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认为:“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把人们熟视无睹,不以为奇的悲剧描写出来,对于认识社会和改良人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从艺术节奏角度来看,小人物的悲剧更有利于调动读者的情感空间,引起更强烈的审美效应。因此,鲁迅的悲剧创作在行文的表层节奏中,往往蕴含着内容的深层节奏。短篇小说《祝福》集中地体现了这种艺术和审美价值,具有深刻的内在意蕴。
一
鲁迅所创作的小说几乎都是短篇,但却都能集中地揭示了现代中国的“国民性”这一深刻主题。他认为,短篇小说就像“大伽蓝中的一雕阁一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祝福》叙述上采取时空的压缩,几乎是一人(祥林嫂)一地(鲁镇),但却塑造了祥林嫂“这心灵上受封建礼教残害最重,痛苦最深的典型形象”,从而对封建礼教提出了最强有力的控诉。
《祝福》开篇的环境描写,是以时代的意蕴为核心的,作为一种意象符号的出现,祭祀揭示了鲁镇传统的文化思想及风俗民情,给人一种空间上的开阔感。小说的叙述角度以“我”为视点,但“我”却是一位回家过年而没有家的人,因此,在“我”的悲凉心理感受上显示祭祀这一意象符号,使其给人一种沉闷感,而这种沉闷感,使读者在心理体验以及对时间的心理感受上产生了冗长的感觉。但是,作为短篇小说,终不能站在时空的高度上对整个社会进行烛照,因此,小说的开篇交代了时代背景,奠定了情感基础以后,小说的主体对祥林嫂的悲剧人生的叙述时,进行了时空的压缩。在空间上,人物活动场所虽是鲁镇,但主要是在鲁四老爷家;在时间上,小说只突现祥林嫂一生的几个片断,实现了时间的跳跃。这样,凭借着空间的压缩和跳跃,自然形成了一种节奏,而这种节奏又紧紧围绕“祭祀”这一核心来展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第一次祭祀时,祥林嫂“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突出了祥林嫂纯朴、勤劳的性格;第二次祭祀时,祥林嫂连做福礼的事也没有资格沾手了。小说通过二次祭祀,高度集中地揭示了祥林嫂命运的变化。小说的结尾,“祝福”的欢乐情景再一次强化了环境意象,而作者刻意安排祥林嫂在祭祀这一特定时间上死亡,让读者在心理上再次接受审美的强烈刺激,在审美感知中,再次得到思想的启迪。
小说叙述时空的压缩,不仅避免了行文的拖沓,形成紧凑的节奏,而且通过祥林嫂个性的扭曲,突出了以柳妈为首的群像及舆论力量为武器的不见血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这一深刻意蕴的深层节奏,让读者从中领悟到小说“引起疗救”的呼声。
二
“祝福”是一种带有浓厚民俗色彩的祭祀,小说以“祝福”为题,开篇就把读者召唤到传统风俗文化的氛围中,读者通过“祝福”这一语言符号的信息载体,自然会拓开想象空间,现出强烈兴致,产生祥和愉悦之感,可是,当读者进入鲁镇“旧历年底”的“祝福”景象时,看到的是“沉重的晚云”所构成的背景,听到的是混浊的“震耳大音”,闻到的是令人生厌的“火药香”。本应让人感到欢乐的年关,“祝福”的风俗文化景观却是如此地使人抑郁沉闷,甚至是这样的昏暗浑浊。小说一开始便有意地设置客体的审美对象和主体的审美意向的强烈反差,以回家过年却没有家的“我”的悲凉心情来设景造声。而且为了更好地表现此时的“我”的心态,小说在行文上采用了长短不齐的句式,以显示情绪的波动,使人物内心思绪的忧郁与外界的热闹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作为审美主体的读者在这外“热”内“冷”的感受中,产生了一种对比的情绪节奏,进而达到情感同构的审美效果。
