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李宏动了要跳槽念头的不仅是福莱的大,更主要的是福莱在政府公关、公共事务和政策影响等领域的绝对优势
再次创业
约李宏的采访,给出的时间不是早餐就是晚饭后,白天他基本上都不在办公室。自从6月6号正式上任合资公关公司福莱灵克中国公司的董事总经理以来,41岁的李马不停蹄地在外见客户,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拥有一定的业务量,对刚走马上任的他来说是最重要的。
正当精力充沛的李向各方面介绍福莱在政策策略影响、政府关系、公共事务、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时,他协助创建并付出9年心血的另一间公司——奥美中国公关公司正朝本地化方向又迈出了一大步。6月11日,奥美宣布,和中国本土最大的公关公司之一西岸咨询策划公司合并。这样,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共拥有6家办事处、总员工超过130名的奥美西岸合资公司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公关集团。
“突然来到福莱,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意想不到的事情。”之前一直担任奥美公关董事总经理的李宏告诉《商务周刊》,“4月份他们托人来跟我接触的时候,我还不认为福莱在这个产业里是一个很重要、影响很大的公司。它甚至根本不在我的雷达屏幕上。”
确实,福莱灵克只有一支10余人、且流动性很强的队伍,目前的营业额根本无法和奥美公关已逾400万美元的年收入相比。
转变发生在他随后的一次美国之行中。“当我到美国看完福莱的公司总部以后,我感到非常震撼。2001年福莱的营业额是3.45亿美元,在全球公关公司里排第二位,而奥美公关则排名第十。”李说,这个在全球都非常成功的公司,为什么在中国做得这么小呢?“它在国际上的成功完全应该有机会做到国内来。”
让李宏动了要跳槽念头的不仅是福莱的大,更主要的是福莱在政府公关、公共事务和政策影响等领域的绝对优势,该领域恰好是李的优势和兴趣所在。奥美的人说起李宏来总是说他“政府关系十分了得”,但奥美的长处还是在品牌和营销上。
“在奥美的时候,我主要做产品的策略营销,这很有意思,是奥美的长项,也做一些危机管理和政府公关。”李说,“政府关系和公共事务离不开美国、欧洲或者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的支持。这类行业性的问题都是跨国界的问题。福莱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比较多,这一点作为它的核心竞争力是比较明显的。因此我在福莱能够利用的资源比较多,能够产生影响的机会也会比较多,而在奥美我就没有这些资源。” 比如美国药品委员会是美国福莱的客户,有关美国医疗、保险改革的一些资料就很容易拿到和用于其他市场。
“政府关系、公共事务和产业政策是福莱最大的一部分业务,全球其他的公司在这方面都没法跟它比。”李宏说。
另外,正因为福莱灵克在中国业务的小且未成型,也给李宏的创业冲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毕竟李在中国做公关的这10年来,正是外资公关公司的大举进入并成长,以及本土公关公司迅速崛起的10年。他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教训。
“奥美现在已经发展得很大了,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已经出现。而我喜欢建立一个新的东西,创立一个新东西总有激动人心的感觉。我希望做一些重新启动公司的工作,而我觉得福莱是有机会的。”李宏说,“小的公司可以使我能够多有些控制力,至少在未来一两年可以去实现我想实现的目标。”
公关未来的竞争是在于高端
李宏为公关业务画了一个金字塔。最上层是高端服务,包括政府关系、公共事务、企业内部传播、危机管理等,“大家都说可以做这个领域的业务,但是如果你真正到市场里去看,只有不多的几个公司能做这方面的业务,所以竞争不是很激烈。”
金字塔的第二层是行业服务,如只提供IT、快速消费品、日用化学品等产品的公关服务。国际和国内的一些公关公司在该领域的竞争比较激烈。
竞争最激烈的是底层服务。最底层的公司门槛低,比如只做简报、媒介监测、发新闻稿等业务。根据中国公关协会的数据,中国的公关公司已经有1400多个,大部分都在底层竞争。“对福莱来说,我们定位是定在高端服务的,中端服务我们也会做一些,但低端服务不属于我们核心竞争力的范畴。”李宏明确提出,中国加入WTO以后,跟国外的很多接口,无论是政策、法律,还是法规方面,都需要很多公司从中沟通,“因此,我认为高端公关咨询市场的潜力很大。”
从过去到未来
“奥美是一个我工作过9年的地方,仅在中国奥美我就工作过7年。”李宏说起奥美,自然而然带有浓厚的感情。
1993年,李宏还在外企服务总公司工作时,当时奥美亚太区总裁想在国内找一家合资单位,在考虑了一拨推荐人选后,最后选定李宏去香港奥美学习。在那里,李被分到了策略营销组,主要做与中国有关的项目。
1994年李回到中国,当时奥美还没有下定决心在中国成立公关公司,所以大部分项目都是通过李和他在国内的一些合作伙伴来完成的。 外资公关公司早就看好了中国市场的潜力,但外资企业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是从1994年开始的。“进入的原因是人民币并轨,外汇管理制度取消,这一政策大大刺激了外商投资中国。”李宏说。很多外商都把在中国的代表处升级成分公司,把公司的制造中心、营销中心搬到中国。从那以后,中国每年外商投资额都在300亿到400亿美元左右,奥美也是在这一阶段在中国成立公司的。其实福莱也是那股外资公关公司开业潮中的一个。1994年,福莱和中资的灵克公关公司合资,成立了福莱灵克公司。
中国公关行业的成长与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是一致的,整个80年代,只有伟达和博雅两家美国公关公司在中国开展了有限的业务。“从1992年起,美国的爱德曼、奥美、福莱灵克、凯旋先驱、英国的宣伟等相继进入中国市场,这些外资公司绝大部分名列全球公关业前10位。”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副秘书长郭惠民教授回忆道。但到1999年,中资公司的年营业总额开始明显超过外资公司,它们的营业额年均增幅30%,是外资公司的一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岸咨询策划公司,西岸有一串显赫的客户名单:微软、康柏、德尔、施乐、思科……在几年的市场搏杀中,西岸不止一次地战胜过那些最负盛名的国际公关巨头。
国际公关协会的调查则显示,中外公关公司各具优势,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总体来讲合作大于竞争,目前已经出现中外公司优势互补,同时为一家客户服务的趋势。调查报告说,外资公司在战略咨询、危机管理、公关策略等方面继续保持优势,而中资公司则在展览设计、会议组织、宣传品制作等方面技高一筹。在组织大型活动、市场推广、新闻发布等方面,中资公司已开始抗衡外资公司。原西岸创始人、现西岸奥美公司董事长黄勇大胆预测:“未来中国的前10大公关公司都将是中资公司或合资公司。”
李宏则认为:“是中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是好的企业。未来的企业只分两种:好的企业和不好的企业,好的企业应该有眼光,改善自己的形态、服务,形成良好的循环。”
所以李宏对福莱的定位是要做这个产业里最好的公司,不一定做最大的公司。“所谓好,就是保证服务质量,给客户带来最终的结果。”李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