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电影《师生情》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上,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厉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接着,孩子终于说出了正确的答案。这个片段中白人教师的话,让我油然而生一番敬意,真正看到了一名教师怎样运用热情洋溢的肯定、赞赏、激励的语言给予学生不断向上的勇气和自信。面对学生回答问题的错误,这位老师的评价不过分关注其活动结果,不急于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不随便说“错”,而是用赞美、鼓励、理解、尊重的话语,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不仅激起了学生美好的学习情感,成就了学生,同时也成就了教师自己。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活生生的未成年人,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理解、宽容、关爱和鼓励,哪怕是“一句温馨的话语、一次肯定的眼神、一个友好的动作、一丝善意的微笑”,甚至不经意间的一个举手投足,都蕴含着对学生的赏识,都能给学生较深远的影响,激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心理学家也说过:“抚育孩子没有其他窍门,只要赞美他们。”
去年,因工作的需要,我任教了四年级的数学。班里有一个男孩,数学基础很差,每次检测多不及格。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多次找他谈心,帮助他分析原因,但收效不大。可在这学期,他的学习却完全变了样。原因是上学期的期末检测,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灵活运用的题目他做得很好,而且平时我在课堂上讲的课本以外的知识他都能运用上。讲评试卷时同学们都感到很惊讶、很兴奋。我趁势指出:学习要灵活,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和灵感,这是我们学习所追求的目标。同学们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他的脸上露出了微笑。自此以后,这位男孩横下心来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呈上升趋势。没想到,几句赞赏的话真的像一剂灵丹妙药,仅寥寥数语,竟产生如此大的功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位学生多次检测失败的体验使其形成消极悲观的情绪特征,几乎丧失学习信心,这时外界的力量往往难以发挥作用;以该生的一次成功为契机,教师大加鼓励和赞赏,使其产生喜悦、兴奋、自豪的成功体验,从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多次的成功又成为他主动进取、奋发向上的动力,促使其从成功不断走向新的成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则故事,尤其启人心智: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一所学校当校长,当时,学校的花房里开出了几朵特大的玫瑰,全校师生争相前往观赏,大家赞叹不已。一天早上,这位校长在校园巡视时,看到一个幼儿园小女孩在花房里摘了一朵大玫瑰,然后坦然大方地往外走。校长走到小女孩的面前,躬下身去,亲切地询问:“孩子,你摘这枝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羞答答地回答:“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花房里有很大很大的玫瑰,奶奶不信,我现在摘一朵拿回家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听了小孩的这番话,毫不犹豫地带着她返回花房,又摘下两朵大玫瑰,然后慈祥地对小女孩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孝敬老人的好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教养出你这样的好孩子。”读完这则故事,我心灵受到很大震撼。这位大教育家用不同寻常的做法,细腻地发现了小女孩童稚光芒的优点,并赠以玫瑰给予小女孩最好的赞赏、肯定和评价。作为老师,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成为大教育家,但我们一样可以从细微处入手,以饱满的精神、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话语、赞赏的做法去对待学生,这样也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不教而教”的作用。
我们老师经常遇到课堂上有学生回答问题时唯唯诺诺,声如蚊蝇,此时,我总会一次又一次地说道:“请大声一些好吗?”“请再大点声好吗?”在不厌其烦地使用这句话而屡不见成效之后,我对自己的做法进行了反思。首先,“请大声一些好吗”虽然是以商量的口吻出现,但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不足——声音小,老师没听清楚。这样在无意间给本来就怯生生的学生又增加了一份心理负担。学生会想,老师对我不满意。心慌之余,即使第二次的回答声音略微有提高,可同样还是怯生生的,到了下一次,他又“返璞归真”了。另外,“请大声一些好吗”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是不是回答得不准确?这样,他们又怎么敢大声地再说一遍呢?其次,“请大声一些好吗”在课堂上频繁出现,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甚至是反感,导致学生对此习以为常,不以为然。还有,教师在反复使用不见效果后,往往会产生急躁情绪,语气中夹杂着对学生的不满甚至是怒气,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关系紧张。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请大声一些好吗”的声音越来越大,学生回答的声音越来越小,还有的学生干脆保持沉默,站起来就是“不会”。