小说的叙述角度同样是独特的。小说的主要叙述者是“我”,兼以卫婆子的代述几乎构成了小说的全部叙述过程,而故事的主人公——祥林嫂却一直处于被讲述的地位而沉默不语,成为“沉默的他者”。这样,一方面多种叙述视角的交叉变换,构成了小说叙述层次的立体层面,在转换人物叙述视角时,形成了一种张驰有错的艺术节凑。另一方面,读者的情绪伴随着主叙述人“我”的进出,产生情绪的波动,并与“我”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共同对祥林嫂的情感世界,悲剧人生产生了种种的猜想,完成对小说主题的审美评价。
三
鲁迅重视艺术节奏,主要目的是要唤起读者的理性思考。《祝福》行文利用声音的断续,视觉的间隔及重复等形式来设计艺术节奏,留下艺术空白,创造出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读者能充分地进行理性思索。
当祥林嫂被婆家野蛮绑架,闹得满城风雨时,以诗书传家的“正人君子”鲁四老爷恼羞成怒,他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可恶!”随着一转“然而……”简单四个字,两处停顿,语气由急变慢,语调由高变低,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形式。第一次停顿,用感叹号,突出了鲁四老爷的恼怒,第二次停顿,用省略号,造成了艺术空白,留下了思维空间,在缓慢的行文表层节奏中,容易给读者造成一种思维顿势,从而领悟到人物语意的内在跳跃性和深沉的隐蔽性,让读者通过理性的思考,看清了鲁四老爷的真面目。
如果说:“可恶!然而……”还不失为道貌岸然“理学者”身份的话,那么当鲁四老爷得知祥林嫂的死讯时,其蛮横伪善的性格就暴露无遗了。“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宁静的夜晚,突然传来鲁四老爷的诅咒,从无声的偃息到高声的诅咒,小说借助声音的断续,造成一种听觉停顿来形成节奏旋律,读者在这断与续的节律间,看清了鲁四老爷“事理”并不通达,“心气”实不平和的虚伪本质。
小说在人称叙述的转换中,同样有意留下明显的间隔标志,以空行形式来造成读者的视觉停顿,从而延长调动读者多种感官的审美感受,达到最佳的审美效果。
四
鲁迅注重表现“几乎无事的悲剧”,他认为凡人悲剧对于认识社会和改良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小人物的悲剧的成因不是简单地来自善恶二元的对立,因此,他善于运用“戚而能谐”的手法塑造复杂性格的悲剧形象。《祝福》在设置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时,并非让人物的命运一悲到底,而是在悲喜交织中安排人物节奏的层次起伏,突出其悲剧性的喜剧性格,逐步展现其跌宕起伏的悲剧命运,形成一定的节奏旋律。
祥林嫂一踏上人生舞台,就以悲剧形式出现,从小当童养媳,年轻守寡,婆家逼嫁,几乎经历了女人所有的悲剧。她逃到了鲁四老爷家做佣人,虽工作繁重,但她“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祥林嫂获得了暂时的自由而过上较为安定的生活。但婆家突如其来抢走了祥林嫂,她“又嚎又罵”,“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以死相抗,但最终只能屈从再嫁。婚后的祥林嫂“其是交了好运”,丈夫勤劳老实,儿子乖巧可爱,她终于有了几天可心的日子。但命运之神愚弄了她,不久丈夫死于伤寒,儿子被狼叼走,房屋被大伯霸占,祥林嫂只好又只身到鲁四老爷家,再次忍受着非人的待遇,承受着甚为痛苦的精神折磨,为了获取祭祀的权利,作为赎罪的代价,她用血汗积攒的“十二鹰洋”换来了众人践踏的门槛,当她坦然去拿“福礼”时,却遭到了“你放着罢,祥林嫂!”的一声喝令,祥林嫂的精神支柱完全被摧毁了。