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晓华:腰缠万贯的统计高官

来源 :蓝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dfgh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计是国家管理和科学决策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1952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第十七次全体会议决定成立国家统计局。1952年8月,国家统计局成立。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75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是国务院直属机构,主管全国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工作。
  
  一
  
  47岁官至统计系统里最年轻的部级干部,频频在媒体报道中“上镜”的未来政坛明星邱晓华,被国务院免职时,由于未交待原因和去向,当时引起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和揣测,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
  在新闻发布会上,当法新社记者向李晓超问及邱晓华动向时,在场媒体纷纷猜测他不会正面回答此问题,但令在场记者意外的是,李晓超对此问题似乎有备而来。他直接从放在桌面上的一叠文件中取出一张纸,一字不差地念了出来:“有关部门在调查上海社保基金案中。发现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涉嫌严重违纪,中央纪委正在对其进行审查。”
  李晓超直接给出邱晓华目前的最新动向让在场记者感到突然,而邱晓华居然涉及上海社保基金案件的事实也让许多人始料不及。
  纵观邱晓华个人履历,他似乎并没有机会和上海官员发生直接联系。他在1978年考入厦门大学并于1982年毕业分配到国家统计局工作后,除短时间挂职任安徽省省长助理外,邱晓华一直在国家统计局任职。并最终官拜局长。
  1958年1月,邱晓华出生在福建省三明地区的宁化县城关镇。
  张清亮是邱晓华的高中同学。他说。邱留给他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邱对知识有着近乎颠狂的渴求和热望——
  “我们读高中时,‘正值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那时知识分子是‘臭老九’。交白卷的张铁生才是当红的榜样。正常的教学活动已经停止,所谓的上课就是在农场劳动。而各类书籍几乎在生活里绝迹。可邱晓华总是千方百计地找书看——还把伙食费省下来,用菜票与人换书看,星期天外出做小工,赚一点小钱。还是用来租书看。晚上9点宿舍关灯,他会跑到厕所继续看——那里灯一直开到天亮。
  “邱晓华是班长。他不单自己看了那些书,还成立了学习小组,组织同学大家一起看,甚至请来了对读书有认同感的老师给同学们进行辅导。”
  当30年的光阴流走,福建省宁化第一中学七六届的同学聚会的时候。他们不得不承认一,当年那个因在鄙视知识的年代里过分热爱读书而被称为“傻瓜”、“癫子”(宁化方言)的瘦小的同学,事实上比别人有着更深远、透彻的眼光。
  
