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凝冷香句,笔开早春花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H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陈撰和扬州八怪其他人最大的不同是他不鬻画。文人画的特点之一就是自娱,以我手画我心,托物言志,寄意笔墨,不求众赏,也只有不鬻画才不必受市场的牵制、被迫迎合世人的喜好,从而画出高逸的作品。所以,陈撰传世的画和字满纸皆是萧疏澹寂的逸气和文人气。
  生于鄞县(今属浙江宁波)的他很小就显示出了书画方面的特长。他自幼随父举家迁到杭州,在那里度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光,并拜一位著名经学家为授业恩师。恩师不仅学识渊博,精通文学、艺术和哲学,更是一位善于因材施教的教育家,陈撰自然受益匪浅。在跟随恩师读书的时候,他还结识了比他小八岁的金农,与之成为至交,后来又一起成为扬州八怪中的两位。
  杭州堪称人间天堂,一桥一亭都拓印过陈撰与金农的足迹,一园一景都留下过他们吟诵的诗行。在陈撰的玉几山房,他们和好友共赏过名画;在中元节的西湖,他们放灯联句,彻夜畅谈……那些青春的日子被陈撰写成了诗,过成了画。
  唯一令他感到沮丧的就是科举之路的蹭蹬。弹指一挥间,陈撰已过而立之年,却还是一介布衣。这一年,他写诗道:“百岁三旬过,名心已半灰。”也许是上天属意他以书画为业,他没有继续在科举方面蹉跎岁月,对仕途已然心灰意冷,再不关切了。
  为了有一个新的开始,他离开杭州,来到了淮左名都扬州。
  著名收藏家、玉渊堂的主人项絪热情接纳了陈撰,不仅给他安排了别院,还派仆从专门负责照顾他的日常起居。项家古玩、古籍和古画无数,陈撰原本就精通鉴赏古董,在这里更是开阔了眼界。平时,他在项府主要的工作就是校订古籍。这是一项烦琐的工作,要做好,必须具备深厚的学识修养,陈撰自然游刃有余。他和项纲既是同道中人,相处得也极融洽。
  玉渊堂是文人常常聚集的地方,很快,陈撰就在这里结识了许多新朋友。闲暇时,他和一众诗友泛舟虹桥,初来扬州的乍然欣喜令他的诗句一洗前郁。“一带红斜犹未启,不关情处总销魂。”“绿芜烟冷画桥空,一夜春色入雨中。”他写扬州风物的诗句轻灵欢愉,恰如他此时的心境。
  在这期间,他校订了《水经注》等许多古籍善本,这些书都以玉渊堂的名义雕版刻印。也是因为有这样的便利条件,他在39岁就出版了自己的诗集《玉几山房吟卷》,诗名远扬。
  编书之佘,他常常绘画自娱,最爱的就是梅花。他笔下的梅疏疏朗朗,枝干道劲,有一副傲骨铮铮,更有不媚不俗的清雅逸气,这一点和洁身自好的他格外相似。
  陈撰在玉渊堂生活了约二十年,又到了诗人程梦星的筱园。筱园就在二十四桥的旁边,是当时文人集会的重要场所。在这里,身兼学者、画家和诗人的陈撰同样受到了很好的礼遇。筱园常有雅集,所以他隔三岔五就能和新朋旧友一起谈诗论画。一位老友也是筱园的常客,对方也是诗人、学者,他们闲暇时便会和朋友们一起去淘一淘古玩,互相交流一下淘来的宝贝,拿来一起赏玩、作诗。
  风雅也并不能完全替代生活。在筱园众多的文人雅士中,陈撰很欣赏一位年轻的画家,看他的年纪样貌和自己亡弟的女儿十分般配,就亲自说和了这门亲事。从此以后,陈撰在扬州添了一门亲戚,更有了落地生根的感觉。
  还有两件事情,陈撰一直在做,就是闲暇时编写《玉几山房听雨录》和《玉几山房画外录》这两本书。《听雨录》是他的笔记,记录了有关杭州的许多掌故;《画外录》则是抄记整理了前人题画、评画的资料集。人生飘忽,不过百年,他想多留下些东西。