小说的情节就是这样悲喜交错的展开,使故事跌宕错落,扣人心弦,使祥林嫂的命运发展形成了一种内在的艺术节奏,而且,行文中对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生的一些喜剧的因素的描写,给人“寓笑于泪”的美学效果。小说中的一声断喝,打破读者常规的心理意向;祥林嫂面对如此的轰击,她没有“又嚎又骂”,以死相抗,而只是“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只是失神的站着”,丝毫没有出格的反抗。但当我们潜心细想,就不能发现:祥林嫂遭受打击之重,心灵受创伤之深,实在是难以言表的,在这种情况下,反而导致了人物言行举止的无动于衷,显露了一种呆若木鸡的神情,而这一特定的静止停顿,使小说的艺术节奏更富有张驰变化,读者也能充分地从审美的深层、准确地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看到了传统封建道德观念对人们思想的戕害。
故事的最后祥林嫂流落街头,沦为乞丐,产生了对灵魂的疑惑。当遇到“我”时她萌发一种希望,企图从“我”这里找到“灵魂有无”答案,求得精神的慰藉,但“我”却以“说不清”敷衍塞责,使她更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带着疑惑和恐惧走上了末路,小说将人物命运的悲喜交织来设计艺术节奏,使故事情节于张驰变化中更具有美学魅力。
五
如果说叙述的时空压缩,艺术设置的反常处理,行文的重复停顿,人物命运的急剧变化都属于外部表层节奏的话,《祝福》主题的揭示,则呈現出一种内部深层节奏。
鲁迅深入挖掘悲剧的种种根源,真切地表现了悲剧的多层次性,祥林嫂用最大的付出,仍不能换取最卑微的生存权利,她除了受了鲁四老爷夫妇的歧视外,还受到婆婆大伯小叔的欺侮,受到了鲁镇愚昧民众的戏弄,遭到柳妈并非恶意的恫吓,更来自于祥林嫂自身主观因素的缺陷,作为一弱者,祥林嫂也曾有过抗争,但透过这种抗争的外衣,祥林嫂的灵魂深处却依然留下封建的深深烙印,而身遭的封建势力又是如此的巨大,小说通过了多层次对封建礼教的透视,形成了一种内部深层节奏,鲜明的凸现了主题。
祥林嫂的出逃表面上是为了生存,但实际上是为了逃避“嫁二夫”的客观现实,小叔无钱娶亲,要把新寡的祥林嫂当商品出卖换取礼金,祥林嫂为了摆脱这种即将成为现实的悲剧而出逃,一旦获得“自由”,“嘴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这“笑”并非一种麻木的苦笑,一种内心痛苦的变态折射,也并非反衬她在婆家的非人待遇,而是祥林嫂摆脱了“嫁二夫”的命运之后,心满意足的真情流露,难怪鲁迅先生对这类人“哀其不幸”,而又“怒其不争”了。
当婆家带人用暴力绑架她,把她卖为人妻时,祥林嫂做了“出格”的反抗,从外在行为看是自我意识的显现,她维护了人格的尊严,但透过深层意识的底蕴,读者再次看到其行为的原动力,那是“从一而终”的封建“贞节观”使然。作者更有意把主旨蕴藏起来,但同时又没忘记其深层意蕴的点化,借助卫婆子之口把祥林嫂不愿出嫁的原因道出:“在念书家做过事,可以与众不同”。慑于祭祀的诱惑,祥林嫂向土地庙捐了门槛。表面看来是想摆脱受歧视的悲惨地位,争取做人的权利,但实际上这种行为本身则是以承认自己“寡妇再嫁有罪为前提的”,“是为了赎罪”。祥林嫂对灵魂的疑惑,好像是思想意识的觉醒,对不公平命运的抗争。但事实上祥林嫂的思想意识却是“希望其有”,以便在阴间,灵魂可以和家人团聚。作者有意写出一个孤独弱者,在现实上精神的寂寞,只能希望在阴间寻得一点温暖的可悲命运,借助一个“麻木者”临死前的主观期望,控诉了人间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
《祝福》的主题揭示,祥林嫂的悲剧表面上是客观环境造成了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实际上小说有意描写人物的外在表现以显示人物的可悲心态,展示人物灵魂的毁灭,并在这隐与现、藏与露的审美观照中,创造一种艺术节奏,读者在这审美过程中,从表层的审美感知,逐步达到深层的思想顿悟,进而产生一种审美的情感效应,并与创作主题的审美意向产生共鸣。因此,《祝福》的艺术节奏处理,不只是体现在表层的外部形体上,其深层的意蕴已升华为美妙的旋律,读者只有对《祝福》进行艺术的审美体验,才能领略深层的艺术神韵。
