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之光,曾任某杂志社主编。40岁后独自去美求学,机遇使然开始经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回国创业。70岁退出商海,回到纽约,开始笔耕生活。出版一部篇小说《红黑时代的春》及短篇小说《大徐之哭》,偶有诗歌散报纸。现为北美中文作家协会,纽约海外华文作家笔会,纽约华文女作家协会的会员。
2020年年底,女儿决定带一儿一女逃学,对此决定,我举双手赞成。一则纽约疫情再次加剧,二则,孩子只是在家上网课,无聊得很,三是,纽约实在冷,很限制室外运动。主张童年多运动少学习的女儿不再犹疑,立刻买了去夏威夷的机票,开始逃学之旅。
还未等走出机场(露天机场),我们已闻到暖暖空气里的淡淡花香,等走出机场后,则是一派“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明媚景象。虽然每年圣诞节孩子们都来夏威夷呆上几天。但这一次,他们象被困的小兽给放出来一般分外兴奋。女儿当然不想辜负夏威夷的阳光、海浪、沙滩,给孩子们安排了冲浪课、高尔夫球课、网球课、足球课、钢琴课,晚上则是游泳。本来已做好牺牲文化课的准备(因为时差无法上学校网课)但没想到学校居然为孩子们各配上一名教师,配合夏威夷的时间给孙女、孙子一对一地上网课。想不到两全其美了。
童年什么最重要?当然是快乐最重要!一个快乐的童年可以抵挡一生的阴风、苦雨,而不得忧郁症。但如何能拥有快乐的童年,那就要顺从她们的天性,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中国有句古话叫“顺天则昌,逆天则亡”,作妈妈的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写到这,我想到我的一个朋友的童年,文革时她七八岁,爸爸作为走资派进了牛棚,妈妈作为一名走资派的秘书知道自己很快也要进牛棚而回不了家就对七岁的女儿说:“妈妈只要求你一件事,就是吃。无论生的、熟的,好吃的、不好吃的,饿了,哪怕生土豆子也要啃着吃了,听懂了吗?”之后,妈妈入狱。她果真在没有吃的时候啃过生土豆子。那时,上课没什么教材,主要学习毛主席语录,可她在上厕所时,把揣在兜里的毛主席语录本—下子掉到粪坑里了,她虽然小,但知道这是大罪,她不怕脏,扒在粪坑边把语录本捞出来,然后用水冲,可惜,她还是太小,没有冲净,在晾晒时,被人发现了。结果老师领着一群学生审问她,批斗她。她说当天晚上她就开始出现幻觉,之后她发现她总是站着地球外面看着地球。常常难以区分现实与幻象。后来,妈妈平反回家后,在情绪失控时,她把家里古董瓶子砸了,她妈妈只是流泪,没有斥责一句,那个悲惨的童年让她一生忧郁。
很多忧郁症患者都有一个不幸的童年,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心里疾病与童年有关。而我们很多的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违背孩子的天性,早早把学习的枷锁套在孩子的脖子上。
德国的小学教育是四年不是六年,德国启用宪法,明文禁止过早开发孩子的智力,不允许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孩子在童年的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就是这样一个以玩为主,输在起跑线上的小学教育,致使德意志民族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德裔)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占总数的近乎一半,也就是说8000多万的德国人拿走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获得了另一半。如果执意违背孩子自身成长的规律,非要拔苗助长,孩子可能一生都会失去学习的内驱动力。在孩子的理解力不到情况下,提早读的都会是无用的。
记得我和一个忘年交朋友同时看到一个广告,广告语信誓旦旦保证会让三岁的孩子用一年的时间学会《资治通鉴》,这位朋友的孩子恰好三岁,当时很兴奋。我立即泼冷水,因为《资治通鉴》从公元前400多年前开始写,一共写了1300多年的历史,而且主要是围绕着政治和军事。不用说三岁的孩子就是我们大人读起来都很累。再说理解不了,只能背,真的是把大脑当硬盘用了。我建议她不如带孩子酣畅地去玩,在玩中锻练她的体魂,锻炼她的意志、她的勇敢、她的不惧困难以及她的爱心。我和这个朋友讲了我带孙女在海边拍沙窝的故事。
