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三秦”互动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探讨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e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域互动协调发展是一个持续性的常新问题,近期的研究强调在区域特色的基础上区域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统筹发展。陕西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的原因相互闻经济流量和社会流量少,关联性不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如何推进三大区域的互动协调发展。缩小差距。就成为“十一五”以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陕西经济发展的要务。为此,应坚持多元发展、同时推进、政府主导、城市群带动、科技渗透等战略思路。推进三大区域的要素流动、经济互动和协调发展。
  [关键词]陕西三大区域;互动协调;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7.41 [文献标识码]A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陕西要建设“西部强省”,首先要提升自身的经济发展能力,这就需要协调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的互动发展,这应当是陕西“十一五”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务。
  
  一、陕西三大区域“十五”发展的不同特点和存在问题
  
  陕西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相互问经济流量和社会流量少,关联性不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从全省三大区域“十五”时期发展资料分析,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陕北单兵突进——跨越发展
  陕北“十五”期间投入大幅度增加,开发建设步伐加快,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优势产业的逐步形成,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具有单兵突进的特征。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仍是靠天吃饭,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水平较低,畜牧业在大面积退耕还林和由放养向圈养的转变中发展趋弱。工业囿于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采掘业,深加工刚刚起步,制造工业基础差、水平低,农产品加工业落后。由于城镇化水平低、工业链条短,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年均仅增长11.3%,比第二产业低8.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单一、配套不足、协同不够。
  2.资源开发与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矛盾突出。现有资源开发方式一方面导致资源的浪费与破坏,另一方面已造成地面塌陷、地下水系破坏、环境污染和植被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
  3.经济发展和收入不平衡问题加剧。陕北总体表现为北部依托能矿资源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政府收入增加,从个体看,少数企业主收入剧增,群众受惠较少;而南部地区仍以农牧为主,由于农业税赋的减免,群众收入相对较多,政府收入较少,地方财政窘困。
  
  (二)关中稳步前行——居中发展
  关中地区工商业基础较强,“十五”时期紧抓机遇,发挥产业、科技优势,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产业结构相对合理,产业配套能力和协同能力较高,各产业稳步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工业化进程进展较慢,在全省经济地位降低。关中工业占GDP的比重仅从35.0%提高到37.3%,五年只上升2.3个百分点,明显落后于陕北和全省平均进程(全省从34.9%提高到42.3%,上升7.4个百分点)。关中GDP占全省的比重从71.1%降为68.5%,其中第二产业比重从71.0%降为62.8%。我认为这是好事,说明其他地区尤其是陕北经济实力
  2.市县财政收不抵支问题突出。由于国家减免农业税,造成以农业税为主要财源的关中县级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各市(区)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仅8.8%;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从2000年57.3%降低到2005年的39.5%。同时,由于事业发展和财政供养人员增加、工资水平提高,财政支出五年增长93.5%,年均增长14.1%。财政收支增长不协调,收支相抵逆差扩大2.5倍,年均扩大19.9%。
  3.科技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陕西是科教大省,但科技成果在产业的渗透少,没能有效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尽管陕西一直在强化人才战略,但仍然没有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育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有效机制。影响了关中地区的产业和经济内生动力的形成。
  
  (三)陕南缓步跟随——滞后发展
  陕南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拥有“鱼米之乡”的山间盆地,但交通条件较差。除汉中“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布局的几家国防工业、钢铁工业外,大部分是地方中小企业,总体上以农业为主,市县财政普遍困难,是贫困县集中连片的地区之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十五”时期,陕南GDP年均增长速度比陕北、关中分别低6.5和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速比全省低3.4个百分点,工业低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0.5个百分点。
  2.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05年人均GDP仅532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6.2%。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8—2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4.9—24.4%。在陕南28个县(市、区)中,20个为国家级贫困县,6个为省级贫困县。
  3.市县财政困难。陕南地方财政收入2005年仅12.32亿元,只是关中的11.3%和陕北的17.9%;财政支出59.54亿元,自给率只有20.7%;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45元,比陕北、关中低88.6%和69.1%。
  