一
鲁迅所创作的小说几乎都是短篇,但却都能集中地揭示了现代中国的“国民性”这一深刻主题。他认为,短篇小说就像“大伽蓝中的一雕阁一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祝福》叙述上采取时空的压缩,几乎是一人(祥林嫂)一地(鲁镇),但却塑造了祥林嫂“这心灵上受封建礼教残害最重,痛苦最深的典型形象”,从而对封建礼教提出了最强有力的控诉。
《祝福》开篇的环境描写,是以时代的意蕴为核心的,作为一种意象符号的出现,祭祀揭示了鲁镇传统的文化思想及风俗民情,给人一种空间上的开阔感。小说的叙述角度以“我”为视点,但“我”却是一位回家过年而没有家的人,因此,在“我”的悲凉心理感受上显示祭祀这一意象符号,使其给人一种沉闷感,而这种沉闷感,使读者在心理体验以及对时间的心理感受上产生了冗长的感觉。但是,作为短篇小说,终不能站在时空的高度上对整个社会进行烛照,因此,小说的开篇交代了时代背景,奠定了情感基础以后,小说的主体对祥林嫂的悲剧人生的叙述时,进行了时空的压缩。在空间上,人物活动场所虽是鲁镇,但主要是在鲁四老爷家;在时间上,小说只突现祥林嫂一生的几个片断,实现了时间的跳跃。这样,凭借着空间的压缩和跳跃,自然形成了一种节奏,而这种节奏又紧紧围绕“祭祀”这一核心来展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第一次祭祀时,祥林嫂“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突出了祥林嫂纯朴、勤劳的性格;第二次祭祀时,祥林嫂连做福礼的事也没有资格沾手了。小说通过二次祭祀,高度集中地揭示了祥林嫂命运的变化。小说的结尾,“祝福”的欢乐情景再一次强化了环境意象,而作者刻意安排祥林嫂在祭祀这一特定时间上死亡,让读者在心理上再次接受审美的强烈刺激,在审美感知中,再次得到思想的启迪。
小说叙述时空的压缩,不仅避免了行文的拖沓,形成紧凑的节奏,而且通过祥林嫂个性的扭曲,突出了以柳妈为首的群像及舆论力量为武器的不见血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这一深刻意蕴的深层节奏,让读者从中领悟到小说“引起疗救”的呼声。
二
“祝福”是一种带有浓厚民俗色彩的祭祀,小说以“祝福”为题,开篇就把读者召唤到传统风俗文化的氛围中,读者通过“祝福”这一语言符号的信息载体,自然会拓开想象空间,现出强烈兴致,产生祥和愉悦之感,可是,当读者进入鲁镇“旧历年底”的“祝福”景象时,看到的是“沉重的晚云”所构成的背景,听到的是混浊的“震耳大音”,闻到的是令人生厌的“火药香”。本应让人感到欢乐的年关,“祝福”的风俗文化景观却是如此地使人抑郁沉闷,甚至是这样的昏暗浑浊。小说一开始便有意地设置客体的审美对象和主体的审美意向的强烈反差,以回家过年却没有家的“我”的悲凉心情来设景造声。而且为了更好地表现此时的“我”的心态,小说在行文上采用了长短不齐的句式,以显示情绪的波动,使人物内心思绪的忧郁与外界的热闹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作为审美主体的读者在这外“热”内“冷”的感受中,产生了一种对比的情绪节奏,进而达到情感同构的审美效果。
小说的叙述角度同样是独特的。小说的主要叙述者是“我”,兼以卫婆子的代述几乎构成了小说的全部叙述过程,而故事的主人公——祥林嫂却一直处于被讲述的地位而沉默不语,成为“沉默的他者”。这样,一方面多种叙述视角的交叉变换,构成了小说叙述层次的立体层面,在转换人物叙述视角时,形成了一种张驰有错的艺术节凑。另一方面,读者的情绪伴随着主叙述人“我”的进出,产生情绪的波动,并与“我”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共同对祥林嫂的情感世界,悲剧人生产生了种种的猜想,完成对小说主题的审美评价。
