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既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党的领导通过党的执政来实现。但是,执政与领导不是同一个概念,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领导和执政的第一个区别在于:前者的外延比后者的外延宽泛,执政是紧紧围绕政权展开的,而领导的范围更广一些,可以是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公共组织和社团等。
执政成本概念是把成本概念引入政治学中的执政领域而形成的,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执政成本:执政党在执政活动中,为取得预期的执政收益而消耗的执政资源。需要说明的是:执政党一般通过议会和政府来施政,“严格地说,一切政权都是行政性的。”所以,执政成本往往包括政府的行政成本。
执政成本的衡量
执政成本的衡量就是运用各种手段来判断执政成本的高低。执政的经济成本是有形的成本,可以用货币衡量;执政的政治成本就是消耗掉的执政党的权威、群众的凝聚力等政治资源,是无形的成本,难以衡量。但是不能因为难以衡量就不去衡量,否则会造成执政资源的过度消耗,执政成本的大幅提高。执政的政治成本可以借助于社会犯罪率、社会福利指数和政策支持率等手段来衡量。执政成本衡量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执政成本的衡量是反映执政绩效的重要参数。
第二、执政成本的衡量是执政决策的重要依据。
第三、执政成本的衡量是反映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
执政成本的影响因素
要控制执政成本,就必须了解执政成本的影响因素,从影响因素入手,寻求降低执政成本的办法。笔者认为影响执政成本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执政主体的素质。执政主体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执政成本的高低。执政主体的素质包括两个方面,思想素质和能力素质。执政主体的思想素质高,执政为民而不是执政为己,做任何工作都能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就不会出现敷衍塞责、贪污腐败的现象,不仅节约大量经济成本,而且树立了政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巩固政党的群众基础,群众对执政行为是拥护而不是抵制,从而节约了政治成本。
二是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科学合理的机构是精简而高效的,精简的机构运行的成本低,带给群众的负担低,执政成本低。高效的机构具有合理的权力配置和权力运行机制,恰当地安排政党和政府和群众组织的关系,并且及时地运用科学的设备和方法,提高执政效率,降低执政成本。
三是成本的控制是否有效。执政成本尤其是执政的政治成本是难以估算的,给成本的控制带来困难,但是难以估算并不是不可估算,难以控制并不是不可控制。执政成本中明显可以用货币估算的经济成本必须要控制好,可以转化为经济成本的部分要转化为经济成本进行控制,不能转化的部分成本可以借助于社会调查、民意测试和舆论观察等手段估算。每一项决策都要做好预算控制、过程控制和总体评估,有效的控制必然会降低执政成本。
降低执政成本的对策建议
新的时期,中国共产党要降低执政成本,需要从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从加强制度建设,从完善各项约束机制,从加强廉政建设等方面入手寻求可行途径,全面地、系统地控制执政成本的升高,争取中国人民长期的拥护和支持
降低执政成本,就要着力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提高执政者的素质一是要端正执政理念,强化执政成本意识,二是要提高科学执政的能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执政者是否具有正确的执政理念,是否具有强烈的执政成本意识是执政成本能否降低的前提,执政者要端正执政理念,强化执政成本意识就要树立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就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一、降低执政成本,就要进行机构改革,建设低成本政府。建设低成本政府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转变职能,建设服务政府,(二)是精兵简政,建设廉价政府,(三)是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
二、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成本低于人治成本,法律制度对执政行为、执政程序和执政方法以及政府组织结构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对公开办事,提高政府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提出了要求,做到依法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做到了低成本执政。建设法治政府,首先要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其次是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规范司法行为,发挥司法机关的作用;第三是加强政府公务人员的法制意识,提高法制水平。
三、降低执政成本,就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执政成本运作和监督机制。执政党可以建立科学的执政成本运作和监督机制来控制执政成本。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执政成本运作机制。科学的执政成本运作机制应该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过程控制、综合考评等四个方面。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执政成本监督机制。就监督的内容来说,监督应该包括对成本决策的监督、对执政过程的监督和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等三个方面。就监督的主体来说,可分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等三个方面。
