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中“顿”和“读”,是全书中矛盾最多、最易混乱的两个术语,特别是马氏对“顿”“读”的界说,研究学者们对此众说不一。本文通过对《马氏文通》中的“顿”“读”界说及例句分析,得出一种结论:“顿”和“读”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术语,“顿”是修辞层面,“读”是语法层面,不同层面的东西划分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但可以有交叉的现象。这种交叉现象也就造成了在句读分析中,有的既可以是顿,也可以是读。 一、顿
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注意到了“形容词+里”可以表示方向、方面的用法,例如:
本文前半部根据简单的关系逻辑讨论学科史上的两种传递模式,进而探讨修辞学研究如何介入并影响到比较文学研究。第一种是法国比较文学家保罗.梵地根的跨国传递模式;第二种是
“咬文嚼字”是指导学生学习文章时,对一些关键词语反复咀嚼、推敲、体味。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达到把握课文主旨的目的。“旁征博引”指在理解课文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联系生活实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习一篇课文,这两种方法都很重要,既要“咬文嚼字”准确地把握字意、词意、文意,还要善于“旁征博引”不断地积累、充实、提高自己。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
[摘要} 新词的不断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在各种各样的新词中,旧词新义这种“旧瓶装新酒”的现象占有一定比例,在旧词新义产生的过程中,无论从新义与旧义之间的关系来看,还是从旧词的跨域使用来看,隐喻思维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旧词 新义 相似 隐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推动了语言的发展,促进了新词的大量产生,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依附于语言中的固有
摘要: 通过文言文 “两略”现象的成因、表现、影响和应对的分析,指出文言文的“两略”现象应在文言文阅读,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予以突出和强调。 关键词: 文言文“两略” 成因 表现 影响 应对 文言文的“两略”,指文言文具有简略和省略两方面的特点,文言文的“两略”既可能是文意的,也可能是语法的。 现代汉语时代,文言文陷入难读、难教困境,“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成为中小学语文教
7月11日,中国印刷业对外加工贸易发展新闻发布会于2013上海国际印刷周同期举行。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管理司副司长徐胜帝发布了《中国印刷业对外加工贸易发展报
一、引言 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与前人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该书完全打破许慎《说文解字》“分别部居,据形系联”的体例,创造了“以声为经,以形为纬”的编排体例。就同源词研究来说,这是一本便利的工具书。 拟考察《丰部第一》中的内容,来看其对同源词研究的贡献。 二、正文 《说文通训定声》由三部分构成,即说文、通训、定声。对同源词研究来讲,它的编排体例、说文和通训部分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