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松解外侧支持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ta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松解外侧支持带在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中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临床手术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10 1月—2020 12月我科诊治的56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在关节镜下采用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松解外侧支持带进行治疗,术前及随访均测量外侧髌骨角、髌股适合角、髌骨倾斜角,并采用Lysholm评分、IKDC评分、Kujala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16.21±3.55)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再发生脱位情况,无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CT测量,外侧髌骨角由(2.25±6.02)°增加为(8.09±2.56)°;髌股适合角由(23.12±3.98)°减小(11.03±2.32)°;髌骨倾斜角由(21.23±3.29)°减小为(11.78±1.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由(61.55±5.12)提高为(91.36±4.03),IKDC评分由(70.56±10.68)提高到(80.13±9.67),Kujala评分由(56.68±6.79)提高为(88.66±4.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松解外侧支持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可恢复良好的髌骨稳定性,疗效可靠。
其他文献
现代主义建筑相对于传统建筑给人以极简的印象,文章通过对三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作品比较研究,发现现代主义建筑的"少"并不是"无",而是利用新材料、新结构,通过建筑的基本语汇表达现代建筑时空新思维与美学新特征。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之一,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教育作为社会阶层流动的阶梯,承载着提升人力资本、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被人们寄予提升社会地位、实现阶层跨越的期望。然而,优势阶层家庭往往利用家庭资本不断抢占优质教育资源,形成教育机会获得累积优势。有研究表明,基础教育阶段就读于优质学校的学生有更大几率进入重
期刊
奥运会是世界人民心灵团聚的仪式盛会,它的传播成为世界人民大团结的催化剂。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以奥运会仪式传播的时代价值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援用仪式传播理论探析疫情实况下奥运传播的时代价值。研究认为:疫情期间两届奥运会的传播为接续发展的关系,日本以独特的祭礼仪式缅怀亲友,中国以超然的设计绘制“一起向未来”的美妙画卷。奥运会的仪式传播有益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充分发挥仪式
目的:探讨先天性耳前瘘管(CPF)的临床及遗传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1例(143耳)CPF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年龄构成比、性别比、瘘管侧别比、外瘘口个数、瘘管口位置、有无伴发畸形、此次感染病程、既往感染史、既往治疗史以及家族史等资料。结果:本研究患者中未成年54例(41.2%),成年77例(58.8%),≤40岁118例(90.1%),>40岁13例(9.9%)。男:女为1:1.85,单侧
为克服人工规划网口捕捞路线的主观性和滞后性,提高我国南极磷虾捕捞的自动化水平,设计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南极磷虾捕捞网口前进路线规划体系。在分析磷虾虾群体积反向散射强度数据图像获得磷虾的局部密度中心位置的基础上,以3次B样条曲线为路径规划器,构造磷虾虾群的路径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路线评价模型,评价候选路线的优劣,以经济性和可控性为准则,以捕捞率、路径长度、平均曲率、拐点个数量化各个指标,构造路径择优
坚持人民至上是“三农”工作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经验,其理论溯源于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只有继续坚持人民至上,乡村才能全面振兴。为了适应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深化农村改革的需要,乡村振兴要将人民作为目的和归宿、紧紧依靠人民,用人民幸福的标准评判乡村振兴的成效。从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四个方面分别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彰显农民主体地位、提高农民思想水平、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以实
为揭示控制排水条件黄豆氮磷吸收利用及产量影响机理,2019—2020年连续2年在湖北省漳河灌区开展了自由排水(埋深1.2 m)、定水位排水(埋深0.6 m)、变水位排水(埋深0.4~0.8 m)3种排水处理条件下黄豆种植小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定水位排水处理条件下的黄豆产量最高,分别为1 795.5 kg/hm2(2019年)和2 118.2 kg/hm(2020年);氮、磷吸收利用效率在定水位排
重大突发事件舆论研究中,作为整体的“事件域”长期以来处于缺席状态,“在场”的只有具象化的特定事件或事件的局部细节,因此也遮蔽了“事件域”的诸多新变。事实上,媒介技术已经改变了主体的时空体验方式,导致事件紧迫性和压力的持续加剧。事件被媒介的力量所改造并呈现出三重变化逻辑:形式层面,“眼见为实”和“关系隐喻”成为决定事件性状特征的主导性原则;实践层面,多方博弈与规则重叠构成了事件演变发展的复杂动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