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指的是八位仙人法力无边,在过东海时将各自的法宝投于水面,结果个个顺利过海。显然,八仙过海靠的是各自的“神通”。其实,课堂教学也是如此。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善施“神通”,巧过“大海”呢?现以《思想品德》“我们的人格尊严权”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 架航行之帆——巧妙呈现教学素材,力求课堂问题系列化
把学生的眼、耳、手、心紧紧地吸引到课堂上来,以达成启发思维、激发情感、强化意志、落实行动的目标,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必不可少的途径。为此,教师要巧妙呈现教学素材,通过课堂问题的系列化,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目的。
[教学片段]
师:假如有中央台的记者来采访你,让你在电视上露脸、讲了话,请问经电视播出之后,你的生活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播放视频,2分钟:北京市学生张小凡在接受中央电视台关于净化网络视听的新闻采访时说:“上次我查资料,突然蹦出一个窗口,很黄很暴力,我赶快给关了。”只因这一句“很黄很暴力”,一夜之间给张小凡引来了一场无妄之灾……张小凡的视频、图片、恶搞漫画、帖子一夜泛滥成灾;有人四处谩骂她是撒谎者,各种恶毒谣言铺天盖地;有人甚至叫嚣着要取消她取得的“三好学生”的称号;好事者把她的出生年月、所在学校、平时成绩等公之于众。)
“面对突如其来的伤害,她该怎么办?”请同学们根据视频内容,找出侵权事实,帮助张小凡依法维权。(维权三步骤:一找出侵权事实,二列出法律依据,三提出维权要求。)
生1:侵权事实一:漫画恶搞,丑化了张小凡的肖像。
生2:侵权事实二:有人辱骂张小凡是撒谎者。
生3:有人甚至叫嚣着要取消她取得的“三好学生”的称号。
生4:侵权事实三:好事者将她出生年月、所在学校、平时成绩等公之于众。
师:请说出相关维权的法律依据。
(针对侵权事实学生分别回答,略。)
师:帮助张小凡提出相应的维权要求。
(针对侵权事实学生分别回答,略。)
[课后感悟]
本课的能力目标是“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判断并运用公民人格尊严所享有的各项权利,提高依法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权利的能力”,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围绕这一教学目标与重点,教师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巧妙地呈现了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设计了一连串有思维含量的系列化问题,并授予学生“依法维权三步骤”,从而用一根“主线”贯穿全课,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教学过程生动顺畅,学生探究颇有所获。这表明,课堂系列问题犹如风帆,牵引教学的航船顺利过海,有效地帮助学生熟知了公民人格尊严所享有的各项权利,提高了依法维护人格尊严权利的能力,较好地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 起过海之风——合理选取教学手段,力求课堂形式简约化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因此,教学手段的选择不能仅仅满足于现代媒体的声、光、电的刺激,而要遵循“少投入,多产出”的原则,做到简易、朴实。能用语言表述清楚时不展示文字材料,能用文字材料讲明时不使用录像,能用录像展现时不编排小品……只要运用得当,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课堂一样精彩。
[教学片段]
教师课堂小结前,先呈现“法律”的板书设计(如右图)。
师:在“法律”的土壤上,“人格尊严权”这一棵参天大树上长着各项具体权利的树叶。它告诉我们:无论人们的地位、贫富、相貌、智力和年龄等情况有着何种的差别,但都拥有平等的人格尊严权。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像树干一样挺直自己的腰板,有尊严地生活着。同时,尊重和维护自己、他人的人格尊嚴,是一个文明人所应具备的素质。
[课后感悟]
板书是最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起着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教师应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板书,使之有机地融入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觉悟的作用。对本课的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和内容,区分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的具体内容;了解人格尊严受保护的法律规定”,教师采用了一幅简洁明了的树状图予以概括,既把本课的基础知识点清晰地罗列其中,又明示了各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谓图文并茂、言简意赅,让人过目不忘;真是顺风推舟、无声“过海”,效果十分明显。
三、 造破浪之船——恰当使用课本资料,力求课堂内容拓展化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课本,让教学成为“用课本教”而非“教课本”的过程。即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使用课本,对课本内容、编排顺序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调整,以拓展课程资源。实践表明,经教师精心拓展后的课程资源往往更适合学生的情感体验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片段]
师(投影文字材料后提问):问题一:请同学们运用相关的法律规定,判断下列行为中哪些是属于侵犯姓名权的行为。
1. 早读迟到后为逃避学校批评就签其他同学名字顶替。
2. 两个同学同名同姓,其中一位同学强行让另一个同学改姓。
3. 小张用自己的笔名在某都市报上发表文章。
生1: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由此可以判定,案例1、2属侵犯姓名权的行为。
生2:补充一点,未成年人的姓名权的维权由其监护人代为行使。
问题二:下列行为属于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吗?