三
鲁迅重视艺术节奏,主要目的是要唤起读者的理性思考。《祝福》行文利用声音的断续,视觉的间隔及重复等形式来设计艺术节奏,留下艺术空白,创造出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读者能充分地进行理性思索。
当祥林嫂被婆家野蛮绑架,闹得满城风雨时,以诗书传家的“正人君子”鲁四老爷恼羞成怒,他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可恶!”随着一转“然而……”简单四个字,两处停顿,语气由急变慢,语调由高变低,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形式。第一次停顿,用感叹号,突出了鲁四老爷的恼怒,第二次停顿,用省略号,造成了艺术空白,留下了思维空间,在缓慢的行文表层节奏中,容易给读者造成一种思维顿势,从而领悟到人物语意的内在跳跃性和深沉的隐蔽性,让读者通过理性的思考,看清了鲁四老爷的真面目。
如果说:“可恶!然而……”还不失为道貌岸然“理学者”身份的话,那么当鲁四老爷得知祥林嫂的死讯时,其蛮横伪善的性格就暴露无遗了。“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宁静的夜晚,突然传来鲁四老爷的诅咒,从无声的偃息到高声的诅咒,小说借助声音的断续,造成一种听觉停顿来形成节奏旋律,读者在这断与续的节律间,看清了鲁四老爷“事理”并不通达,“心气”实不平和的虚伪本质。
小说在人称叙述的转换中,同样有意留下明显的间隔标志,以空行形式来造成读者的视觉停顿,从而延长调动读者多种感官的审美感受,达到最佳的审美效果。
四
鲁迅注重表现“几乎无事的悲剧”,他认为凡人悲剧对于认识社会和改良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小人物的悲剧的成因不是简单地来自善恶二元的对立,因此,他善于运用“戚而能谐”的手法塑造复杂性格的悲剧形象。《祝福》在设置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时,并非让人物的命运一悲到底,而是在悲喜交织中安排人物节奏的层次起伏,突出其悲剧性的喜剧性格,逐步展现其跌宕起伏的悲剧命运,形成一定的节奏旋律。
祥林嫂一踏上人生舞台,就以悲剧形式出现,从小当童养媳,年轻守寡,婆家逼嫁,几乎经历了女人所有的悲剧。她逃到了鲁四老爷家做佣人,虽工作繁重,但她“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祥林嫂获得了暂时的自由而过上较为安定的生活。但婆家突如其来抢走了祥林嫂,她“又嚎又罵”,“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以死相抗,但最终只能屈从再嫁。婚后的祥林嫂“其是交了好运”,丈夫勤劳老实,儿子乖巧可爱,她终于有了几天可心的日子。但命运之神愚弄了她,不久丈夫死于伤寒,儿子被狼叼走,房屋被大伯霸占,祥林嫂只好又只身到鲁四老爷家,再次忍受着非人的待遇,承受着甚为痛苦的精神折磨,为了获取祭祀的权利,作为赎罪的代价,她用血汗积攒的“十二鹰洋”换来了众人践踏的门槛,当她坦然去拿“福礼”时,却遭到了“你放着罢,祥林嫂!”的一声喝令,祥林嫂的精神支柱完全被摧毁了。小说的情节就是这样悲喜交错的展开,使故事跌宕错落,扣人心弦,使祥林嫂的命运发展形成了一种内在的艺术节奏,而且,行文中对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生的一些喜剧的因素的描写,给人“寓笑于泪”的美学效果。小说中的一声断喝,打破读者常规的心理意向;祥林嫂面对如此的轰击,她没有“又嚎又骂”,以死相抗,而只是“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只是失神的站着”,丝毫没有出格的反抗。但当我们潜心细想,就不能发现:祥林嫂遭受打击之重,心灵受创伤之深,实在是难以言表的,在这种情况下,反而导致了人物言行举止的无动于衷,显露了一种呆若木鸡的神情,而这一特定的静止停顿,使小说的艺术节奏更富有张驰变化,读者也能充分地从审美的深层、准确地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看到了传统封建道德观念对人们思想的戕害。