在经过认真地思考、分析后,我改变了问法,把“请大声一些好吗”换成了“你说得真棒,能再说一遍吗?我们一起为你鼓掌。”“你的想法很有新意,请再说一遍,让老师和同学们能再回味一下。”“你很聪明,只是还没来得及把语言组织好,过两分钟再请你回答,让大家都听听你的独到见解。”……实践表明,换了一种说法,从面带微笑的老师口中说出,不仅给学生以新鲜感,也给予学生以信心,以鼓舞。久而久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抛弃了胆怯,变得勇敢起来。看来,换了一种说法后,效果真的很不错。“心中有信心,嘴上有声音。”正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缺乏一份对自己的信心,才用低低的声音,结结巴巴、怯生生地回答问题。所以作为老师,不管何种原因,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能无奈,而应该像《师生情》中的白人教师那样,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去努力激起学生的热情,让他们时时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邹韵文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活生生的未成年人,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理解、宽容、关爱和鼓励,哪怕是“一句温馨的话语、一次肯定的眼神、一个友好的动作、一丝善意的微笑”,甚至不经意间的一个举手投足,都蕴含着对学生的赏识,都能给学生较深远的影响,激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心理学家也说过:“抚育孩子没有其他窍门,只要赞美他们。”
去年,因工作的需要,我任教了四年级的数学。班里有一个男孩,数学基础很差,每次检测多不及格。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多次找他谈心,帮助他分析原因,但收效不大。可在这学期,他的学习却完全变了样。原因是上学期的期末检测,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灵活运用的题目他做得很好,而且平时我在课堂上讲的课本以外的知识他都能运用上。讲评试卷时同学们都感到很惊讶、很兴奋。我趁势指出:学习要灵活,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和灵感,这是我们学习所追求的目标。同学们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他的脸上露出了微笑。自此以后,这位男孩横下心来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呈上升趋势。没想到,几句赞赏的话真的像一剂灵丹妙药,仅寥寥数语,竟产生如此大的功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位学生多次检测失败的体验使其形成消极悲观的情绪特征,几乎丧失学习信心,这时外界的力量往往难以发挥作用;以该生的一次成功为契机,教师大加鼓励和赞赏,使其产生喜悦、兴奋、自豪的成功体验,从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多次的成功又成为他主动进取、奋发向上的动力,促使其从成功不断走向新的成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则故事,尤其启人心智: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一所学校当校长,当时,学校的花房里开出了几朵特大的玫瑰,全校师生争相前往观赏,大家赞叹不已。一天早上,这位校长在校园巡视时,看到一个幼儿园小女孩在花房里摘了一朵大玫瑰,然后坦然大方地往外走。校长走到小女孩的面前,躬下身去,亲切地询问:“孩子,你摘这枝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羞答答地回答:“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花房里有很大很大的玫瑰,奶奶不信,我现在摘一朵拿回家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听了小孩的这番话,毫不犹豫地带着她返回花房,又摘下两朵大玫瑰,然后慈祥地对小女孩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孝敬老人的好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教养出你这样的好孩子。”读完这则故事,我心灵受到很大震撼。这位大教育家用不同寻常的做法,细腻地发现了小女孩童稚光芒的优点,并赠以玫瑰给予小女孩最好的赞赏、肯定和评价。作为老师,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成为大教育家,但我们一样可以从细微处入手,以饱满的精神、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话语、赞赏的做法去对待学生,这样也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不教而教”的作用。
我们老师经常遇到课堂上有学生回答问题时唯唯诺诺,声如蚊蝇,此时,我总会一次又一次地说道:“请大声一些好吗?”“请再大点声好吗?”在不厌其烦地使用这句话而屡不见成效之后,我对自己的做法进行了反思。首先,“请大声一些好吗”虽然是以商量的口吻出现,但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不足——声音小,老师没听清楚。这样在无意间给本来就怯生生的学生又增加了一份心理负担。学生会想,老师对我不满意。心慌之余,即使第二次的回答声音略微有提高,可同样还是怯生生的,到了下一次,他又“返璞归真”了。另外,“请大声一些好吗”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是不是回答得不准确?这样,他们又怎么敢大声地再说一遍呢?其次,“请大声一些好吗”在课堂上频繁出现,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甚至是反感,导致学生对此习以为常,不以为然。还有,教师在反复使用不见效果后,往往会产生急躁情绪,语气中夹杂着对学生的不满甚至是怒气,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关系紧张。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请大声一些好吗”的声音越来越大,学生回答的声音越来越小,还有的学生干脆保持沉默,站起来就是“不会”。
在经过认真地思考、分析后,我改变了问法,把“请大声一些好吗”换成了“你说得真棒,能再说一遍吗?我们一起为你鼓掌。”“你的想法很有新意,请再说一遍,让老师和同学们能再回味一下。”“你很聪明,只是还没来得及把语言组织好,过两分钟再请你回答,让大家都听听你的独到见解。”……实践表明,换了一种说法,从面带微笑的老师口中说出,不仅给学生以新鲜感,也给予学生以信心,以鼓舞。久而久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抛弃了胆怯,变得勇敢起来。看来,换了一种说法后,效果真的很不错。“心中有信心,嘴上有声音。”正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缺乏一份对自己的信心,才用低低的声音,结结巴巴、怯生生地回答问题。所以作为老师,不管何种原因,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能无奈,而应该像《师生情》中的白人教师那样,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去努力激起学生的热情,让他们时时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