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毒鲸鱼肉的恐慌
在日本本州岛纪伊半岛南端的和歌山县,有个叫做太地町的港口。多年来,国外环保主义者每年都会涌至这里,反对捕杀鲸类和海豚。可同样是多年来,当地的日本人也已经学会了如何把这些国外抗议者视作透明。即使在抗议声中,当地人依旧会熟练地把海豚或鲸类驱赶进狭小的海湾,进行惨烈地集中捕杀,直至潮水被血染红。
太地町是个古老的港口小城,岩崖高耸的海岸边共住有3500名居民。他们为当地数百年之久的捕鲸捕豚历史而感到无比骄傲。当地用鲸肉或海豚肉来制作生鱼片,或者加入酱油蒸熟,堪称一绝。或许是难以割舍自己祖辈相传、延续已久的口舌之欲,当地人对外来抗议者已经习以为常,当地还配有训练有素的警察队伍,以对付抗议者。但不久前,一项测试结果,改变了太地町人的想法。
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现,在太地町当地所捕杀的海豚和领航鲸体内,有毒物质汞的含量极高。此消息一出,立刻在当地引起了恐慌。学校立即停止在学生的午餐中提供领航鲸肉。部分本地超市也把领航鲸肉与海豚肉一起撤下货架。
政府与媒体同时沉默
毒鲸肉所带来的恐慌也造成了当地人们的立场分化。当地官员和渔业联合会宣称鲸肉的汞含量并未超标,但百姓并不相信这一套,不断有人开始质疑:我们干吗非要吃鲸肉呢?
一位当地议会成员说:“我们并不反对捕鲸。这地方太小了,人们不敢乱说话。可如今牵涉到了健康问题,我不能再坐视不理。”在当地政府拒绝进行汞含量检测之后,他自己埋单做了检测。
问题并不只限于太地町。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鲸肉、海豚肉消费国,这也是推动日本捕鲸产业的原动力。汞含量问题涉及到日本乃至全世界鲸肉消费者的生与死,可是日本农业省与日本媒体却合演了一出“徐庶进曹营”,对该事件只字不提,完全采取回避态度。当毒鲸肉的恐慌在日本民间蔓延之时,政府与媒体却在佯装不知。这背后的隐情是,日本政府一直把捕鲸业当作民族传统来加以保护。
“吃鲸肉和海豚肉的确有危险,只是没人把话挑明而已。”北海道健康科技大学的远藤哲哉说,他是海洋动物汞含量的专家。在污染愈发严重的海洋中,金枪鱼、鲸、海豚等肉食动物体内正在富集大量的有毒汞。
打着科学研究的旗号,日本每年在北极与北太平洋海域捕杀1000多条小须鲸和其他鲸种。可是这些号称被用来进行科研的鲸鱼,往往却被摆上了超市的货架,端上了日本人的餐桌。据日本渔业机构统计,每年就有100条鲸和2.1万条海豚在日本沿海被捕杀。
然而鲸肉与海豚肉并非必不可少的食物来源。吃鲸肉的日本人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农村或是大阪等城市。
迷恋传统,近乎偏执
太地町渔民每年要杀近2000条海豚和领航鲸。他们把其过程称为“驱赶”,即不断敲打金属棒,制造声波墙,把被声波干扰得晕头转向的鲸鱼、海豚驱赶进狭小的海湾,疯狂捕杀。国外环保主义者曾无数次地拍下那海水泛红的血腥场面,但适得其反,那似乎只让太地町人对自己的传统更加珍惜。
当地鲸类博物馆显示,太地町人有400年的捕鲸历史。捕鲸业是支柱产业,每年太地町人都会派出鱼叉手和水手组成海外捕鲸舰队。“我们不想失去捕鲸的传统。”议会主席三原克俊说:“这里的男孩们都梦想着长大了能上捕鲸船。”他们对传统的珍视堪称全世界的楷模,但又陷入了某种偏执的症状。
太地町市长与卫生部门不断宣称鲸肉是无毒的。支持者认为高汞鲸肉的说法会严重打击占该市财政收入1/3(约100万美元)的捕鲸业。在当地超市中,0.45千克小型鲸肉的价格是14美元,相当于生鱼片一级的金枪鱼肉的价格。
鲸肉中含汞量高,金枪鱼呢?霎时间,似乎很多的海洋鱼肉都被笼罩在了有毒汞的阴云之下。不过,因为海豚及小型鲸类的寿命(约40年)近于金枪鱼寿命的2倍,所以它们富集的汞才更多,金枪鱼的危险被暂时排除了。
捕鲸业会成为夕阳产业?