那年孙女三岁,我带她到沙摊上拍沙窝。这之前我和孙女去商店买了铲子,勺子,及红色的小桶,那红色小桶是孙女执意要的。在拍沙的时候,孙女用铲子一铲一铲挖沙子,突然铲出个小螃蟹来,我立刻把小螃蟹放到带水的小红桶中。到了吃午饭的时候,我对孙女说,“我们把小螃蟹放回大海吧,这样它可以长大、可以活下去。”孙女眼睛瞅着我,小手指在桶里来回抚摸着小螃蟹的背部,说“NO!”大约又过了十分钟,我说“别再玩了,妈妈等我们吃饭呐!”我拎起小红桶,孙女跟在我后边,不消几步到了海水边,我把小螃蟹从桶里拿出,放在孙女的两只手上,说:“把它放回海里,让它去找它妈妈吧。”孙女蹲下身子,把两只捂在一起的手在海水里摊开来,小螃蟹立刻欢快地游进大海里。
我正寻找着小螃蟹,忽然发现刚买来的红色小桶也在海边飘浮着,我不假思索立刻去够那个小红桶,可是,孙女一把狠命拽住我的胳膊,用她吐字不清的中文喊着:“找妈妈!”没有时间理会孙女说什么,因为只消两个浪打潮回,这个桶就无法够到了。我执意想甩开她的手去够那个桶。可是孙女两腿弓着,一付拔河的姿势死死地拽住我,一边喊着:“让它找妈妈去!”看着愈飘愈远的小桶,我放弃了捞回的想法。却突然明白孙女的喊话,唉,可怜的小孙女,她以为她喜爱的那只红色小桶和小螃蟹一样也有妈妈在大海里。
我对朋友说在玩中很自然进行的爱心教育,立竿见影就在孩子身上起到了作用。童年是人生的底色,童年是人生的根部。根歪了长出的树只能是歪的。童年又是可塑形最好的年龄,家长再忙也不要忽略陪伴孩子的童年。在陪伴孩子玩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爱心同情心,自我意识,团队精神,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等等品性。这些品性一旦具备会使孩子受用一生,也是造就孩子成为成功人士的必备素质。
记得孙女二岁多时,妈妈带她去教练处学游泳,孙女只要看明白是去教练那的路线,立刻开始嗷嗷大哭,一直哭到游泳池邊上,就是害怕不肯下水。如今,六年过去了,孙女学习冲浪时则完全大不一样,可以说是毫不畏惧,她一次次地想在冲浪板上站起来,但一次次被掉进大海里,可她韧劲十足,掉进海里后,找到冲浪板,再次爬上去,再次尝试站起来。我在岸上看着,心中暗暗为她叫好,有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还怕孩子走不远么?
女儿为这姐弟俩报足球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团队精神及勇于竞争的意识。她希望孩子具有的素质都放在运动中培养。这确实不是整天坐在屋子里翻着书本可以完成的。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感叹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让孩子在未知的世界里不停地尝试,亲自躬行,要让孩子去见识困难,去经历失败,去经历挫折。这些是孩子们离开父母走入社会必然要面对的,与其那时惶然无助地面对,不如从小在摔摔打打中练出藐视困难的勇气。
过早地被灌输太多书本知识很容易使孩子成为百无一用的书袋子。孩子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久而久之破坏了孩子的思考力和想象力。现在知识更新的越来越快。农业社会产生的文化可以指导农业社会的所作所为。但进入工业化及现代化的社会需要的是求新求变的文化而不再是农业社会的稳定文化。现代社会一个浪潮接一个浪潮地来临,我们就要有冲浪的精神,利用浪潮的力量,把自已带向前方。而绝不是墨守成规,孔子云、孟子言的。
用书本知识夺孩子的童年快乐,很多情况是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所至,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有美好的未来,这是人之天性。但美好的愿望代替不了骨感的现实。一个有关期望值的段子很有趣,说孩子在幼儿园时,大部分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可以改变宇宙;小学一年级时觉得孩子虽不是天才但也是小天才,将来一定能进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之流的学校;小学二年级明白孩子不是天才,但觉得还是人才,进清华、北大没问题;小学三年级认为孩子虽不是人才,但也是可以进985及211的;等小学四年级明白孩子潜力有限,不过进重点本科大学应该没问题;等小学五、六年级发现孩子就是个普通人,觉得孩子将来有书读、不啃老就心满意足了。在这个段子中,父母的期望值在不断地降低,在降低的背后是父母们不断地失望,在父母的失望中,孩子面对的是不断地指责,在不断地指责中,孩子们不但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心理素质也变得越来越脆弱,以至于就怕犯错,就怕失败而最终碌碌无为,甚至一旦竞争失利则输不起而自杀。
