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化学实验探究题的思考

来源 :中学课程资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p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 要:从近年广东省高考“实验探究题”的命题情况中,分析特点、考查内容及对应策略。
  关键词:广东高考 实验探究题 教学策略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考试中对实验的考查必不可少。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研究广东近年高考可发现实验探究性试题所占分值越来越大,2007~2010年都是以完成化学实验报告为主线,2010年之后逐步给出了大部分实验步骤;2011年后放弃了“假设”增加基本实验和化学计算;2012年增加与工艺流程的结合。从命题趋势上看实验探究题逐步回归课本回归基础实验。
  一、广东高考实验探究题的命题情况
  二、广东实验探究题的特点分析
  通过近年广东高考实验探究题的深刻剖析,可发现以下明显特点:
  1.试题情境新颖而不陌生。如2012年广东高考,利用《有机化学基础》中苯的同系物甲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性质与“有机相”“水相”相结合,形成新情境。又如2011年广东高考,Ba(OH)2·8H2O是必修2教材中探究反应热中用到的试剂,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学生也很熟悉,由不陌生的试剂和实验操作构成新的情境,体现出高考试题“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做实验和不做实验不一样,认真做实验和不认真做实验不一样”的特点。
  2.试题不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只引导其掌握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对一些简单的实验课题进行初步探究。能设计实验方案;能理解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技能,学会实验条件控制的方法,预测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实验数据,评价解释有关结论。
  3.探究的内容多样。探究物质的组成、性质,附带化学反应、反应原理、实验基本操作、物质含量的测定等。
  4. 探究实验与有机化学反应原理、化工流程等题型组合已成趋势。如2012年广东高考探究实验与有机题相组合。
  三、实验探究题的考查内容及应对策略
  1.基本实验操作
  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步骤:①酸碱中和滴定;②实验数据处理及计算;③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基本方法。
  例(2011年广东理科综合33题)某同学进行试验探究时,欲配制1.0mol·L-1Ba(OH)2溶液,但只找到在空气中暴露已久的Ba(OH)2·8H2O试剂(化学式量:315)。在室温下配制溶液时发现所取试剂在水中仅部分溶解,烧杯中存在大量未溶物。为探究原因,该同学查得Ba(OH)2·8H2O在283K、293K和303K时的溶解度(g/100g H2O)分别为2.5、3.9和5.6。
  (3)将试剂初步提纯后,准确测定其中Ba(OH)2·8H2O的含量。实验如下:
  ①配制250ml 约0.1mol·L-1Ba(OH)2·8H2O溶液:准确称取w克试样,置于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 ,将溶液转入 ,洗涤,定容,摇匀。
  ②滴定:准确量取25.00ml所配制Ba(OH)2溶液于锥形瓶中,滴加指示剂,将 (填“0.020”、“0.05”、“0.1980”或“1.5”)mol·L-1盐酸装入50ml酸式滴定管,滴定至终点,记录数据。重复滴定2次。平均消耗盐酸Vml。
  ③ 计算Ba(OH)2·8H2O的质量分数= (只列出算式,不做运算)。
  (4)室温下 (填“能”或“不能”) 配制1.0 mol·L-1Ba(OH)2溶液。
  应对策略: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在动手的过程中熟悉各种实验仪器的用途、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体会每个实验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药品和实验步骤等,思考相关的实验问题,改进实验提出新问题。老师在实验复习时都有这样的体会:老师讲十遍不如学生认真做一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可强化基本实验知识,又能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体会成功的喜悦,提升学习化学的兴趣。在高三化学实验复习时要求学生将必考模块的实验一一做一遍外,补充选修6“实验化学”中的部分实验,如“从海带中提取碘”“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几种无机离子的检验”等,同时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和描述,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2.实验探究过程
  例: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资料得知:硫代硫酸钠(Na2S2O3)又称大苏打,易溶于水,是一种中等强度的还原剂;易被I2或更强的氧化剂氧化;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2O32-+2H+= SO2↑+ S↓+H2O。该小组同学对Na2S2O3溶液有关反应进行探究。
  (2)请完成NaClO与Na2S2O3在碱性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将NaClO溶液加入到Na2S2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溶液中肯定存在的阴离子有 。请你设计实验,探究反应后的溶液中可能存在的其他阴离子(不考虑离子的水解及空气中CO2的影响)。
  ①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 只存在S2O32- 假设2: 只存在ClO-
  假设3: 。
  ②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请在答题卡上按下表格式写出实验操作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限选实验试剂:
  1 mol·L-1H2SO4、1 mol·L-1NaOH、淀粉—KI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
  应对策略:明确科学探究的过程:
  探究实验原则:所选试剂用量少,反应尽可能无污染;实验操作简单易行如过滤描述为静置取上层清液剩余固体备用。