  二、推动三秦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
  
  陕西“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产业和区域发展:进一步统筹关中、陕北、陕南协调发展,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实现错位发展,加强经济、技术和人才合作,形成三大区域相互促进、协调互动、共同发展的格局。这就确定了陕西今后产业和区域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多元化发展战略思路
  1.扬长避短与扬长补短相结合,借势发展。特色产品包含着独特的地方自然和社会文化信息,既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因子,也是发展地方经济造福于当地民众的重要因素。应扬长避短实行差异化战略,倾力打造特色产业并将其培育成主导产业。同时本地的弱势弱项需要借助外势来补,通过强化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借助外力发展。
  2.二元发展与三元发展思路。在“二元经济”探讨中,总体观点是探讨如何通过统筹区域、城乡、工农发展,通过发挥先进部分的优势带动落后部分的发展,将“二元”经济一元化,但实际上带动很难。据此省社科院张宝通提出了“二元发展”的思路,认为要面对现实采取不同的发展方式促进不同层次的经济共同发展。陕西省委党校刘旨贤则提出了三元发展论,认为陕西最典型地代表了中国三元经济的性质和特征,即古代经济、近代经济和现代经济三位一体。采取三元发展模式推动不同层次产业和不同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才是陕西正确的发展道路。
  
  (二)三大区域发展同时推进战略思路
  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和互动协调发展基于各地区的自然 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要加强三秦经济的互动发展就要加快各地经济发展,提高经济互动的能动力量。
  1.陕北限量开发资源,强化经济健康发展。陕北近些年投人大幅度增加,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但产业链短、产业结构单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坚持有序开发与协调发展并重成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陕北发展核心的问题有两个:
  一是产业链的延伸,通过提高资源产品和农牧产品的加工深度和精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附加值。并通过配套产业的发展丰富产业层次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交通建设,扩张区内城镇之间的要素流动通道,以带动第三产业尤其是物流服务业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
  二是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问题。必须限量开发资源,不能再走以产量增加收入的老路,而要通过提高效率和加工深度增加收益。并在强化企业环境治理的同时统一征收环境治理费或向国家申请开征资源环境补偿税,由政府建立环境治理基金,投资环境治理工程。
  2.加快关中经济结构调整,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关中基于自然条件、工农业基础、科教和旅游资源等优势,已成为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带以加工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商贸物流业和综合农业为主的产业基地。关中经济发展的两个核心问题:
  一个是科技教育对产业的渗透问题。陕西是科教大省,但一直没有摆脱经济弱省、收入穷省的状态,因而强化科技对产业的渗透和贡献,就成为提高产业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心。
  在工业方面要加强军工与地方工业的融合。国防工业是装备和技术素质高、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工业,在陕西工业中比重大,将国防工业与地方工业和科研融合起来,就能加快科研与产业的直接挂钩。在农业方面杨凌必须把整个关中地区作为实验基地,划分不同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区,将农业科研项目、品种改良培育、推广示范与关中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生产方式转换,生产的标准化、绿色化,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地方政府要承担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基地建设的任务,做好桥梁、纽带和全方位服务工作。同时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另一个是产业带动问题。关中率先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是产业发展,没有产业的发展壮大和支撑,很难实现关中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而关中产业发展的主体是高新技术基础上的制造业,能否在此实现突破,决定着陕西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但目前总体上机制体制不灵活;产业集成度不高、带动性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装备技术改造缓慢。因此必须以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为突破口,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产业配套,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成长和竞争能力。
  3.加大对陕南发展的扶持力度。2006年9月2日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若干意见》,为陕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陕南依托特有资源稳步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但还存在以下三个重要问题:
  一是成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地后,要保证“一江清水送北京”势必导致陕南矿产、建材等产业的萎缩,在绿色产业尚未发展起来、农林特产业以家庭小规模生产为主的现状下,民生和发展成为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政府争取“国家绿色产业综合试验区”基地建设立项和更多的财政转移支付,以保证绿色产业发展的启动和前期发展资金。同时加快移民搬迁,将不适合居住和开发的区域、森林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域的居民外迁,将移民搬迁和产业发展、城市化建设统一起来,向城市集中。
  二是现有产业的整合提升问题。依托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秦巴山区特色种植养殖业,通过政府引导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将一家一户的“副业”整合为大产业,提高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提高加工深度和附加值。整合旅游资源和线路,发展三国古文化旅游和山水休闲旅游;利用矿产资源发展特种钢和优质有色金属产业,将产品向高端发展。整合现有装备制造业。加强产业改造和企业改制。
  三是加强城市化建设问题。扩大城市圈,强化城市对经济的带动功能。撤销南郑县改建成新市区,逐步将城固、勉县纳入市区建设规划,把汉中建成大城市和陕南西部经济中心;把安康建成陕南南部经济中心,力争建成大城市;把商洛建成陕南东部经济中心。加快县乡交通通信建设,打通要素流动通道,促进市场建设,重点是商品集散地、绿色产品专业贸易市场建设。
  陕南三市财政困难,县区贫困面较大,各级政府要从公共资源配置以及产业政策上采取倾斜政策,规划陕南重点发展项目,以项目为基点吸引投资,带动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及第三产业发展。
  