  才华横溢的他也得到了两广总督、兵部尚书之子的欣赏,对方推荐他去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面对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早已决意仕途的陈撰并没有动心。他先是躲到了杭州,不承想,对方又写信来催他应试。避无可避的陈撰只好写信婉拒,言辞恳切地称自己年事已高,无意仕途,只愿余年以诗画怡情,安度平生。他生性原本就淡泊,早已如他笔下的梅花一样,淡漠了春事,不愿与人争芳。
  在筱园,陈撰也住了差不多二十年。就在70岁时,他应邀搬到了江春的康山草堂。江春是当时徽商中的佼佼者,有“以布衣上交天子”的美誉。与其他富商不同的是,江春自幼饱读诗书,是筱园程梦星的弟子,且一直很倾慕陈撰的才华,待陈撰也特别优厚。为了更好地照顾陈撰,江春还特意接来了他的侄女和侄女婿与他同住。陈撰也投桃报李,在康山草堂编辑了江春的诗集和时文合集。
  因老友金农此时也定居在扬州,陈撰常常和他同时参加雅集,一起叙谈、写诗、作画。
  人到暮年,难免会生出孤独感,陈撰总能从老友处体会到脉脉温情,可他和侄女婿的关系却越来越淡漠,等到侄女去世后,他们的关系就更加疏远,甚至反目,这让他的晚年总有些凄凉。为了让陈撰能开心点儿,江春特意在他80岁(虚岁)的时候,为他举办了寿宴。席间,众友人纷纷作诗庆贺,暂时舒缓了他的郁闷心情。
  不知不觉,他在康山草堂度过了十年光阴。已经耄耋之年的陈撰精神依旧很好,还和金农他们一起泛舟虹桥,诗画唱和。
  但是,叶落了总是要归根的。陈撰想回杭州了。他写了一首《作客》:“作客秋风老,怀人夜月孤。文无惊绝世,泪有泣穷途。”扬州虽好,毕竟身是客,这里不是自己百年后的安身之地。
  得知陈撰要离开,江春虽然很舍不得,但是考虑到陈撰已经80岁高龄,的确需要回到生养他的桑梓之地,于是命人特意在杭州南屏山给陈撰造好了墓穴,又送了许多盘缠,才恋恋不舍地与他洒泪挥别。
  在杭州的一年中,陈撰依旧很孤独。许多老友已经离世,能来往的已经没有几人。他常常会回想起扬州的老友和风物,他知道,今生再也回不去了。二十四桥依旧,冷月梅花,那是他的扬州,他只能把这份牵挂凝结在笔墨里、诗句间了。
  编辑/葡萄
其他文献
鲁迅特别喜欢对民国政府“挑刺”,甚至写过《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之类让当局恼羞成怒的文章,写了还不算,还要发到美国《新群众》等境外媒体上。然而,鲁迅当了多年吃财政饭的公职人员,为什么他会“提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呢?  1909年,鲁迅结束了七年的日本游学,回到国内。最初,他出任师范学堂的教员,1912年,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鲁迅出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鲁迅由此开始了他14年的公务员生
1  爸爸去世后,妈妈决定带我从东岗搬到西岗。  西岗是爸爸的故乡,是有名的多风地带。  青草一圈一圈,波浪似的起伏,变幻着色彩。  我们耳边充满了“呼呼”的风声,身子像叶子一样轻。  “咯——咯,咯——咯——”  对面的小窗开着,风吹起粉色的窗帘,银色的月光洒进了房间。  “咯——咯,咯——咯——”  “谁在笑?”  我看见了一个女孩。女孩仿佛是从月光中走出来的,又仿佛她本身就是一团月光。她圆润