如果人长期食用含汞的食物,会造成新生儿的先天缺陷、脑部损伤,甚至死亡。似乎是历史的怪圈,历史上最严重的汞污染致病事件就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即日本“水俣病事件”。工厂排入海的废水中的汞使人发病。患者由于脑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被侵害,轻者口齿不清、步履蹒跚、面部痴呆、感觉障碍、视觉丧失、震颤、手足变形,重者神经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当时这种病由于病因不明而被叫做“怪病”。水俣病所引发的法律诉讼至今还在进行。
远藤哲哉教授自2000年以来亲身品尝了几百种鲸肉。他认为,在海豚肉与领航鲸肉中,汞含量为百万分之十到一百不等,但远高于政府公布的0.4%。他所遇含汞最高的是太地町超市中出售的领航鲸内脏,为百万分之两千。后来政府补充说,如果不是经常性地食用鲸肉,微量的汞可以被人体自动排出,无须惊慌。鲸肉的确含汞,但只对孕妇不利。但民间的争吵愈演愈烈,人们认为政府对危害视若无睹。
很多太地町居民对含汞鲸肉事件表示气愤:“本地报纸只字不提,把我们蒙在鼓里。”有人自费印刷了1900份传单,自行发放。这让我们看到了与中国厦门PX案中极其相似的民间立场。看过传单的人纷纷表示,不再食用有毒的海豚肉和领航鲸肉。但有人害怕被邻居指责而不敢出面表态。反对食用鲸肉的多数是孩子家长,因为鲸肉是当地学校午餐中的特色菜。占当地人口多数的40岁以下居民均表示不再吃鲸肉,60岁以上者却说:“我吃了一辈子了,没事。”年龄,再次成了抛弃传统与否的分水岭。当鲸肉需求这个根本动力开始衰微,日本的捕鲸业也就日薄西山了。
传单散发者龙野久人说:“尽管我们并不想让捕鲸与食鲸这样的传统消失,但那是历史的必然。如果那些老年人不在了,年轻人不再吃鲸肉,鲸肉的需求也会随之消失。”将会随之消失的,或许还有日本的捕鲸业。列宁曾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当捕鲸业的利润天平失衡之时,在国际社会和环保人士的谴责中愈发坚挺的日本人,最终会自己主动放弃对鲸鱼的杀戮。经济杠杆才是最好的调控手段。在“鲸之战”这场国际争论中,赤裸的利益再次战胜了伟大的良知,爱自己终究要胜过爱地球。小小的汞,敌过了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政府声明。
剩下来的问题就是,鲸鱼当自强,不要消失在捕鲸业之前就好。
在日本本州岛纪伊半岛南端的和歌山县,有个叫做太地町的港口。多年来,国外环保主义者每年都会涌至这里,反对捕杀鲸类和海豚。可同样是多年来,当地的日本人也已经学会了如何把这些国外抗议者视作透明。即使在抗议声中,当地人依旧会熟练地把海豚或鲸类驱赶进狭小的海湾,进行惨烈地集中捕杀,直至潮水被血染红。

太地町是个古老的港口小城,岩崖高耸的海岸边共住有3500名居民。他们为当地数百年之久的捕鲸捕豚历史而感到无比骄傲。当地用鲸肉或海豚肉来制作生鱼片,或者加入酱油蒸熟,堪称一绝。或许是难以割舍自己祖辈相传、延续已久的口舌之欲,当地人对外来抗议者已经习以为常,当地还配有训练有素的警察队伍,以对付抗议者。但不久前,一项测试结果,改变了太地町人的想法。
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现,在太地町当地所捕杀的海豚和领航鲸体内,有毒物质汞的含量极高。此消息一出,立刻在当地引起了恐慌。学校立即停止在学生的午餐中提供领航鲸肉。部分本地超市也把领航鲸肉与海豚肉一起撤下货架。
政府与媒体同时沉默
毒鲸肉所带来的恐慌也造成了当地人们的立场分化。当地官员和渔业联合会宣称鲸肉的汞含量并未超标,但百姓并不相信这一套,不断有人开始质疑:我们干吗非要吃鲸肉呢?