  二
  
  1982年2月,24岁的邱晓华揣着一纸毕业分配证明进入了国家统计局。此后,除了1998年9月至1999年9月到安徽省挂职省长助理外,一直都在这里工作,一呆便是24年。
  刚进国家统计局不久的邱晓华参与了中国第一本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1981》的编撰工作。“那时。局里还没有电脑,所有的表格都是他用尺子在纸上一个一个画出来的。”
  《中国统计年鉴1981》,共有511页,统计表格无数。那年,住在国家统计局单身宿舍的人都看到过邱晓华在综合司的办公室里打地铺。
  此后近5年的时间里,综合司办公室的灯总要到深夜才会熄去——邱晓华每天工作学习的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同时,他还抓住一切机会调查研究各种社会政治经济问题。
  1983年春节,邱晓华回到老家宁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宁化地区进度不一,动作快的乡、村已经包产到户,动作慢的乡、村还是集体制。那时,张清亮在宁化城关公社工作,邱晓华央他一起作调查——生产队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是什么看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农田亩产量有什么样的变化?农民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变化?……
  张清亮从公社借了自行车,两个人骑着一辆自行车调查。
  “10天的春节假期被邱晓华占走五、六天,走访了二、三十个生产队,上百余户农家。宁化地处山区。爬山越岭的,好苦掉(宁化方言)。”
  张英香(现任统计局新闻处处长)是1990年调入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的,那时整个部门30多人在同一间大办公室办公。有一天,她接到一个电话询问“九五”期间中国GDP和CPI的增长幅度。当张表示想查一下再给答案的时候,一直埋头工作的邱晓华头也不抬地报出了10个数字。
  邱晓华的妻子聂春荣是邱初中和高中的同学。高中毕业时。他们俩还没有确定恋爱关系。“后来邱晓华去厦门大学经济系统计专业念书,聂春荣在宁化五交化公司上班。寒暑假的时候,邱晓华回家,同学相见,确定的恋爱关系。”张清亮说。
  大学临近毕业,邱晓华分配到国家统计局差不多已经定了下来时,班长林擎国请邱到厦门大学边的一个小饭馆吃饭。“现在你要是有女朋友就算了,要是没有就不要再找了,你就要去北京了,将来弄不好要做陈世美。”邱晓华没说话。
  邱晓华到了北京,可没有做陈世美,还是娶了老家的媳妇。却只能两地分居。为了解决这个恼人的问题,他以普通干部的身份获得了一个进京指标——聂春荣也调入了国家统计局。
  张英香回忆:“那时学校不解决午餐,所以邱晓华的女儿邱实中午也到单位吃饭。那时候单位食堂内没有桌椅,要将饭菜打到办公室就餐。聂春荣就用两个饭盒打两份饭菜(没办法拿三个饭盒),到了办公室再分成三份,一家人吃饭。”
  1995年4月,北京三里河春意盎然、杨柳催绿时,邱晓华在他的著作《中国经济热点追踪》的前言里写道,“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爱人,对我工作和生活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不仅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也对许多文稿提出过意见建议。并帮助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字里行间满溢夫妻相敬如宾的浓浓深情。
  
  三
  
  在中国大陆,“学者型官员”往往是对一位官员的尊称,邱被免职前,这个称呼经常被媒体用在他身上。
  1986年,当薄一波看到邱晓华的《从国情国力出发看我国经济发展对策》一文时,当即表示“要与作者再好好探讨”。1987年邱晓华提出沿海农业必须走以外向型发展道路为主的观点。他的分析报告受到中央领导人的关注,并为我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1988年5月,30岁的他被破格提拔为国家统计局综合司见习副司长。
  后来留校、现在已经是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计划统计系博士生导师的林擎国常对学生们说:统计并不仅仅只是统计出一堆数据,每年国家的统计年鉴那么厚,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通人。想从里面看出点道道来都是费时费力的。统计人还需要有对数据分析、判断的能力,否则就只能做个统计匠。你们要向你们的大师兄邱晓华学习啊!
  确实,邱晓华对于数据有着过人的分析、判断以及预测能力。早在1983年,他在对农村联产承包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后,就提出农村的改革单纯用“分”和“包”来进行是不完善的。一是公益性事业无人负责, 比如五保户、困难户失去了社会的支持。二是一些如种子培育、病虫防治、水利建设等需要社会去做的事情也被忽视了。邱晓华提出在联产承包制下。要注意统和分的关系。此后,邱晓华提出的那些矛盾日趋明显。1988年,中央提出了统分结合的政策……
  1988年9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方针后。全国各地许多人纷纷涌进商店,争抢购买食品和生活用品,形成一股非理智的抢购风,在全国上下一片慌乱之后,随后中国进入了整改时期。
  1991年,邱晓华针对此起草了《对三年来治理整顿的反思与回顾》一文。
  11月22日,《人民日报》整版全文刊登了以国家统计局名义发表的《成效·问题·启示——对三年来治理整顿的反思与回顾》,邱晓华巧妙地运用这三年整改的大量经济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文中大胆提出:“治理整顿作为特殊时期的一种非常措施,基本上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下一步应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正常的改革与发展上来,并在改革与发展中逐步解决面临的这些难题。”后来,中央采纳了文章建议。治理整顿工作宣告结束。时年33岁的邱晓华,震动了中国经济界。
  以后不久,邱晓华就任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第三任新闻发言人等职。他的地位一直不断变化。1999年9月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03年7月任国家统计局党组副书记;2005年11月7日,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委(2005)255号通知。中央批准:邱晓华任中共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次年3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召开全局处以上干部会议,宣布国务院关于邱晓华正式出任国家统计局局长职务的任命,接任正常退休的原局长李德水。他成了该局近10年来首位出自本系统、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局长,但“学者型官员”却是他一直未变的最简洁的定语。中央电视台有个节目曾这样评价他:“一个掌握中国二十年变化数字的人,一个真正对中国经济了如指掌的人。”
  