四、降低执政成本,就要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腐败不仅直接造成执政的经济成本的大幅度提高,而且败坏党的形象损坏党的威信,造成巨大的政治成本,十七大报告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领导和执政的第一个区别在于:前者的外延比后者的外延宽泛,执政是紧紧围绕政权展开的,而领导的范围更广一些,可以是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公共组织和社团等。
执政成本概念是把成本概念引入政治学中的执政领域而形成的,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执政成本:执政党在执政活动中,为取得预期的执政收益而消耗的执政资源。需要说明的是:执政党一般通过议会和政府来施政,“严格地说,一切政权都是行政性的。”所以,执政成本往往包括政府的行政成本。
执政成本的衡量
执政成本的衡量就是运用各种手段来判断执政成本的高低。执政的经济成本是有形的成本,可以用货币衡量;执政的政治成本就是消耗掉的执政党的权威、群众的凝聚力等政治资源,是无形的成本,难以衡量。但是不能因为难以衡量就不去衡量,否则会造成执政资源的过度消耗,执政成本的大幅提高。执政的政治成本可以借助于社会犯罪率、社会福利指数和政策支持率等手段来衡量。执政成本衡量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执政成本的衡量是反映执政绩效的重要参数。
第二、执政成本的衡量是执政决策的重要依据。
第三、执政成本的衡量是反映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
执政成本的影响因素
要控制执政成本,就必须了解执政成本的影响因素,从影响因素入手,寻求降低执政成本的办法。笔者认为影响执政成本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执政主体的素质。执政主体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执政成本的高低。执政主体的素质包括两个方面,思想素质和能力素质。执政主体的思想素质高,执政为民而不是执政为己,做任何工作都能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就不会出现敷衍塞责、贪污腐败的现象,不仅节约大量经济成本,而且树立了政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巩固政党的群众基础,群众对执政行为是拥护而不是抵制,从而节约了政治成本。
二是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科学合理的机构是精简而高效的,精简的机构运行的成本低,带给群众的负担低,执政成本低。高效的机构具有合理的权力配置和权力运行机制,恰当地安排政党和政府和群众组织的关系,并且及时地运用科学的设备和方法,提高执政效率,降低执政成本。
三是成本的控制是否有效。执政成本尤其是执政的政治成本是难以估算的,给成本的控制带来困难,但是难以估算并不是不可估算,难以控制并不是不可控制。执政成本中明显可以用货币估算的经济成本必须要控制好,可以转化为经济成本的部分要转化为经济成本进行控制,不能转化的部分成本可以借助于社会调查、民意测试和舆论观察等手段估算。每一项决策都要做好预算控制、过程控制和总体评估,有效的控制必然会降低执政成本。
降低执政成本的对策建议
新的时期,中国共产党要降低执政成本,需要从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从加强制度建设,从完善各项约束机制,从加强廉政建设等方面入手寻求可行途径,全面地、系统地控制执政成本的升高,争取中国人民长期的拥护和支持
降低执政成本,就要着力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提高执政者的素质一是要端正执政理念,强化执政成本意识,二是要提高科学执政的能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执政者是否具有正确的执政理念,是否具有强烈的执政成本意识是执政成本能否降低的前提,执政者要端正执政理念,强化执政成本意识就要树立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就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一、降低执政成本,就要进行机构改革,建设低成本政府。建设低成本政府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转变职能,建设服务政府,(二)是精兵简政,建设廉价政府,(三)是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
二、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成本低于人治成本,法律制度对执政行为、执政程序和执政方法以及政府组织结构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对公开办事,提高政府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提出了要求,做到依法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做到了低成本执政。建设法治政府,首先要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其次是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规范司法行为,发挥司法机关的作用;第三是加强政府公务人员的法制意识,提高法制水平。
三、降低执政成本,就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执政成本运作和监督机制。执政党可以建立科学的执政成本运作和监督机制来控制执政成本。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执政成本运作机制。科学的执政成本运作机制应该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过程控制、综合考评等四个方面。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执政成本监督机制。就监督的内容来说,监督应该包括对成本决策的监督、对执政过程的监督和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等三个方面。就监督的主体来说,可分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等三个方面。
四、降低执政成本,就要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腐败不仅直接造成执政的经济成本的大幅度提高,而且败坏党的形象损坏党的威信,造成巨大的政治成本,十七大报告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