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 学习共同体策略研究

来源 :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ey_d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当前小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很多小学生们由于对英语这门课程本身就不太感兴趣,或者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却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导致了很多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低,学习英语的效果不太好的现象。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小学生们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太高,另一方面则是学习英语时遇到问题学生一般选择的方式是自行查找资料,不能够及时找同学或者教师一起探讨解决,导致问题变得越来越大,反复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十分有必要构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将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引进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把同学、教师以及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联系在一起,起到英语信息交流沟通的最直接目的,更重要是让小学生们在相互的沟通和交流以及相互促进中学习到英语,还有就是提升小学生们学习英语的能力。

1. 进行小组合作,形成生生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基础要点是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学习。《新课程标准》中谈论到“有效的学习活动不仅是一昧地模仿与记忆,学生学习的重点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这就说明当代的教育指标已经不再仅仅是关注到学习的成果,更多的是学习的过程。更重要是是能够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与学习技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首先合作教学的体现方式就是学生占据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可以起“主导”“导演”作用。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多多开展小组之间的学习活动,学生和学生之间很容易沟通,也因为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和想法和经历等会大大地起到促进作用。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而“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形成生生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定义是“一个由学习者及助学者,这个助学者可以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同学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或者分享到学习资源,共同体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或者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生生共同体的存在就是为了提升到小学生们的英语学习能力。如教师在小学三年级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习内容中的“fruit”水果一词,提前让学生小組自行讨论自己喜欢吃的水果。通过平时生活中常见和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就可以让学生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那么在课堂时教师就会对一些水果的单词进行拓展延伸,如“Apple, Sydney, banana ”等。英语的学习交流就可以在活跃的课堂气氛和感兴趣的话题中逐渐展开,通过小组合作中的分享和学习过程中,最大化地提升了英语学习效率。

2. 改善师生关系,形成师生共同体


  “师生学习共同体”即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舒适、便捷分享到学习资源、以及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良好载体,师生之间应用“师生学习共同体”形成相互影响、促进的人际联系,营造轻松、创造性、舒适的学习文化氛围,最后实现到让教与学相辅相成的目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对传统师生关系的过渡和创新,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内互动与课外交流、线上学习与线下咨询等多种英语学习方式,让教师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生们的活动中,形成一种信任、紧密、互动、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就会积极地向教师请教问题。解决到困惑到学生们的英语问题,将大大地提升学生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另外学生还能够清晰掌握到自己之前不够了解的英语知识点。改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可以从小学英语中的章节学习如“occupation”职业这一内容中出发,询问他们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们肯定会积极讨论并相互沟通,可能是singer歌手、author 作家、scientist 科学家、painter画家等等。教师也可以和同学们分享自己如何一步步努力接近自己目标成为一名光荣的教师。有了对职业的向往的共同话题,就会让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中集中到学生们的注意力,这样就可以有效提升到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们自主的进行英语学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地对英语知识的完善,通过形成师生共同体的方式,积极地提升学生们的英语学习能力。

3. 加强网络建设,构建网络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中,除了“生生共同体”及“师生共同体”之外,还有一项“网络共同体”的构建。教育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带来了强有力的辅助作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将大大地提升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不仅可以丰富和拓展学生们的课外英语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英语学习兴趣,英语知识的拓展,就会大大改善和加深学生们的英语印象,开阔学生的实际英语知识和内容。因此需要各大学校积极完善网络建设,构建完善的网络共同体。

4. 结语


   教师构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将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引进课堂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进行小组合作,形成生生共同体、改善师生关系,形成师生共同体、加强网络建设,构建网络共同体等,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完成对英语信息交流与沟通。让小学生们在相互沟通和交流以及相互促进中学习到英语,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对英语知识完善,提升小学生们学习英语的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滨小学)
其他文献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担负着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提供信息资源服务的重任,加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采访的质量控制,实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保障功能,是一个具有重要
文化渗透,指的是将文化要素和文化内涵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学习知识和掌握语言应用的方法。文化渗透既是重要的语言教学思路,也是值得教师深入探讨和实践应用的新型教学模式。传统英语教学以英语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将语言和文化脱离开来,影响到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文化渗透教学则能够改变学生的这一学习状态,通过语言和文化的融合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与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掌握
文章主要探讨了美国高校图书馆读者决策采购模式的起源发展、操作方法、利用效率、优势分析、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以便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借鉴使用。
对西部12个省(市、区)的2024名农户进行调查发现,在传播市场、科技、政策、生活及文娱等信息方面,现有各类媒介的传播效果均处于中等水平。在满足度上,农户认为通过网络和电视获取
信息处理的多元化需求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但已有文献一直关注如何通过增强信息处理技术提高服务绩效,却忽略了组织结构所起的基础性作用。为了揭示教学服务和参考
语言是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工具,并非是独立的个体。语言的使用反映着社会的文化,不仅是语言所在社会的文化,还包括了语言传播者本身所在社会的文化。因此,语言和文化相互依赖,同时又相互制约。我们要学好一门外语,不仅要了解外语本身所包含的语法、词汇和文化,还要将外语学习与本国文化相互融通,将外语真正变成自己的交际工具。  1. 中国文化内容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必要性  英语对中国而言是最重要的外语之一,在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和合理使用教材是教师完成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高质量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对教师、学生、教学过程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现行人教版英语教材根据《课程标准》,采用了多元教学大纲(multi-syllabus)的设计思路。其特点是:整个教材是以模块形式组成,每个“module”都有一个主题,但“module”与“module”間的联系和复现并不多;其次,教材所涉及
简要回顾了嵌入式馆员的缘起,从国外嵌入式馆员的成功案例着手,剖析了嵌入式馆员服务模式的实质,着重从图书馆和嵌入组织的角度分析了国内图书馆开展这种新型服务模式面临的挑战
英语虽然进入我们的教育教学体制已经有相长的时间了,但是由于它是一门外语,学生在学习它和运用它的过程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心理上的障碍,导致学生只学不说,只在学习中运用在考试中运用,很少在生活中运用英语。不像我们的母语——汉语,学生能张口就来,这不但是周围环境的原因,也是汉语和我们没有距离。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想要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保证有效性地学习,教师就要在教学中给学生创建相应的语境,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