1. 为新闻报道需要使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的肖像。如刘翔在亚运会上110米栏预赛晋级的照片。
2. 旨在行使正当的舆论监督而使用公民的肖像。如报纸曝光行人翻越道路隔离栏杆的照片。
3. 国家机关执行公务而强制使用公民的肖像。如通缉令上嫌疑犯的肖像。
(生答,略。)
[课后感悟]
我们知道,课本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按照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顺序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编写的,但具体到各个学校的教学实际,有些可能会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不很适合。因此,教师应做个有心人,适时选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类似案例,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符合教学实际,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树立重视维护他人和自己的人格尊严的意识,形成和发展尊重人格尊严的情感,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道德和法律素质”, 依据该教学目标,就姓名权和肖像权问题,教师选取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三个日常案例,既紧扣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内容,适时应用,有效地拓展了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维权思想乘上了破浪的航船,驶向如何在生活中维护自己和他人人格尊严的理想彼岸,教育效果理想。
总之,我们要切忌固步自封,谨防邯郸学步,不论我们选用怎样的教学方法,都应紧紧围绕为教学服务这一中心,努力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一、 架航行之帆——巧妙呈现教学素材,力求课堂问题系列化
把学生的眼、耳、手、心紧紧地吸引到课堂上来,以达成启发思维、激发情感、强化意志、落实行动的目标,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必不可少的途径。为此,教师要巧妙呈现教学素材,通过课堂问题的系列化,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目的。
[教学片段]
师:假如有中央台的记者来采访你,让你在电视上露脸、讲了话,请问经电视播出之后,你的生活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播放视频,2分钟:北京市学生张小凡在接受中央电视台关于净化网络视听的新闻采访时说:“上次我查资料,突然蹦出一个窗口,很黄很暴力,我赶快给关了。”只因这一句“很黄很暴力”,一夜之间给张小凡引来了一场无妄之灾……张小凡的视频、图片、恶搞漫画、帖子一夜泛滥成灾;有人四处谩骂她是撒谎者,各种恶毒谣言铺天盖地;有人甚至叫嚣着要取消她取得的“三好学生”的称号;好事者把她的出生年月、所在学校、平时成绩等公之于众。)
“面对突如其来的伤害,她该怎么办?”请同学们根据视频内容,找出侵权事实,帮助张小凡依法维权。(维权三步骤:一找出侵权事实,二列出法律依据,三提出维权要求。)
生1:侵权事实一:漫画恶搞,丑化了张小凡的肖像。
生2:侵权事实二:有人辱骂张小凡是撒谎者。
生3:有人甚至叫嚣着要取消她取得的“三好学生”的称号。
生4:侵权事实三:好事者将她出生年月、所在学校、平时成绩等公之于众。
师:请说出相关维权的法律依据。
(针对侵权事实学生分别回答,略。)
师:帮助张小凡提出相应的维权要求。
(针对侵权事实学生分别回答,略。)
[课后感悟]
本课的能力目标是“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判断并运用公民人格尊严所享有的各项权利,提高依法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权利的能力”,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围绕这一教学目标与重点,教师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巧妙地呈现了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设计了一连串有思维含量的系列化问题,并授予学生“依法维权三步骤”,从而用一根“主线”贯穿全课,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教学过程生动顺畅,学生探究颇有所获。这表明,课堂系列问题犹如风帆,牵引教学的航船顺利过海,有效地帮助学生熟知了公民人格尊严所享有的各项权利,提高了依法维护人格尊严权利的能力,较好地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 起过海之风——合理选取教学手段,力求课堂形式简约化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因此,教学手段的选择不能仅仅满足于现代媒体的声、光、电的刺激,而要遵循“少投入,多产出”的原则,做到简易、朴实。能用语言表述清楚时不展示文字材料,能用文字材料讲明时不使用录像,能用录像展现时不编排小品……只要运用得当,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课堂一样精彩。