  (三)政府主导战略思路
  陕西总体上市场发育程度不高,而且市场选择的原则是利益优先、效益优先,依据市场的力量会把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资源和要素吸引到经济发达的地区,除非落后地区具有突发性的优势出现,比如特别的经济政策引导(如深圳),大规模高价值资源的发现(如陕北),或产业的集中和技术的密集创新(如珠三角、长三角)。因此单纯依赖市场的力量难以实现三大区域生产要素的广泛相互流动、经济社会互动和协调发展,政府必须在促进三大区域互动上发挥主导作用。核心问题是政府职能的转换,强化政策引导、营造发展环境、提供市场预测信息、扶植产业组织、促进各区域政府和部门间对口合作。
  1.政府推动关中率先发展,提高辐射能力。西咸经济一体化是政府推动下陕西省内区域经济合作的具体实践,协议达成之初,就提出了“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协同共进、经济一体”的发展原则,从发展实践以及全国其他经济区域发展情况看,政府推动是区域合作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加强政府间的合作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根本。
  关中“一线两带”、西咸经济一体化、大西安都市圈和关中城市群、关中一体化建设都是政府围绕关中率先发展这一主题制定的一连串相互渗透、相互推动的发展决策,它的实施将有力地推进关中增强吸引力和辐射力,进而增强三大区域间的互动,支持,促进、带动陕南陕北经济社会发展。
  2.区域间的政府合作推动三大区域经济互动协调发展。区域之间依托特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能够实现要素的集约配置,降低发展成本,拓展发展空间,这是推进区域合作的基础。2004年9月,西安与陕南三市签订了《加强全面合作协议书》,这是在政府推动下区域合作的率先实践。但总体上合作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要加大合作力度,拓宽合作领域。在加强与陕南协作发展的进程中,西安与陕北地区间的经济合作也在加强。2006年9月25、26日西安市分别与榆林和延安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显示了政府在推动区域经济互动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城市群带动战略思路
  城市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标志和动力源,是推动区域生产要素流动、经济社会互动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产业集群的依托。过去陕西城市建制少、层次结构不合理、功能分 工不明确、相互间的经济联系和产业互补少也是其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原因,通过城市群发展带动产业集聚,提高产业的集聚效应和配套能力,是促进三大区域要素加速流动、互动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城市群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一是必须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城市建设都首先要确立城市的产业主体,要考虑城市群之间的产业分工和协作配套,把城市建设、产业集聚、人口集中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行政区划的重新划分,必须从城市群建设和城市间的相互关系出发,构建新的行政区划格局。
  强化城市产业集聚和城市间的功能互补、分工协作,实现城市群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加快以西安为核心、以陇海铁路为轴线的关中城市群建设和西咸一体化进程,构建以高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综合产业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快构建功能定位明确、层次结构合理、大中小有机协调的城镇体系。大关中城市群的构想将甘肃的天水、平凉、庆阳,山西的运城、临汾和河南的三门峡市纳入,拉大了关中城市群骨架和辐射圈,可进一步强化协作。
  结合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以榆林和延安为中心,构建陕北能源化工、农业产业化城市群。结合陕南绿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汉江沿岸城镇群建设,形成以汉中、安康为中心,沿江布局的“一江两组团哑铃型”城市群。加强商洛与西安的有机融合,促进西合、西康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小城镇发展。以重点城镇建设为中心,完善与农业关联度高的特色产业小区、乡镇企业示范小区、农村服务业等市场体系,形成一批工贸型、旅游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小城镇。
  关中撤销户县、泾阳、三原、高陵设立新市区;撤销岐山县在蔡家坡设立岐山市;将武功、乾县、扶风、眉县划归杨凌,将杨凌建成中国乃至世界惟一的农科型中心城市;将淳化、旬邑和富平划归铜川,使铜川由矿业城市向渭北中心城市发展。榆林设立绥德市;延安设立黄陵市;南郑、勉县、城固纳入汉中市。
  对西咸经济一体化下一步发展有三种不同意见:一是按照规划推进,最终实现西安咸阳完全融合,成为一个超大型城市;二是维持现状,保持两市的独立建制,积极进行经济社会融合,增强经济互补互动,共同发展壮大;三是无论完全融合或保持现状,都要对西安、咸阳、杨凌所辖区域进行重新整合划分,形成以不同的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城市集群,形成城市间的层次递进、功能互补、协同发展。我主张第三种意见,这是一种加快资源整合进度,积累融合力量的思路,通过重新整合,提高产业聚集能力、竞争能力和城市集群间的层次功能分工协作,加快西咸一体化进程。
  