  3.文字描述的规范性
  应对策略: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文字表达。
  4.化学反应
  例(2012年佛山一模)Na2SO3是抗氧化剂。向烧碱和Na2S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少许溴水,振荡后溶液变为无色。   (1)SO2通入过量NaOH溶液可得到烧碱和Na2SO3的混合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碱性条件下Br2与Na2S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氧化剂是 ,1molBr2参与反应转移 mol电子。
  例(2012年汕头一模)根据以上现象,该小组同学认为SO2 与 FeCl3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写出SO2与FeCl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应对策略:把握高中化学的核心知识,掌握化学反应主要规律。
  复分解反应:酸+盐→新盐+新酸 如:HCO3-+H+=H2O+CO2↑
  COOK + HCl → COOH + KCl
  正盐+酸→酸式盐 如:CO32-+H+=HCO3-
  碱性物质+(少量)酸性氧化物→正盐+水
  如:2NaOH+SO2=Na2SO3+H2O
  Ba(OH)2+CO2=BaCO3↓+H2O
  碱性物质+(过量)酸性氧化物→酸式盐
  氧化还原反应:如:2NaOH+SO2=NaHSO3
  Fe2+ Cl- H2O或OH- Br- MnO2 或Mn2-
  ↑ ↑ ↑ ↑ ↑
  Fe3+ ClO-(H+)或Cl2 O2 Br2 KMnO4
  还原剂:SO32-或SO2 I- Fe2+
  ↓ ↓ ↓
  SO42- I2 Fe3+
  如:SO32-+ Br2 + 2OH-=H2O + SO42- + 2Br-
  2Fe3+ + SO2 +2H2O=SO42-+4H++2Fe2+
  Cl2+Na2SO3+2NaOH=2NaCl+Na2SO4+H2O
  Ca(ClO)2+SO2=CaSO4↓+Cl2↑
  CH3 + 2KMnO4 → COOK + KOH + 2MnO2↓+ H2O
  从2012年起实验探究题与流程题相结合,对化学反应的考查更多,突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性。对化学反应可从反应条件、四大基本类型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有无离子反应、是否可逆、反应热、反应现象七个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每个反应有较为深刻全面的认识。
  5.物质检验
  应对策略:解题思路为取样溶解通过检验离子而证明物质的存在。清楚混合物中各种离子的单独的检验方法及现象,在混合状况下各离子的检验是否有相互干扰?如何排除干扰?确定检验思路,写出实验步骤注意表达细节。强化实验专题训练。教师有意识根据教材内容编撰实验新题,如
  常见的阳离子:Na+、K+、Mg2+、Al3+、Fe2+、Cu2+等;
  常见的阴离子:CO32-、HCO3-、SO32-、SO42-、Cl-、Br-、I-等;
  常见的金属单质:Mg、Al、Fe、Cu等;
  常见的氧化物:MgO、Al2O3、FeO、Fe2O3、CuO、SiO2等;
  常见的特殊物质:K2SO4、NH4Cl、NaCl、NaHCO3、Na2CO3、NH4HCO3等。
  训练时从中选出2~3种组分按照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进行不同的组合,反复训练,提高该类题的思维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由于多种原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普遍偏低。特别是在化学分析的教学中出现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分析严重脱节的现象。学生不能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应在让学生做精选的习题和自己做实验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化学理论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从而培养操作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达到提高学生创新技能的教学目的。  关
那时候还是夏天,热辣辣的太阳照得人都快晕过去了。夏季是玩具厂的赶工期,大大小小的玩具厂都在热火朝天地招工,醒目的招工横幅挂满了整个工业区。第一次从四川坐火车来广东打工
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旨在实现两德统一的"十点纲领"。该纲领是复杂的国内与国际环境共同催生的产物。同时吸纳"西方政策"与"东方政策"的诸
在当下的包公故事研究中,绕过包公形象自身、专门梳理包公身边的四对公人形象,或许更能引发有关包公故事的新的研究意义。在通俗文学史上,四对公人集大成式地汇聚于包公故事
摘 要:新课改实施以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多元性变化,教学形式也更加丰富,教学实践获得强化。语文教学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形式、优化合作学习、强化人文关怀、整合评价资源,改进目前教学的缺欠和问题,加强对语文教学思路的探索,努力使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本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思路 优化 探索 反思   语文课程是一门集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于一体的课程。开展多元化的语文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还
知识论概念是哲学家对知识论研究内容的总体描述。不同的哲学家对知识论概念的理解不同。金岳霖认为,知识论是研究知识的学问,而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其知识论是为客观知识提供
摘 要:当前,思想政治的高考试题越来越灵活,仅凭着对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不可能满足高考的要求。好的复习策略意味着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活学活用,意味着能够让思想政治知识更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其现实意义与长远意义不言而喻。  关键词:高三思想政治 总复习 策略  在高三思想政治课程的总复习阶段,应该特别讲究复习策略。那么,什么样的复习策略才是有效的呢?立足当前高考实际,作者以为有效的总复习策略应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