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式体验:小学美术场馆学习创新评价的实践研究

来源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eizi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场馆学习和学校学习的整合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物理环境的叠加,单纯地带领学生去参观一次博物馆并不能带来多大的成效,连接两种或多种学习环境的目的是对学习经验的整合。研究借一次市级美术研训活动的契机,以平湖市莫氏庄园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中国江南园林构造元素为载体,引导学生形成研究主题,具身浸润,基于户外活动环境构建,利用手机新媒介展开移动式多元化的综合性探究学习和创新性评价实践,帮助学生把不同的情境中的经验联系起来,形成涵养美术核心素养的学习、评价新方式、新形态。
其他文献
为了打破专业发展壁垒,助力专业建设发展,以“新工科”建设视角探讨建筑专业教学体系构建问题。通过引入设计企业、政府职能部门、建筑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外部支撑力量,利用不同行业特点和资源优势,多方助力建筑学专业的良性有序发展。构建了以“工业+照明”特色化教学体系为方向,以“前沿+实践”执业化教学体系为特点,以“评估+认证”国际化教学体系为标准,以“数据+反馈”量析化教学体系为方法的四个维度教学体系,实现人才差异化培养、专业特色化建设及专业发展变轨、变频超车。
构建更加完善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需要加强应急指挥的系统治理,舆情应对的源头治理,信息处理的精准治理,防控档案的同步治理,来确保高校疫情防控安全稳定高效。
在全球化发展与科技竞争背景下,针对传统的教学互动性欠缺问题,提出环境科学专业跨课程“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思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PBL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职业能力、熟悉学术写作规范、训练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优越性。与单课程PBL相比,跨课程PBL模式更加强调解决实际问题时系统整合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并促进了教师的广泛交流与合作。
实施趣味化学实验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标准多元化教学改革内在要求的重要途径。文章解析了趣味化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价值,针对当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强化趣味实验的开发与设计、加强趣味实验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创新趣味实验的方式方法三方面,对趣味化学实验的创新应用路径进行探索思考。
探究“三全育人”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举措。从教师队伍建设、思想观念培养、教学活动、文化育人方面着手,提升育人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已然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一门专业课程,教师必须重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让教学回归生活,积极应用生活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其综合素质。文章深入分析生活化教学设计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近些年来,信息技术已经成了我国高中阶段学科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学生专业性学科思维、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多样化课堂模式的打造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因此,为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文章将从“教师如何提高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关注程度”出发,通过深入探索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育模式,提出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建议。
小学是学生系统学习信息技术的最初阶段,不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内容的学习程度和认识有所偏差。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展开课堂授课,将因材施教理念引入信息技术教学课堂,通过对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不同的学生从内容、目标、学习形式以及实践操作等方面进行分层教学,使得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有所收获,进而促进班级学生的整体进步。文章立足于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实况,就小学教师如何有效地采用因材施教法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高中数学教学不仅关系着学生的高考升学,同时还影响着学生的数学思维、关系着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未来的学科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将学生以一定的标准进行小组划分,在数学课堂内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数学学习的方式。而小组合作的效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小组学生划分标准是否合理、小组学生合作的意愿度、小组合作的任务难度、内容关联性以及老师的参与度等。由此可见,高中数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也是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的。鉴于此,文章将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情况,探索改善小组合作学习、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效率、让
依据汽车设计课程内容和学生培养目标,提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打破原有课程章节界限,按照知识点将各部分内容优化组合,重构课程体系,进行课程学习方法及考核方式改革。碎片化教学资源,建设课程学习中心,供学生线上学习。根据线上学习情况,设计线下课堂活动,利用多种方式进行线下课堂的答疑、展示及评价。利用线上学习平台进行课程拓展学习,提升课程高阶性。课程改革效果明显,提升了课程学习的创新性及高阶性,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