父母可能会归咎于教育制度,但如果父母肯在孩子四年级前输得起,还是可以为孩子争取到一个以玩为主的快乐童年的。
2020年年底,女儿决定带一儿一女逃学,对此决定,我举双手赞成。一则纽约疫情再次加剧,二则,孩子只是在家上网课,无聊得很,三是,纽约实在冷,很限制室外运动。主张童年多运动少学习的女儿不再犹疑,立刻买了去夏威夷的机票,开始逃学之旅。
还未等走出机场(露天机场),我们已闻到暖暖空气里的淡淡花香,等走出机场后,则是一派“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明媚景象。虽然每年圣诞节孩子们都来夏威夷呆上几天。但这一次,他们象被困的小兽给放出来一般分外兴奋。女儿当然不想辜负夏威夷的阳光、海浪、沙滩,给孩子们安排了冲浪课、高尔夫球课、网球课、足球课、钢琴课,晚上则是游泳。本来已做好牺牲文化课的准备(因为时差无法上学校网课)但没想到学校居然为孩子们各配上一名教师,配合夏威夷的时间给孙女、孙子一对一地上网课。想不到两全其美了。
童年什么最重要?当然是快乐最重要!一个快乐的童年可以抵挡一生的阴风、苦雨,而不得忧郁症。但如何能拥有快乐的童年,那就要顺从她们的天性,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中国有句古话叫“顺天则昌,逆天则亡”,作妈妈的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写到这,我想到我的一个朋友的童年,文革时她七八岁,爸爸作为走资派进了牛棚,妈妈作为一名走资派的秘书知道自己很快也要进牛棚而回不了家就对七岁的女儿说:“妈妈只要求你一件事,就是吃。无论生的、熟的,好吃的、不好吃的,饿了,哪怕生土豆子也要啃着吃了,听懂了吗?”之后,妈妈入狱。她果真在没有吃的时候啃过生土豆子。那时,上课没什么教材,主要学习毛主席语录,可她在上厕所时,把揣在兜里的毛主席语录本—下子掉到粪坑里了,她虽然小,但知道这是大罪,她不怕脏,扒在粪坑边把语录本捞出来,然后用水冲,可惜,她还是太小,没有冲净,在晾晒时,被人发现了。结果老师领着一群学生审问她,批斗她。她说当天晚上她就开始出现幻觉,之后她发现她总是站着地球外面看着地球。常常难以区分现实与幻象。后来,妈妈平反回家后,在情绪失控时,她把家里古董瓶子砸了,她妈妈只是流泪,没有斥责一句,那个悲惨的童年让她一生忧郁。
很多忧郁症患者都有一个不幸的童年,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心里疾病与童年有关。而我们很多的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违背孩子的天性,早早把学习的枷锁套在孩子的脖子上。
德国的小学教育是四年不是六年,德国启用宪法,明文禁止过早开发孩子的智力,不允许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孩子在童年的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就是这样一个以玩为主,输在起跑线上的小学教育,致使德意志民族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德裔)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占总数的近乎一半,也就是说8000多万的德国人拿走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获得了另一半。如果执意违背孩子自身成长的规律,非要拔苗助长,孩子可能一生都会失去学习的内驱动力。在孩子的理解力不到情况下,提早读的都会是无用的。
记得我和一个忘年交朋友同时看到一个广告,广告语信誓旦旦保证会让三岁的孩子用一年的时间学会《资治通鉴》,这位朋友的孩子恰好三岁,当时很兴奋。我立即泼冷水,因为《资治通鉴》从公元前400多年前开始写,一共写了1300多年的历史,而且主要是围绕着政治和军事。不用说三岁的孩子就是我们大人读起来都很累。再说理解不了,只能背,真的是把大脑当硬盘用了。我建议她不如带孩子酣畅地去玩,在玩中锻练她的体魂,锻炼她的意志、她的勇敢、她的不惧困难以及她的爱心。我和这个朋友讲了我带孙女在海边拍沙窝的故事。
那年孙女三岁,我带她到沙摊上拍沙窝。这之前我和孙女去商店买了铲子,勺子,及红色的小桶,那红色小桶是孙女执意要的。在拍沙的时候,孙女用铲子一铲一铲挖沙子,突然铲出个小螃蟹来,我立刻把小螃蟹放到带水的小红桶中。到了吃午饭的时候,我对孙女说,“我们把小螃蟹放回大海吧,这样它可以长大、可以活下去。”孙女眼睛瞅着我,小手指在桶里来回抚摸着小螃蟹的背部,说“NO!”大约又过了十分钟,我说“别再玩了,妈妈等我们吃饭呐!”我拎起小红桶,孙女跟在我后边,不消几步到了海水边,我把小螃蟹从桶里拿出,放在孙女的两只手上,说:“把它放回海里,让它去找它妈妈吧。”孙女蹲下身子,把两只捂在一起的手在海水里摊开来,小螃蟹立刻欢快地游进大海里。
