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管内栓塞术后脑脊液核因子κB和转归的影响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onk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脑脊液置换对脑脊液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水平和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 纳入接受动脉瘤栓塞术的aSAH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脑脊液置换组与非脑脊液置换组.所有患者均在入院3d内行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脑脊液置换组在弹簧圈栓塞后24 h内进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隔日1次,每次置换脑脊液20 ~30 ml,鞘内注射地塞米松3 mg.在弹簧圈栓塞治疗后1、7和14d检测脑脊液NF-κB水平.主要转归指标为发病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和格拉斯哥转归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判定的临床转归,转归良好定义为mRS评分0~2分或GOS评分>3分.次要转归指标包括严重并发症(脑积水、脑动脉痉挛、脑梗死、再出血)和死亡.结果 共纳入81例接受动脉瘤栓塞术的aSAH患者,其中脑脊液置换组42例,非脑脊液置换组39例.脑脊液置换组基线资料与非脑脊液置换组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脑脊液置换组颈强直持续时间显著短于非脑脊液置换组[(11.3±3.2)d对(16.5±3.5)d;t =6.985,P<0.001].脑脊液置换组和非脑脊液置换组在弹簧圈栓塞治疗后1d、7d和14 d时脑脊液NF-κB水平均呈进行性降低(P均<0.05),但在各时间点脑脊液置换组脑脊液NF-κB水平均显著低于非脑脊液置换组(P均<0.01).脑脊液置换组在治疗后3个月时根据mRS评分(92.9%对56.4%;x2=14.446,P<0.001)和GOS评分(97.6%对76.9%∥=8.004,P=0.005)评价的转归良好率均显著高于非脑脊液置换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显著低于非脑脊液置换组(14.3%对33.3%;x2 =4.086,P=0.043).结论 脑脊液置换治疗可降低接受动脉瘤栓塞术的aSAH患者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并改善临床转归,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脑脊液NF-κB水平有关.
其他文献
探讨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者的观察与护理.对6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者的护理及观察进行回顾性分析.6例患者中病死率为0%,4例基本痊愈,2例完全痊愈,其中有3例遗留轻度智能或
点状掌跖角化病是一种以掌跖部不规则分布、进行性加重的角化性丘疹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目前已报道AAGAB基因和COL14A1基因是点状掌跖角化病致病基因,除此之外
目的 探讨重型破伤风患者应用肠内营养(EN)支持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重型破伤风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EN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肠内营养,对照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包括内源性大麻素受体和内源性大麻素以及一系列参与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生物合成和代谢的酶类以及膜转运受体.近年来,在角质形成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皮脂腺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naging,HR-MRI)评价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稳定性的价值以及不稳定斑块和血管重度狭窄的危险因素.方
目的 了解学深圳市健康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情况,为高尿酸血症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9年7月至12月在本院健康体检者33 649名的体检资料,其中男性18 832名,女性14 817
目的 探讨农村脑血管病患者和照顾者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采用由世界卒中组织设计的针对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的网上调查问卷,并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修改.对住院的农村
大气颗粒物是重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也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目前已成为关注的重点,其中大气颗粒物中空气动力学直径≤2.5 μm的细颗粒物(PM2.5)比表
蕈样肉芽肿是一种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极易误诊.微小RNA(miRNA)是一种长约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RNA,参与细胞分化、增殖、代谢、凋亡等生命活动,miRNA的
目的 研究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生活事件与自我概念的关系,为医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疾病的防治以及家庭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对100例门诊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研究组)和100例相匹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