  (五)科技渗透推动战略思路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又是流动性、渗透性最强的生产要素,但陕西科技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为4173%,低于全国49.85%的平均水平,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
  1.改革体制、构建机制、政府引导、面向市场。把应用型科研机构逐步由事业法人变为企业法人,由政府引导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各类科研生产联合体。科研机构要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同时积极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对企业和研究机构科技开发、新产品研制,以及购买技术成果并组织投产所增加的利润减免所得税;建立奖励基金,对通过技术进步转变增长方式、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的企业给予奖励。
  2.加大中试环节扶持力度。强化政府投入,逐步建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信贷支撑,风险保障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陕西的“13115”科技创新工程在这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关键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让这些投入发挥最大的产出效应。中试成本高、风险大。要鼓励和扶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创办中试基地,政府要在科研课题立项、经费投入、成果应用和产品研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引导科研机构从单纯研究向中试纵深发展,中试期间免征一切税收。
  3.探索科研成果产权共享制度,建立科技人员激励机制。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制度改革,确认企业、科研人员与国家对科技成果的共有产权,使科技人员的收入与其研发能力和业绩挂钩,探索以知识产权、资产收益权等形式奖励有贡献人员的分配激励机制。
  4.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优良的市场环境。在科研攻关日益大型化、综合化、复杂化,科技成果转让日益市场化条件下,只有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整合各方力量,才能构建起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形成面向市场的科技综合研发和转化能力。
  5.搭建三个平台、构建两个服务体系、形成一个协调机制。政府搭建具有公益性、权威性、示范性的平台、服务体系和协调机制。即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平台、交易平台、公共服务(提供分析测试、中试等服务)平台;建立评测与监督管理(进行成果评测、验证、交易监管等)体系、风险转移与投资服务(化解风险、风险补偿、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等)体系。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综合协调机制。
  6.制定完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具体法规制度。包括科技立项和科技成果质量的评估办法,建立评估结果的追踪制度。一是科研立项在选题时要紧密结合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活动的现实、面临的重大问题和难题,尽可能采取招标方式,把匿名评审、专家论证、答辩评分和综合评价结合起来,把专项科技攻关和一般科技研发结合起来。二是将科技支持的重心后移,减少前期研究经费拨付,重点支持最终成果及成果应用和转化。清理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挑选实用性强的研究成果公开发布,将有应用价值的成果分门别类(非资助项目转让应对成果创造者给予经济补偿)提供给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发挥成果的应用功能。
  总之,要通过科技创新工程和制度构建,提高科技研发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实现科技对产业的渗透和提升功能,真正发挥关中的科技教育优势,并把这种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提高关中对陕南陕北的科技扩散能力和经济支持能力,实现陕西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研究(项目编号06BJY062);西安财经学院科研计划招标项目:实施陕西区域创新工程,推动三秦协调发展(课题编号:O5ZBII)]
  
