农牧户平均增收700多元。
(三)生态环境建设推动了农牧区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社会效益初步显现
通过退耕还林使农民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劣质的农用地逐步转变为林地、牧业用地,剩余基本农田实行精耕细作。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自1994年以来就自行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2003年与1994年相比,在耕地面积减少了一多半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却由过去的12亿斤提高并稳定在25亿斤左右,去年达到了28.4亿斤。通过退牧还草使牧区靠天养畜的粗放式经营向舍饲圈养的集约化模式转变,畜种结构由过去的土种牛羊为主向优质高产乳、肉、毛多型转变,在草原休养生息的同时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二、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主要做法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做法,核心就是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在逐步“绿起来”的同时真正做到“稳得住”、“富起来”。
(一)积极培育和发展生态建设后续产业,保护好、调动好和发挥好农牧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
内蒙古自治区不仅把实施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作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措施,还将其作为加快发展绿色产业的契机,积极培育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发展,吸引和壮大龙头企业,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如鄂尔多斯市着眼于形成完整的林沙产业链条,依托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所形成的丰富林草资源,引导和鼓励企业进入林沙产业加工领域,加快林草资源转化利用。目前,全市已培育和吸引林沙产业、饲草料加工企业30家,年生产人造板17万立方米、饲草料50万吨等,年产值达到6.9亿元,年创利税1.4亿元。通过产业拉动,鄂尔多斯市2000—2004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草原植被覆盖度也由25%提高到70%。
再如,亿利资源集团是以沙地生态资源为载体的中蒙药和染料化工生产加工企业,开创了“生态资源产业化和资本化”的生态经济模式。还有以沙棘果实深度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宇航人高技术产业公司,产品销往东南亚、美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给种植沙棘的农牧民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上中下游配套措施协同推进,确保生态建设成果的长久稳固
鄂尔多斯市在推行全市禁牧舍饲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恢复植被和不使农牧民收入降低的双重目标,重点抓好了三个环节。
一是抓好源头——提高饲草料供应能力。鄂尔多斯市在饲草料“开源节流”上做文章,取得了较好效果。“开源”就是要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改良饲草料种植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草量;“节流”就是要提高饲草料加工技术和利用率。5年来,鄂尔多斯市共新增拧条种植面积400万亩,飞播草场600万亩,建设人工基本草场400万亩;推广青贮养畜,使之成为全市一项基本的常规技术,同时购进饲草料加工机具近1万台套,使饲草料利用率达到85%以上。
二是抓好主体——提高牲畜质量。鄂尔多斯市从2000年开始积极引进高产、优质、高效种羊,特别是去年一年就引进肉羊种羊1949只,与当地以小尾寒羊为主的肉羊进行杂交,生产优质肉羊。利用胚胎移植技术,加快优质种畜扩繁,完成优质奶牛、肉羊和绒山羊胚胎移植分别为300枚、1万枚、1万枚。加强当地名种阿尔巴斯白绒山羊选育,提高个体产量和绒质,发展育种核心群400群。强制淘汰劣质低产种公畜,使大小牲畜改良率达到97%。
三是抓好发展——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鄂尔多斯市在继续壮大原有龙头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引进新的龙头企业,使全市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1000多家,带动了农牧户近8万户,建设骨干农畜产品交易市场98处,日交易额380万元。发展各类专业协会达到240多个,农牧民经纪人2000多名,加快了产业化经营格局的形成,提高了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三)以养殖小区建设为推进舍饲圈养工作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
通过多年摸索,鄂尔多斯市以捆绑、组合养殖适用技术为手段,形成了建设“十有六化”养殖小区。“十有”即有一定的饲养规模、有标准化棚舍、有贮草棚和草料房、有青贮窖、有饲料加工机具、有优质牧草和青贮玉米种植地、有“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有配种站、有兽医防疫体系、有专业协会;“六化”即品种良种化、饲喂方式配方化、饲养管理标准化、防疫检疫制度化、经营管理组织化、效益实现最大化。去年,全市已建成养殖小区240个,带动了科学饲养水平和养殖效益的提高。
三、启示
当前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要在继续稳步推进各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同时,把工作重心转到巩固成果上来。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工作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切实落实“五结合”配套保障措施,即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与基本农田建设、后续产业开发、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和封山禁牧舍饲结合起来,努力解决好农民的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特别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生态建设后续产业,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农林生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