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变“教师传授”为“自我发现”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课堂中,学生是主角,教师主要起引导、指导作用。教师在传授新的知识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例如:在学习“校园艺术品”这一课时,我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艺术品,指导学生分析其构成要素及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对艺术品进行创新,观察哪些地方可添置一个怎样的艺术品,并说明理由;这些感知过程中的理论基础完全来自学生自己的审美观,再制作模型制作就容易许多。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变“千人一面”为“多人多面”
人具有丰富的个性,这是社会得以发展的前提,也是一个社会在文化艺术方面具有丰富创造力的先决条件。美术活动是最具人情味的活动,虽然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艺术的综合性,但是人的个性在其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美术教学应当根据艺术教学的内在规律、学生成长以及社会需要的根本要求将艺术技能进行合理拆分教学,使学科、学生与社会的价值取向高度统一。教育中的“千人一面”已成为过去,今天的美术教学,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艺术基础,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要求教师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采用适宜的现代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因时而行。例如:在教学壁报编辑时,我布置作业只有一句话“设计一张新颖的壁报”,没有给学生太多的条条框框,从主题的确定、美术字的设计、材料的组织到版面的编排,都由学生自己操作,这样不同的学生就呈现风格各异的作业。
三、课堂中要采用多维的评价思想,变“评结果”为“评过程”
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不能以记忆和模仿作为评价学生艺术成绩的标准,而应该尊重学生的创造性,重视学生的创造过程,赞赏学生与众不同的观点,因此,不能轻易批评学生在创造过程中的错误和失败。教师要善于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领悟能力、操作技能、观察能力、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求异的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教师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既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评价结果以简单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以鼓励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对美术的兴趣。
四、课堂中要创新教学设计,变“指挥”为“指导”
美术教学设计在体现教学目的的基础上,还应积极创设艺术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因好奇而探索,在浓厚的兴趣之下提高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动手表现力等,去实现艺术创作的过程,即观察——思维——表达;注重创设文化情境,帮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正确认识与理解艺术作品,开拓学生的人文视野。例如:校园艺术节中的插花大赛可以让学生搜集插花起源、作用、类型等,指导学生运用插花技能美化现代生活,提升生活品位。过程设计时也要注意培养创造性的集体风尚,如设计分组活动、集体辩论、评价完成任务等,让学生在开放、合作、相互交流的民主气氛中学到知识、锻炼技能、大胆表现、相互协作、挥洒个性、勇于创新。
五、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变“权威强制”为“民主自由”
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以权威自居,要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以待,彼此尊重,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和自由表达思想的氛围。爱因斯坦说过:“神圣的好奇心需要自由,强制的责任感只能使观察和探索的乐趣中途夭折。”英国著名课程研究专家斯腾豪斯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必须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吃透教材,创新教育内容,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美术学科以情育人的特色,使学生在自由、平等、愉悦的环境中接受美术的熏陶,从而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想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必须有源源不断的一池水。这一池水能否让沙漠变为绿洲,要看教师能否改变传统的教学风格。
六、用情感的真诚点燃真诚的情感
美术作业与其他作业不同,教师总是可以从作业中找到一点闪光处,并就这一闪光处予以肯定和鼓励,唤起学生的绘画兴趣,鼓励学生以百倍的信心去完成绘画作品。此外,教师在评价时不要一味地寻找缺点,而是要多欣赏多鼓励,点评时要以表扬为主,让学生在绘画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绘画动力。例如:曾经教过的一名学生,他缺少自信心,画好的作业总是胆怯地不敢前来面批。有一次,他让同学把作业送到我面前,我认真地端详后,主动走近他,对他绘画中的一些细节给予鼓励:“你的画很有想象力、有创意,把你的想法都画出来了。人物的动作神态可爱极了,还有那线条画得多准确。”听到我的称赞,他眼里露出一丝惊喜,然后会心地笑了。欣赏与鼓励必须是诚恳和自然的,要恰到好处,而不是漫无目的,要“雪落”无痕而又催人奋进。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开动脑筋,勤于探索,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使美术教育呈现艺术的奇葩。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课堂中,学生是主角,教师主要起引导、指导作用。教师在传授新的知识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例如:在学习“校园艺术品”这一课时,我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艺术品,指导学生分析其构成要素及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对艺术品进行创新,观察哪些地方可添置一个怎样的艺术品,并说明理由;这些感知过程中的理论基础完全来自学生自己的审美观,再制作模型制作就容易许多。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变“千人一面”为“多人多面”