故事的最后祥林嫂流落街头,沦为乞丐,产生了对灵魂的疑惑。当遇到“我”时她萌发一种希望,企图从“我”这里找到“灵魂有无”答案,求得精神的慰藉,但“我”却以“说不清”敷衍塞责,使她更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带着疑惑和恐惧走上了末路,小说将人物命运的悲喜交织来设计艺术节奏,使故事情节于张驰变化中更具有美学魅力。
五
如果说叙述的时空压缩,艺术设置的反常处理,行文的重复停顿,人物命运的急剧变化都属于外部表层节奏的话,《祝福》主题的揭示,则呈現出一种内部深层节奏。
鲁迅深入挖掘悲剧的种种根源,真切地表现了悲剧的多层次性,祥林嫂用最大的付出,仍不能换取最卑微的生存权利,她除了受了鲁四老爷夫妇的歧视外,还受到婆婆大伯小叔的欺侮,受到了鲁镇愚昧民众的戏弄,遭到柳妈并非恶意的恫吓,更来自于祥林嫂自身主观因素的缺陷,作为一弱者,祥林嫂也曾有过抗争,但透过这种抗争的外衣,祥林嫂的灵魂深处却依然留下封建的深深烙印,而身遭的封建势力又是如此的巨大,小说通过了多层次对封建礼教的透视,形成了一种内部深层节奏,鲜明的凸现了主题。
祥林嫂的出逃表面上是为了生存,但实际上是为了逃避“嫁二夫”的客观现实,小叔无钱娶亲,要把新寡的祥林嫂当商品出卖换取礼金,祥林嫂为了摆脱这种即将成为现实的悲剧而出逃,一旦获得“自由”,“嘴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这“笑”并非一种麻木的苦笑,一种内心痛苦的变态折射,也并非反衬她在婆家的非人待遇,而是祥林嫂摆脱了“嫁二夫”的命运之后,心满意足的真情流露,难怪鲁迅先生对这类人“哀其不幸”,而又“怒其不争”了。
当婆家带人用暴力绑架她,把她卖为人妻时,祥林嫂做了“出格”的反抗,从外在行为看是自我意识的显现,她维护了人格的尊严,但透过深层意识的底蕴,读者再次看到其行为的原动力,那是“从一而终”的封建“贞节观”使然。作者更有意把主旨蕴藏起来,但同时又没忘记其深层意蕴的点化,借助卫婆子之口把祥林嫂不愿出嫁的原因道出:“在念书家做过事,可以与众不同”。慑于祭祀的诱惑,祥林嫂向土地庙捐了门槛。表面看来是想摆脱受歧视的悲惨地位,争取做人的权利,但实际上这种行为本身则是以承认自己“寡妇再嫁有罪为前提的”,“是为了赎罪”。祥林嫂对灵魂的疑惑,好像是思想意识的觉醒,对不公平命运的抗争。但事实上祥林嫂的思想意识却是“希望其有”,以便在阴间,灵魂可以和家人团聚。作者有意写出一个孤独弱者,在现实上精神的寂寞,只能希望在阴间寻得一点温暖的可悲命运,借助一个“麻木者”临死前的主观期望,控诉了人间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
《祝福》的主题揭示,祥林嫂的悲剧表面上是客观环境造成了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实际上小说有意描写人物的外在表现以显示人物的可悲心态,展示人物灵魂的毁灭,并在这隐与现、藏与露的审美观照中,创造一种艺术节奏,读者在这审美过程中,从表层的审美感知,逐步达到深层的思想顿悟,进而产生一种审美的情感效应,并与创作主题的审美意向产生共鸣。因此,《祝福》的艺术节奏处理,不只是体现在表层的外部形体上,其深层的意蕴已升华为美妙的旋律,读者只有对《祝福》进行艺术的审美体验,才能领略深层的艺术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