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初中区域地理“地形”的认知途径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在初中区域地理地形学习过程中,利用已有学习经验,尝试认知推理学习“地形”;选择恰当教学资源,颜色识别区域地势特征;小组合作交流,描述区域地貌结构格局;特殊区域“地形”学习,重点关注个性化和独特性;综合分析结果,客观评价区域地形。
  关键词:建构主义;区域地形;认知途径
  · 【中图分类号】G633.55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是在互动中完成的。
  地形,是区域自然环境中相对稳定的要素,而且是影响区域内水系发育,局地气候特征形成和气候类型分布的最主要的因素,也是影响区域内植被、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学习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时,我们常常首先来学习它。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区域地形”知识的学习,主要有以下认知途径。
  一、利用已有学习经验,尝试认知推理学习“地形”
  认识区域的地质构造基础是地形学习的基础。地表形态是在长期的地质发展过程中,由于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发育演变的结果。要了解现代地形特点,就必须了解地质构造基础。但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此并没有做出要求,教材中也很少提及。如果学生能对地质基础有所了解,就能够从发生上去理解地表宏观形态的形成,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区域内各地形单元的空间关系及分布规律。
  例如:学习“中国山脉”。
  初一年级已经学过了“板块学说”。而山脉的形成与板块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在学习“中国山脉”时,我将“中国山脉分布图”和“世界板块分布示意图”同时呈现给学生。部分学生对这两幅图进行认真分析,就可以了解我国众多的山脉,虽纵横交错,却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以东西走向和北东走向山脉为主,兼有北西走向和南北走向山脉。各山脉好像是由两端向南汇聚的两翼,明显体现了三大板块的挤压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时提醒学生注意三大板块的挤压作用对我国山脉分布纵横大势的影响,同时要求学生在空白图上绘出三大板块和我国主要山脉,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中国山脉的分布特征。
  二、选择恰当教学资源,颜色识别区域地势特征
  在七年級上册,关于“地势特征”这一知识点,可以利用的地图有三种: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地图能够提供详细准确的地势信息,如可以准确地读出某一区域的海拔高度,但它很抽象,会给学生的认知带来一定难度。
  通过分层设色地形图学习区域的地势特征,是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初中阶段,我们一般选择分层设色地形图,它更形象直观,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在图上,首先判读区域的平均海拔,大面积均匀的绿色代表平原,黄色黄褐色则表示200米至2000米的高度。接着判读地势的起伏,是平坦还是崎岖。从图上看,起伏较小的地区颜色相对均匀。如内蒙古高原区大面积均匀的黄褐色。起伏较大的地区颜色多样,尤其是山地分布区颜色变化明显。如横断山区。通过颜色过渡,判读大体走势和倾斜方向。
  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认识区域的地势特征。但由于地形剖面图只能呈现某一剖面线上的地势特征,所以应用时局限较大。
  三、小组合作交流,描述区域地貌结构格局
  区域的地貌格局为人类生产活动提供了基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格局往往受地貌格局限制,与地貌格局相呼应。
  如平原面积广水网密布,为城市发展经济繁荣创造了条件。相反,崎岖高峻的地形在成为人类活动的障碍。所以,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为今后的区域人文地理特征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分析区域地形类型的构成,描述区域的地貌结构格局,是学习“区域地形”的难点,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常常是在互动中完成的,此知识点的学习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在学习“美国农业”时,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探究的题目:“美国的地形结构对农业专业化地区分布有什么影响?”然后给学生出示了“美国地形图”和“美国农业分布图”。美国西部是高大绵延的科迪勒拉山系,为美国主要的畜牧区和灌溉农业区;中部是面积广大中央大平原,又有大河发育,是美国主要的农业区,大量生产小麦、玉米、棉花;东部是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地,是美国城市和人口的密集区,乳畜业十分发达。
  四、特殊区域“地形”学习,重点关注个性化和独特性
  “区域地形”的学习有以上这些规律。有些特殊区域具有某些独特的地形特征,它不仅是构成区域环境的组成部分,有时甚至会成为区域环境的主导因素。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必面面俱到。
  《黄土高原》和《青藏地区》,“地形”都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侧重点不同,黄土高原侧重掌握黄土地貌这一特征对区域环境、区域发展的影响,青藏地区侧重理解地形对气候产生的影响。
  例如:学习“黄土高原区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黄土高原,因广布黄土而得名。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窑洞、信天游)都与黄土有关。由于历史开发久远,生产方式单一落后,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加上迅速增长的人口,人地矛盾十分突出。首要问题就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进行水土保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因此,黄土高原的学习,重点在于人们对于区域地形的利用和改造。
  五、综合分析结果,客观评价区域地形
  “地形”的教学,在明确以上各方面特征的基础上,最后应着重讲清地形与区域内其它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地形对区域环境和发展的影响。在地形教学的最后阶段,有必要对之进行评价,这也是对学生进行人地和谐观念教育的好机会。
  评价时应讲清地形条件是促进了还是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还可以讲清人类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地形条件的。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3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从最早的甲骨文,到镌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再到“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中国文字的发展与演变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中国文明传承与演变的历史。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低年级段的教学中,识字写字教学是重中之重。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很难体会到汉字的美,他们只是能通过老师的讲解,设计的识字游戏,教给的识字方法等,把汉字的
期刊
[内容摘要]数学是高中理科学习的基石,进入高中后,数学成绩在理科总成绩中的比例中进一步加大,学好高中数学,不仅能使我们的总成绩大幅提升,还能让你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的学习中获益匪浅,但很多同学进入高中后,在数学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数学成绩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同学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没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规划,一味只知道去做题,却有没进行反思了巩固。本文主要通过个人的角度,探
期刊
摘 要: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然而,伴随着我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建设项目的逐渐增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本文重点论述水利水电工程管理问题及对策,以期促进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工程管理问题;对策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对我国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的重要途径,能够有
期刊
期刊
摘 要: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介绍了变电站的特点,并对110kV变电站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和总结,对这些常见问题的防治策略进行了探析和归纳,并总结阐述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110kV变电站;问题;安全运行;对策分析  变电站是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分配电能、转换电压、控制电流流向等重要作用。变电站运行的安全
期刊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热门话题,也是许多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但由于高考制度的制约,某些教师在实行素质教育的问题上存在着困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建设现代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其终身学习。我国正在努力构建一些高中地理课程,逐步引起学生对全球问题和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重大地理问题的关注。推行素质教育,就要带领学生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加强其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其社会责任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