人具有丰富的个性,这是社会得以发展的前提,也是一个社会在文化艺术方面具有丰富创造力的先决条件。美术活动是最具人情味的活动,虽然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艺术的综合性,但是人的个性在其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美术教学应当根据艺术教学的内在规律、学生成长以及社会需要的根本要求将艺术技能进行合理拆分教学,使学科、学生与社会的价值取向高度统一。教育中的“千人一面”已成为过去,今天的美术教学,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艺术基础,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要求教师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采用适宜的现代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因时而行。例如:在教学壁报编辑时,我布置作业只有一句话“设计一张新颖的壁报”,没有给学生太多的条条框框,从主题的确定、美术字的设计、材料的组织到版面的编排,都由学生自己操作,这样不同的学生就呈现风格各异的作业。
三、课堂中要采用多维的评价思想,变“评结果”为“评过程”
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不能以记忆和模仿作为评价学生艺术成绩的标准,而应该尊重学生的创造性,重视学生的创造过程,赞赏学生与众不同的观点,因此,不能轻易批评学生在创造过程中的错误和失败。教师要善于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领悟能力、操作技能、观察能力、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求异的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教师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既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评价结果以简单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以鼓励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对美术的兴趣。
四、课堂中要创新教学设计,变“指挥”为“指导”
美术教学设计在体现教学目的的基础上,还应积极创设艺术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因好奇而探索,在浓厚的兴趣之下提高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动手表现力等,去实现艺术创作的过程,即观察——思维——表达;注重创设文化情境,帮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正确认识与理解艺术作品,开拓学生的人文视野。例如:校园艺术节中的插花大赛可以让学生搜集插花起源、作用、类型等,指导学生运用插花技能美化现代生活,提升生活品位。过程设计时也要注意培养创造性的集体风尚,如设计分组活动、集体辩论、评价完成任务等,让学生在开放、合作、相互交流的民主气氛中学到知识、锻炼技能、大胆表现、相互协作、挥洒个性、勇于创新。
五、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变“权威强制”为“民主自由”
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以权威自居,要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以待,彼此尊重,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和自由表达思想的氛围。爱因斯坦说过:“神圣的好奇心需要自由,强制的责任感只能使观察和探索的乐趣中途夭折。”英国著名课程研究专家斯腾豪斯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必须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吃透教材,创新教育内容,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美术学科以情育人的特色,使学生在自由、平等、愉悦的环境中接受美术的熏陶,从而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想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必须有源源不断的一池水。这一池水能否让沙漠变为绿洲,要看教师能否改变传统的教学风格。
六、用情感的真诚点燃真诚的情感
美术作业与其他作业不同,教师总是可以从作业中找到一点闪光处,并就这一闪光处予以肯定和鼓励,唤起学生的绘画兴趣,鼓励学生以百倍的信心去完成绘画作品。此外,教师在评价时不要一味地寻找缺点,而是要多欣赏多鼓励,点评时要以表扬为主,让学生在绘画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绘画动力。例如:曾经教过的一名学生,他缺少自信心,画好的作业总是胆怯地不敢前来面批。有一次,他让同学把作业送到我面前,我认真地端详后,主动走近他,对他绘画中的一些细节给予鼓励:“你的画很有想象力、有创意,把你的想法都画出来了。人物的动作神态可爱极了,还有那线条画得多准确。”听到我的称赞,他眼里露出一丝惊喜,然后会心地笑了。欣赏与鼓励必须是诚恳和自然的,要恰到好处,而不是漫无目的,要“雪落”无痕而又催人奋进。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开动脑筋,勤于探索,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使美术教育呈现艺术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