  四
  
  邱晓华是又一名涉嫌上海社保基金案的政府高级官员。虽然究竟他因何严重违纪尚未公布。但可以断定其违纪必然牵扯经济利益。以统计系统为例。虽然它并不掌握实权,但它手里却拿着地方各级官员政绩的“成绩单”。当地方政府官员想要在GDP上弄虚作假时。统计系统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在一些地方。统计注水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这其中既有地方主官进行行政干预的因素。也必然包涵着利益交换的成分。
  据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称,导致邱晓华下台的另一个因素是:国家统计局2006年8月中旬上报国务院的各项统计数报表,和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调研的统计数,相差20%至65%:(一)国民经济总值(GDP)和能源消耗量不匹配;(二)经济增长和就业率及物价增长不协调;(三)进出口增长额和税收额不相符;(四)外资流入和外汇增长不相符;(五)金融机构借贷和固定资产投入不相称。2006年上半年。省级地方经济增长、税收、进出口贸易额、就业率、固定资产投资、市场通胀等六大指数。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作假、搀水;有15个省(区)、直辖市。在3至4个指数上作假。
  办案人员对邱晓华住宅搜查长达10个小时。在大厅吊灯罩内抄到两本护照。在油画框内抄到两本外国入境签证。在席梦思睡床垫底层有85万美元现钞。都是百元面额,一百张一包用塑胶封好。此外。邱晓华在北京、上海、天津。用假名开的9个银行账户已被封存。仅各种外汇,就高达1700万美元等值。在其办公室内搜出的100多万元款项,极有可能就是地方政府为了GDP排名上供的贿赂款。业界都感到十分惊奇:统计局长哪来这么丰厚的“贡品”!
  (责编:大平)
其他文献
20100年1月23日,长沙市窑岭星光大楼10楼,一个中年男子从窗口纵身跃下,砸中楼下一辆轿车后弹落于地,当即气绝身亡。经警方查实,该男子名叫李罗君,是一名超级足球迷。其自杀的原因不是别的,正是由于他曾不遗余力奔走呼号而最终绝望的中国足球……    痴迷足球,“球疯子”气跑两任女友    李罗君18岁时就迷上了足球,那年他正读高二。  1989年,没考上大学的他,从家乡常德来到长沙打工,在一家酒店
期刊
2006年有一条公诸报端的新闻:郴州市纪委书记曾锦春及其家属9月19日被湖南省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带走,郴州人民奔走相告,举城狂欢,鸣放烟花爆竹,如同过节一般热闹。  一个官员被查处,居然全城轰动,众人狂欢,历来少见,足见当事人是何等不得人心,当地干部人民又是何等恨之入骨。当地有一名官员的心里话一语中的:“如果说郴州官员有三分怕市委书记李大伦,那他们就有十二分怕曾锦春。谁也不敢拂其意。否则,他随便
期刊
曾经震惊中外的上海“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的遗址被开发成高档住宅区,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顾正红烈士纪念碑被夷为废墟。虽然顾正红塑像受到了保护,可与塑像联为一体的“顾正红烈士殉难处”石碑和反映“五卅”运动的浮雕,却被拆成了一堆碎砖乱石。面对这令人痛心、惋惜的残酷一幕和开发商的鲁莽破坏行为,上海市普陀区文化部门领导人回应说:“浮雕和题字不应该算作保护对象,可以拆除。”  稍懂点中国近现代史的都知道,“五卅”
期刊