  [责任编辑:陈合营]
其他文献
进入高三英语的第一轮复习,我校还是坚持以词汇积累为主,兼以语篇的训练为主线,引导学生夯实基础,构建知识框架,扎实备考。合作学习小组的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成为常态,并日趋走向成熟。但是到了高三,由于高三复习的特殊性,对课堂的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能增强合作学习小组的优势及生命力,又能保证复习的高效。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困惑的地方。常言道:穷则思变,变则通。既然步入了穷途,就要思变,变才能通。
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使我明白: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阅读中吸取方法技巧,积累语言文采。这样学生写作才觉得有兴趣,写之有物,言之有话,内容充实,文采生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重点抓词语和句子的分析(细节描写)让学生领悟方法并积累。  一、阅读教学的词语分析和作文好词的联系  细节,可以说是文章的生命,任何一篇记叙文,都离不开细节的描写,我们写记叙文一定要把细节写活。细节
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有人说,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是人们从她代父从军的事迹中看到了一个伟岸杰出的巾帼英雄形象,听到了她强烈的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仅仅如此吗?假如这样,木兰的生命力就不会这么旺盛了。  在木兰的身上,许多人只读出了“忠”,却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孝”。唐代韦元甫模仿《木兰诗》而作的同名诗云:“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
思想品德课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因为这门课程说理性较强,所以学生大多对它不感兴趣。常言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让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若能感到教师可亲可近,他们就乐意“信其道”,就能把精力集中在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而妙用修辞手法更会使诗词的表达效果出神入化,产生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从而使整首诗词形神兼具,文采飞扬。  “愁”本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然而中国古诗词中的“愁” 却写得具体可感,深刻动人。究其原因,是诗人将抽象的、不易为读者所把握的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情绪——“愁”外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或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留下了一句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在
想象力是一种创造力,“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同样,也是文学创作的起点。一篇文章,从灵感的触发到它的构思到材料组织,到对事物的描述,都离不开想象。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和艺术。想象是文章写作者须臾不可或缺的东西。想象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写作者产品的成色和价值的高下。我们的学生在作文中往往觉得无所可写,或者作文形象苍白,语言平直,其实这都是想象能力差或没有很好地运用
作为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成体系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三集的形式,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揭秘世界顶级文物“复活”技术,展现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以及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下面,我们会从人物、故事、思考三个角度,进行该纪录片的素材解读与运用。  【故宫·人物】  “男神”王津  随着这部记录片的播出,55岁
语文课运用故事教学可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愿意亲近教师。我在上课时就经常运用故事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明显提高,趣味故事不愧是语文教学的好帮手。  一、运用趣味故事能巧妙导入课堂,引人入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是否有好的开场白,直接关系到课堂的精彩程度以及教学效率。我认为趣味故事导入是诸多导入法中较佳的一种,能达到引人入胜、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咬文嚼字》时
[摘要]改变语文选修课课堂学习模式,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010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要求,我校高二语文科的教师在高二上学期第1学段完成了必修课程5个模块的上课任务,接下来将进入
合理开发和积极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除了教好教材以外,还尝试将时事热点融入英语课堂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信息,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极大地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效果。  一、将时事热点作为激趣手段导入英语教学  兴趣是激发学习个体强烈的求知欲和巨大的内驱力的内在动力。教师选取近期国内外一些重大时事作为讲解新课的导语,既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