[教学片段]
教师课堂小结前,先呈现“法律”的板书设计(如右图)。
师:在“法律”的土壤上,“人格尊严权”这一棵参天大树上长着各项具体权利的树叶。它告诉我们:无论人们的地位、贫富、相貌、智力和年龄等情况有着何种的差别,但都拥有平等的人格尊严权。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像树干一样挺直自己的腰板,有尊严地生活着。同时,尊重和维护自己、他人的人格尊嚴,是一个文明人所应具备的素质。
[课后感悟]
板书是最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起着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教师应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板书,使之有机地融入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觉悟的作用。对本课的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和内容,区分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的具体内容;了解人格尊严受保护的法律规定”,教师采用了一幅简洁明了的树状图予以概括,既把本课的基础知识点清晰地罗列其中,又明示了各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谓图文并茂、言简意赅,让人过目不忘;真是顺风推舟、无声“过海”,效果十分明显。
三、 造破浪之船——恰当使用课本资料,力求课堂内容拓展化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课本,让教学成为“用课本教”而非“教课本”的过程。即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使用课本,对课本内容、编排顺序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调整,以拓展课程资源。实践表明,经教师精心拓展后的课程资源往往更适合学生的情感体验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片段]
师(投影文字材料后提问):问题一:请同学们运用相关的法律规定,判断下列行为中哪些是属于侵犯姓名权的行为。
1. 早读迟到后为逃避学校批评就签其他同学名字顶替。
2. 两个同学同名同姓,其中一位同学强行让另一个同学改姓。
3. 小张用自己的笔名在某都市报上发表文章。
生1: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由此可以判定,案例1、2属侵犯姓名权的行为。
生2:补充一点,未成年人的姓名权的维权由其监护人代为行使。
问题二:下列行为属于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吗?
1. 为新闻报道需要使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的肖像。如刘翔在亚运会上110米栏预赛晋级的照片。
2. 旨在行使正当的舆论监督而使用公民的肖像。如报纸曝光行人翻越道路隔离栏杆的照片。
3. 国家机关执行公务而强制使用公民的肖像。如通缉令上嫌疑犯的肖像。
(生答,略。)
[课后感悟]
我们知道,课本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按照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顺序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编写的,但具体到各个学校的教学实际,有些可能会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不很适合。因此,教师应做个有心人,适时选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类似案例,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符合教学实际,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树立重视维护他人和自己的人格尊严的意识,形成和发展尊重人格尊严的情感,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道德和法律素质”, 依据该教学目标,就姓名权和肖像权问题,教师选取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三个日常案例,既紧扣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内容,适时应用,有效地拓展了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维权思想乘上了破浪的航船,驶向如何在生活中维护自己和他人人格尊严的理想彼岸,教育效果理想。
总之,我们要切忌固步自封,谨防邯郸学步,不论我们选用怎样的教学方法,都应紧紧围绕为教学服务这一中心,努力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