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性白内障的生物靶向治疗

来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ie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摘出术后或晶状体外伤后,残留的皮质或晶状体上皮细胞( LECs)增生形成的混浊,又称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摘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亦是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国内外研究表明,术后LECs的残留和增生是后发性白内障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关于如何有效地防治后发性白内障一直是眼科学者关注的焦点,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近年来,其生物靶向治疗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包括一些抗LECs增生药物的局部应用或通过制备转染抗LECs抗体和免疫毒素的载体以抑制LECs的增生或基因治疗等.就近十年来相关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自Porta提出主视眼的概念以来,有关此领域的研究在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十年来通过大脑视皮层的神经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证实,主视眼的形成与主视眼柱、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aCaMKⅡ、神经突触以及基因有关.目前,眼科临床对主视眼的认识逐渐加深,并开始应用于验光配镜、准分子激光手术以及白内障手术等领域.就近年来主视眼的形成机制和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本文概括地介绍了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的情况,包括对学会成立以来工作的评价;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学会第三届理事会人员组成;理事会未来工作初步构想.
Leber先天性黑矇(LCA)是导致先天性盲的主要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具有遗传异质性与临床表型多样性的特点.近年来其分子遗传学研究成为国内外热点,相继明确了20个与LCA相关的致病基因.多项研究表明LCA的基因型和临床表型之间存在关联,了解不同致病基因对应的临床表型特点有助于致病基因的筛查.就当前发现的LCA致病基因、可能的发病机制以及特定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有助于临床诊断和咨询。
研究证实,自然杀伤性T(NKT)细胞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参与免疫应答过程,但NKT细胞在调控系统调节致病性辅助T(Th)细胞方面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的研究发现,Th17细胞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有关,与以往的研究认为Th1、Th2亚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主要作用的结果有所不同,Th17亚群的作用可能比Th1更为重要.无论体外研究还是体内研究,稳定性NKT(iNKT)细胞都能抑制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是50岁以上人群常见的急性视神经病变,以突发、单眼、无痛性视力下降为特征.多种治疗方法被尝试用于治疗NAION,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是迄今为止尚无一种治疗方案被证实明确有效.近年的一项非随机前瞻性研究显示,患者急性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可改善视力和视野,减轻视盘水肿,然而其确切疗效仍待证实.对于NAION患者进行的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抗血管内皮生长因
循证医学这一新的医疗模式反映了世界医学的发展趋势,代表了现代医学的前进方向.医学教育必须把握和顺应这一趋势,按照循证医学的基本精神促进观念更新,推进医疗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全面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和水平.
期刊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骨髓组织中造血干细胞以外的一类成体干细胞,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潜能及低免疫原性,可在特定的条件下诱导分化为不同的细胞,研究较为成熟的有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在组织工程学及细胞替代移植疗法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BMSCs因其自身的应用优势而成为眼科研究的热点.就BMSCs在眼科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