一位当地议会成员说:“我们并不反对捕鲸。这地方太小了,人们不敢乱说话。可如今牵涉到了健康问题,我不能再坐视不理。”在当地政府拒绝进行汞含量检测之后,他自己埋单做了检测。
问题并不只限于太地町。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鲸肉、海豚肉消费国,这也是推动日本捕鲸产业的原动力。汞含量问题涉及到日本乃至全世界鲸肉消费者的生与死,可是日本农业省与日本媒体却合演了一出“徐庶进曹营”,对该事件只字不提,完全采取回避态度。当毒鲸肉的恐慌在日本民间蔓延之时,政府与媒体却在佯装不知。这背后的隐情是,日本政府一直把捕鲸业当作民族传统来加以保护。
“吃鲸肉和海豚肉的确有危险,只是没人把话挑明而已。”北海道健康科技大学的远藤哲哉说,他是海洋动物汞含量的专家。在污染愈发严重的海洋中,金枪鱼、鲸、海豚等肉食动物体内正在富集大量的有毒汞。
打着科学研究的旗号,日本每年在北极与北太平洋海域捕杀1000多条小须鲸和其他鲸种。可是这些号称被用来进行科研的鲸鱼,往往却被摆上了超市的货架,端上了日本人的餐桌。据日本渔业机构统计,每年就有100条鲸和2.1万条海豚在日本沿海被捕杀。
然而鲸肉与海豚肉并非必不可少的食物来源。吃鲸肉的日本人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农村或是大阪等城市。
迷恋传统,近乎偏执
太地町渔民每年要杀近2000条海豚和领航鲸。他们把其过程称为“驱赶”,即不断敲打金属棒,制造声波墙,把被声波干扰得晕头转向的鲸鱼、海豚驱赶进狭小的海湾,疯狂捕杀。国外环保主义者曾无数次地拍下那海水泛红的血腥场面,但适得其反,那似乎只让太地町人对自己的传统更加珍惜。
当地鲸类博物馆显示,太地町人有400年的捕鲸历史。捕鲸业是支柱产业,每年太地町人都会派出鱼叉手和水手组成海外捕鲸舰队。“我们不想失去捕鲸的传统。”议会主席三原克俊说:“这里的男孩们都梦想着长大了能上捕鲸船。”他们对传统的珍视堪称全世界的楷模,但又陷入了某种偏执的症状。
太地町市长与卫生部门不断宣称鲸肉是无毒的。支持者认为高汞鲸肉的说法会严重打击占该市财政收入1/3(约100万美元)的捕鲸业。在当地超市中,0.45千克小型鲸肉的价格是14美元,相当于生鱼片一级的金枪鱼肉的价格。
鲸肉中含汞量高,金枪鱼呢?霎时间,似乎很多的海洋鱼肉都被笼罩在了有毒汞的阴云之下。不过,因为海豚及小型鲸类的寿命(约40年)近于金枪鱼寿命的2倍,所以它们富集的汞才更多,金枪鱼的危险被暂时排除了。
捕鲸业会成为夕阳产业?
如果人长期食用含汞的食物,会造成新生儿的先天缺陷、脑部损伤,甚至死亡。似乎是历史的怪圈,历史上最严重的汞污染致病事件就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即日本“水俣病事件”。工厂排入海的废水中的汞使人发病。患者由于脑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被侵害,轻者口齿不清、步履蹒跚、面部痴呆、感觉障碍、视觉丧失、震颤、手足变形,重者神经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当时这种病由于病因不明而被叫做“怪病”。水俣病所引发的法律诉讼至今还在进行。
远藤哲哉教授自2000年以来亲身品尝了几百种鲸肉。他认为,在海豚肉与领航鲸肉中,汞含量为百万分之十到一百不等,但远高于政府公布的0.4%。他所遇含汞最高的是太地町超市中出售的领航鲸内脏,为百万分之两千。后来政府补充说,如果不是经常性地食用鲸肉,微量的汞可以被人体自动排出,无须惊慌。鲸肉的确含汞,但只对孕妇不利。但民间的争吵愈演愈烈,人们认为政府对危害视若无睹。
很多太地町居民对含汞鲸肉事件表示气愤:“本地报纸只字不提,把我们蒙在鼓里。”有人自费印刷了1900份传单,自行发放。这让我们看到了与中国厦门PX案中极其相似的民间立场。看过传单的人纷纷表示,不再食用有毒的海豚肉和领航鲸肉。但有人害怕被邻居指责而不敢出面表态。反对食用鲸肉的多数是孩子家长,因为鲸肉是当地学校午餐中的特色菜。占当地人口多数的40岁以下居民均表示不再吃鲸肉,60岁以上者却说:“我吃了一辈子了,没事。”年龄,再次成了抛弃传统与否的分水岭。当鲸肉需求这个根本动力开始衰微,日本的捕鲸业也就日薄西山了。
传单散发者龙野久人说:“尽管我们并不想让捕鲸与食鲸这样的传统消失,但那是历史的必然。如果那些老年人不在了,年轻人不再吃鲸肉,鲸肉的需求也会随之消失。”将会随之消失的,或许还有日本的捕鲸业。列宁曾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当捕鲸业的利润天平失衡之时,在国际社会和环保人士的谴责中愈发坚挺的日本人,最终会自己主动放弃对鲸鱼的杀戮。经济杠杆才是最好的调控手段。在“鲸之战”这场国际争论中,赤裸的利益再次战胜了伟大的良知,爱自己终究要胜过爱地球。小小的汞,敌过了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政府声明。
剩下来的问题就是,鲸鱼当自强,不要消失在捕鲸业之前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