我正寻找着小螃蟹,忽然发现刚买来的红色小桶也在海边飘浮着,我不假思索立刻去够那个小红桶,可是,孙女一把狠命拽住我的胳膊,用她吐字不清的中文喊着:“找妈妈!”没有时间理会孙女说什么,因为只消两个浪打潮回,这个桶就无法够到了。我执意想甩开她的手去够那个桶。可是孙女两腿弓着,一付拔河的姿势死死地拽住我,一边喊着:“让它找妈妈去!”看着愈飘愈远的小桶,我放弃了捞回的想法。却突然明白孙女的喊话,唉,可怜的小孙女,她以为她喜爱的那只红色小桶和小螃蟹一样也有妈妈在大海里。
我对朋友说在玩中很自然进行的爱心教育,立竿见影就在孩子身上起到了作用。童年是人生的底色,童年是人生的根部。根歪了长出的树只能是歪的。童年又是可塑形最好的年龄,家长再忙也不要忽略陪伴孩子的童年。在陪伴孩子玩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爱心同情心,自我意识,团队精神,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等等品性。这些品性一旦具备会使孩子受用一生,也是造就孩子成为成功人士的必备素质。
记得孙女二岁多时,妈妈带她去教练处学游泳,孙女只要看明白是去教练那的路线,立刻开始嗷嗷大哭,一直哭到游泳池邊上,就是害怕不肯下水。如今,六年过去了,孙女学习冲浪时则完全大不一样,可以说是毫不畏惧,她一次次地想在冲浪板上站起来,但一次次被掉进大海里,可她韧劲十足,掉进海里后,找到冲浪板,再次爬上去,再次尝试站起来。我在岸上看着,心中暗暗为她叫好,有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还怕孩子走不远么?
女儿为这姐弟俩报足球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团队精神及勇于竞争的意识。她希望孩子具有的素质都放在运动中培养。这确实不是整天坐在屋子里翻着书本可以完成的。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感叹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让孩子在未知的世界里不停地尝试,亲自躬行,要让孩子去见识困难,去经历失败,去经历挫折。这些是孩子们离开父母走入社会必然要面对的,与其那时惶然无助地面对,不如从小在摔摔打打中练出藐视困难的勇气。
过早地被灌输太多书本知识很容易使孩子成为百无一用的书袋子。孩子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久而久之破坏了孩子的思考力和想象力。现在知识更新的越来越快。农业社会产生的文化可以指导农业社会的所作所为。但进入工业化及现代化的社会需要的是求新求变的文化而不再是农业社会的稳定文化。现代社会一个浪潮接一个浪潮地来临,我们就要有冲浪的精神,利用浪潮的力量,把自已带向前方。而绝不是墨守成规,孔子云、孟子言的。
用书本知识夺孩子的童年快乐,很多情况是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所至,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有美好的未来,这是人之天性。但美好的愿望代替不了骨感的现实。一个有关期望值的段子很有趣,说孩子在幼儿园时,大部分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可以改变宇宙;小学一年级时觉得孩子虽不是天才但也是小天才,将来一定能进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之流的学校;小学二年级明白孩子不是天才,但觉得还是人才,进清华、北大没问题;小学三年级认为孩子虽不是人才,但也是可以进985及211的;等小学四年级明白孩子潜力有限,不过进重点本科大学应该没问题;等小学五、六年级发现孩子就是个普通人,觉得孩子将来有书读、不啃老就心满意足了。在这个段子中,父母的期望值在不断地降低,在降低的背后是父母们不断地失望,在父母的失望中,孩子面对的是不断地指责,在不断地指责中,孩子们不但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心理素质也变得越来越脆弱,以至于就怕犯错,就怕失败而最终碌碌无为,甚至一旦竞争失利则输不起而自杀。
父母可能会归咎于教育制度,但如果父母肯在孩子四年级前输得起,还是可以为孩子争取到一个以玩为主的快乐童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