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工口诀之《绘事指蒙》诸问题散议

来源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k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事指蒙》是由画工口诀总结出的一本书,文中记载了画工对于之前绘画技法的认识和经验.另外在文中还存在一些审美观点和文人画家的技法特点,如轻盈恬静等.本文围绕《绘事指蒙》的色彩观、《绘事指蒙》中体现的文人画因素和宗教因素、《绘事指蒙》与文人画诀和宫廷院画之间的关系进行逐一探讨.对于此书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些作品.《绘事指蒙》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其他文献
在藏族地区,绘画唐卡因有着悠久而深远的教理内涵与艺术价值,被用于宗教祭拜活动当中,加上其所携带的地域特征与高度视觉冲击力量,对于藏族文化而言具有重要的精神图像表现意义.基于这一前提,如何对藏族绘画唐卡的精神化符号进行解析,便成了民族艺术文化研究中的关键课题之一.现从绘画唐卡的色彩运用规律与特点出发,透过藏族绘画唐卡的色彩来观察其精神化符号表现,尝试建立起对于唐卡艺术的认知,以供参考.
产出导向法是教学改革下提出的一种新型外语教学理论体系,而微课则是新时代的产物.基于两者的契合点,将产出导向法与微课有效的结合,合理融入至高职师范类英语口语教学中,能够促进教学创新,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为此,本文主要针对基于产出导向法的高职师范类英语口语微课教学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互联网的影响深入到生产、生活、教育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没有一个行业不受到互联网的深刻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大学英语课堂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诞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更是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目前,我国许多大学的英语教师正积极地参与到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探讨之中.本文结合现有教学现状,深度挖掘翻转课堂在本校英语教学中实施的各种可能性因素及方法,建立了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在现有基础上更好地完善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团结和巩固社会主义阵营以及突破资本主义强国的封锁,中国政府对外参加了大量展览.民主德国主办的莱比锡展览会是新中国最早而且连续参加的大型博览会,它是透视建国初期中国对外展开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本文从1950年代莱比锡展览会中国馆展览的角度,探究那些看似“不太重要”的展示设计是如何有效服务于展览本身的叙事和中国政府对展览的定位的,以及这种叙事和定位背后所折射的民族身份认同与新中国的国家形象诉求.
本研究以民办高校翻译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研、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对抽样的五所高校的翻译专业发展现状和学生满意度进行了调查,从《翻译国标》要求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学条件、教学与评价及质量保障体系四个方面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翻译国标》为指导,提出了一些对策,以促进翻译专业的发展,培养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翻译人才.
1861年俄罗斯沙皇政府自上而下进行了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带动了城市化进程,受西欧资产阶级的影响,俄罗斯资产阶级审美风格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文章回顾了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室内软装艺术空间环境在历史主义(艺术)影响下的形成过程,这一时期的风格潮流特点是对过去时代的艺术风格进行折衷的再创造.
黑人(民族)身份构建和女性主体构建一直以来是非裔黑人女作家写作的主题之一.自传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承载着美国黑人女作家们对民族和女性身份的渴望.玛雅·安吉洛在其自传《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通过描述医治牙齿事件,采用不可靠叙述修辞达到反讽的目的,在想象中解构白人牙医和黑人女性的社会地位和两性地位,表达了对非裔美国人民族和女性身份构建的美好愿景.
武夷山的视觉形象早在17世纪即已传入欧洲,随之而来的还有传教士所记录的相关物产、民俗等知识.此后仰赖中欧频繁的商贸往来,特别是茶叶贸易的深入,武夷山形象借助外销画载体得到广泛传播,进而被欧洲观众所熟知.从18世纪中叶起,武夷山形象则面临着种种趣味调适和文化融合,期间尽管一度产生了诸多误读与曲解,但仍得以藉由茶叶与奇景要素建立起一种迥异传统的新图式,并折射出欧洲观众对于这一中国名山的美好想象.到了近代,工业革命与启蒙运动的洗礼使武夷山形象实现了“祛魅”.在科学精神的影响下,其形象历经媒介转换与图式修正,最终
词源上,“写意”是指忠信之人用语言(文字或声音等)表达自己的真心实意.其后,魏晋玄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等通过言意之辨,形成了一些共识:如“意”主要包括情志和义理;它涵盖可以言说之物和不可以言说之物;为了更好地得意,需要超越语言.由此,诗文领域的“写意”即艺术家用语言文字来言说情志、阐明义理.当这种用法转入画学,结合绘画自身的特征(如水墨语言的书写性),中国画的“写意”可以理解为:写画中生成意义,言情说理.这种生成是一个不断平衡、持续创新的过程:画家凭借自己的艺术感觉,不断调整笔墨与造型、笔墨与表意、感性表达与
劳伦斯?宾雍具有多重身份,他既是20世纪英语圈著名的诗人、剧作家,也是艺术史家、博物馆策展人,并担任过大英博物馆东方绘画部部长,其研究和著述领域横跨东西方的文学、艺术和宗教.本文以宾雍1929至1930年的亚洲之旅为坐标轴,依据笔者在海外收集的第一手史料及大量珍贵图片,通过解读他两本介绍中国艺术的代表作,探讨亚洲之旅给宾雍在1935年11月英国皇家美术学院举办的“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中国画的选件及艺展期间所开展的演讲和著述活动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