周末,豆芽在小区里玩,忽然看见眼前有个路灯杆很特别,那根路灯杆比旁边的路灯杆整整高了一截。她走过去细看,这根电线杆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的内容非常不寻常:“免费时空旅行,只要将手心按在电线杆上,说三声‘开’,电线杆就会带你穿越时空。”  豆芽心想:“哇,还有这等好事儿?”她急忙将手放在电线杆上,按着要求说了三声“开”之后,路灯开始逐渐有了变化,表面开始变得凹凸不平,渐渐出现了阶梯。豆芽迫不及待地奔上
◇ 指導老师:刘勃  我国有许多节日,我最喜欢过春节,因为春节的快乐太多了。  春节,是多诗词的。中国的春节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唐代,诗人王安石就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南宋诗人陆游也在《除夜雪》中感叹:“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你瞧,诗人在除夕夜的风雪声里,盛了半盏屠苏酒的杯子还没饮尽,就在灯下用草书赶写着迎春的对联。
李师师本是汴梁染局匠王寅的独生女,出生时母亲就去世了,王寅没有再娶,而是把女儿视作掌上明珠,亲自抚养她长大。汴梁的风俗是父母会为爱子、爱女舍身佛寺,王寅也带着女儿到宝光寺合身。正当她在寺中突然啼哭时,一位老和尚抚摸她的头顶,她便止住哭声。王寅很高兴,认为宝贝女儿真是佛门弟子,于是给她起名为师师(当时人们把佛门弟子俗称为“师”)。  幸福的孩童时代从师师四岁之后成了永远的追忆——王寅因罪死在狱中,无
1918年,被誉为“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的林兰英出生于福建莆田,她从小便显露出顽强的性格。那时的女孩子几乎没有上学的机会,六岁的林兰英却靠绝食三天打动了重男轻女的母亲,换来了上學的机会。1936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某大学,后来更是作为交换生前往美国某著名学院数学系留学。因为成绩优秀,林兰英很快受到数学系教授的器重,被称为“东方才女”。  获得数学学士学位后,鉴于人才难得,教授推荐她去芝加哥大学深
詩人玩微信,画风很奇特
1  有个男孩叫陶岩,他很讨厌数字和数学。爸爸为了治好他的“厌数病”,不知从哪里给弄来一盆数字草。  “什么数字草?骗人,我讨厌!”陶岩看着爸爸兴冲冲地把数字草放进自己的小房间,忍不住“哼”了一声。  “岩岩,可别小瞧这株草,它可有大魔力,你会慢慢喜欢上它的,咱们走着瞧!”爸爸神秘地一笑。  “我讨厌数字!”陶岩关好门,对着数字草放肆地大吼了一句。那株绿莹莹的草似乎被吓坏了,竟然不停颤抖,从枝叶缝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一天,风和日丽,广西民政厅厅长朱椿心情很好,准备出门郊游。他坐着大轿准备出城,围观人群里突然走出来一位老人,白发苍苍,腿脚不便。老人走上前去,在朱椿的轿前跪下,举起一封书信。这很明显又是“刁民”来上书告状了,朱椿气坏了,生气地问:“你要做什么?”老人声音沙哑:“我们快过不下去了,小民有几个建议,请大人过目。”朱椿把老人的书信拿过来一看,里面是老人对当地政策的一些看法,主
杭州保姆纵火烧死雇主一家四口的惨剧令人不寒而栗,人们纷纷谴责这个保姆的惨无人道。清朝时期,京城中也有一个不义的保姆,甘当内鬼狠狠地把主人坑了一把,清代俞樾的《耳邮》中记载了这件事。  京城里有个大户人家,家财雄厚,男主人在宫内上班,女主人在家相夫教子,一家人其乐融融。他们的保姆是昌平州人,在他们家帮佣已有多年,因为聪敏机智,女主人对她很信任,就连收藏金银财宝的地方都告诉了她。  有一天晚上,三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