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一位80多岁的老年妇女不久前在与联邦反毒品执行局的法律诉讼中获胜。根据联邦地区法官的判决。这位老太太可以取回被该执法机构没收的82000美元,而这笔钱是毒品走私者藏在她购买的一部轿车里的。  早在2005年9月,密苏里州的高速公路巡警在巡逻时扣押了一辆超速行驶,并有贩毒嫌疑的大众牌轿车。在对车身进行检查时,警员们发现蓄电池盒中藏有24000美元,但是,没有发现毒品。于是来自
期刊
2006年。是中国反腐的关键之年。着力于标本兼治的反腐工作已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全面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基础上,“推进反腐败政策的法制化”是年度工作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攻方向。    高层决策着眼制度反腐    2006年1月5日,中纪委六次全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会上告诫全党“要深刻认识现阶段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加强以党章
期刊
英国政府正在修改一项法律,按照新的法律,年龄很小的孩子如果偷窃或损坏了他人财物,也要承担责任,其家长必须向受害者支付数额达5000欧元的赔偿。  在英国,警察部门每年要调查约4000桩由10岁以下孩子引起的违法犯罪或损坏财物的事件,在这种情况下,警方不能处罚肇事孩子,也不能处罚他的家长,因为英国的法律规定,10岁以下的人不承担刑事责任。  英国内务大臣说,政府计划在开展与妨碍公共利益行为作斗争的运
期刊
加拿大最高法院曾做出一项决定:家长可以通过体罚来惩戒2至12岁的孩子。与此不同,体罚在俄罗斯受到禁止。然而。在俄罗斯,家庭暴力反而比加拿大常见得多。俄国家杜马的资料显示,每年有2000名14岁以下少年儿童死于亲生父母或教师的暴力。  俄罗斯严令禁止体罚。但孩子们的日子并未因此而好过。国家杜马妇女家庭青年事务委员会2004年进行的大范围调查显示,俄罗斯每年有近200万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在家中遭到殴
期刊
树上住着太阳。光芒射向天使的翅膀,天使唱的歌,叫做善良/你就像沙漠里的雪,天越黑越显的耀眼,感谢天。赐给我一切/努力飞。勇敢向前。不到终点不喊累,我留下的泪。叫做感谢。  ——摘自邱禾贵日记    公园邂逅的小伙意外失踪    2000年7月的一个夏夜,时年31岁的吕平乾晚饭后和家人一起在自己供职的郑煤集团小公园里散步。冷不丁发现树丛中坐着一个年轻人在读英语。当时天气非常闷热,可吕平乾却发现小伙子
期刊
在美国的家庭暴力案件中,丈夫打妻子屡有发生。美国法律重视对妇女儿童的保护,对打妻子的暴力行为,其办案之严肃、审理之严谨、处罚之严厉、教育之严格,令初来美国的华人瞠目结舌,甚至难以置信。  前些日子,美国的媒体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一个旅美的王先生,生意上面临困境,在安排资金使用上。同妻子产生分歧。在一次两人争执中,爆发了肢体冲突。王先生打了妻子。女儿报了警,王先生立即被警察逮捕。于是,按当地政府规定
期刊
郑州市下岗女工刘学荣。求职路上历尽坎坷。丈夫也弃她而去。在人生低谷中苦苦挣扎的她。曾经绝望地试图以自杀来终结所有的痛苦,但就在此时。她在一个啤酒节上参加了一次趣味喝啤酒大赛,从此与啤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奋斗,她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职业——“酒娘”,成为月收入上万的金领。    下岗女工遭遇人生绝境    2001年6月28日,在郑州市国棉三厂上班的刘学荣和丈夫张宗祥双双下岗了。这一年,刘学荣42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