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的成圣思想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orbre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成就圣人的理想人格,是古代圣賢一直追求的精神信念,而这种理想人格的养成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修身的重要性,所以成圣之道,一定离不开修身养性,同时要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的而乐”政治态度,而且不能缺乏自身的进取精神,方为成圣之道。
  关键词:成圣 修身 进取 民本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圣者、贤者也避免不了有过错,中国古代思想家致力于成圣成贤,道路曲折,却始终如一,而真正成为圣贤的又有几人,那么孔夫子修成正果成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秘诀又是什么?中国古贤一生致力于的思想态度又是如何实现的?
  一、修身养性
  《大学》的文字开篇就详细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先学会进行自我自身修养,才能治理天下,所以说修身养性已经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后又再次提到实行修身之道的方法。“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自我修养的第一步,那便是“正心”,就是我们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正心”就是自己改过以后心态端正,不再为此烦恼,是为自己无忧,是问心无愧,而“诚意”就是要使自己感到心意诚实,“诚意正心”是不断反省自己改过的一个过程。知道了什么叫错什么是对的,明白了这些道理,也就等于知道了自身的一些缺点和不足。反省需要一个关于反省的明确标准,所以先要明确什么是对的。心里既然可以知道善恶,却不能知道尽自己的一切本心本意去努力行善或是除恶,这些就是自私的一种表现,没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天,下无疚于心”,正是这个道理吧。所以“正心”一定必须要“诚意”,只有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而不刻意自欺,才能真正能够做到心中有正气,要求思想意正心诚,就要不断进行“格物致知”,致知是知道了道理,知道了真理。《孟子·尽心篇》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但这里所说的都是良知良能,还是有些偏于相对的善。到元代的宋明理学,尤其特别是王阳明的心学,明确提出“致良知”的理学主旨。认为圣人成圣、成贤的最大关键,就是能够认识并找到自己生命内在的一种智慧与光明,进而达到知行合一。
  而到了近代,众多的学者和志士也把修身养性当作首要的目标,要是自己的思想境界达到一个高度则要先学会做人,而做人必先修身。梁启超首先提出公德私德的概念,他认为“无公德则不能团,无私德则不能立”。所以他提出去奴性,培育新民的观点,将私德作为公德的基础,主张以“立志、存养、省克”来塑造自我。孙中山先生也十分肯定《大学》中修齐治平的观点,他认为传统的中国是一个文明礼仪之邦,中国传统的以修身为本的德智思想到今天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国家动荡飘摇的时刻,要想使中华民族重新站立起来就必须要首先恢复民族精神,恢复中国人的气节,这些都需要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的根基,这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一个逐渐循环往复的过程。知道一个道理,明白一个错误,然后改掉这个错误。再知道一个道理,再明白一个错误,然后再改掉这个错误。此谓圣人的修身之道。
  二、民本思想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封建制度是等级制度,主张君权神权、君权至上,以此作为统治平民的手段,然而,这并没有使平等观念在这个等级社会中彻底消失。有许多圣贤之人认为人与人是平等的,古代圣贤皆大多认为所有人的人格是平等的,先秦诸子的政治理想也都希望统治者施以“仁政”,造就真正的“大同社会”。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虽推崇周礼,却极力主张统治者用仁政来治理国家,子贡问“仁”,如果一个人特别贤达而且爱护百姓是不是可以被称作“仁”,孔子说:“岂止是被称作仁,完全可以被称为圣啊!”如果人人可以做到心中有他人,有“爱人”之心,就可以被称为圣人,而孟子则对孔子的孟子思想观点加以整理延申,“舜,人也;我,亦人也;尧舜与人同尔;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这样一句话不仅充分体现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观点,同时也侧面性地表现和指出我们人生而平等,没有谁是不同的,孟子希望鼓励年轻人通过后天的学习努力做到成为圣贤。孟子通过案例阐述“我”与“舜”之间特点是相同的,淡化了这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从而真正达到一个天下皆有圣贤的统一理想模式。儒家思想倡导仁政、反对苛政,希望历代统治者给民以安定的生活环境,这些政治主张虽然只能是为了使执政者的长治久安作出考虑,但所作的表现反映出来对民的关心爱护,受到了下层社会人民的充分认可。而道家则认为“无为而治”才是最理想的状态,到了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已经成为主要的核心思想,法家的法术势其中的“法”说法便是强调依法治国,不过法家主要强调的基本法则是偏执法者不徇私情,其中最为经典的说法便是“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墨家则正正是把中国民本主义思想发展推向了极致,墨家的民本代表的也就是下层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他强烈反对这场战争,要求平静。墨子提倡“使天下兼爱”,不分社会级别,打破传统等级社会秩序,维护下层社会民众的根本利益。是孔子仁学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
  三、进取精神
  不管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都可以追求高尚的人格,此为圣人之道。
  (一)安贫乐道
  孔子是至圣的先师,孔子的一些弟子,也被称为七十二贤,其中最得意的弟子便是颜回,我们常谈到孔颜之乐,乐在哪里?有人说,不懂孔颜的乐,就是不知道圣人的成圣之道。孔子认为,虽然吃粗糙的东西,住在很简陋的房子里,但仍然觉得乐在其中。对于那些违背道理而获得的富裕和尊贵,他把它看作天上的一片浮云。而孔子还曾赞颂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里可以看出,颜回平日的生活,不过一篮饭,一瓢水,住在破烂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苦涩,但颜回能以此为乐,孔子称赞他的正是他的那种“安贫乐道”的精神与境界。那他们究竟乐在何处呢,我想他们乐的正是人生之道,只要心中有正义,有“仁心”,有“礼义”。在独处的时候能够自省,对待他人能够一视同仁,努力实行仁德,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这样就可以安心理得面对着这个世界了,这其中的欢乐是想得到的。这与衣食住行财富这些身外之物无关,在于本心,真正做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便是乐趣所在吧!颜回是孔子最欣赏的弟子,是德行科第一,孔子喜欢颜回,从这里不难看出,颜回安贫乐道,好学不厌,这是孔子极力倡导的,有理想、有志向的圣贤不会为这些身外之物而奔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二)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是人的高尚品质,也是一种对人生的一种态度,成圣贤一定有勤奋的进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的运动刚强有力,相应于这一点,君子在世,应如天一般,自我求进,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止;大地气势厚实和顺,君子亦应增加美德,载于万物之中。这就是君子的自强不息精神。孔子对他的学生们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对学生说的,要珍爱时光,努力和进取。范仲淹,勤奋读书,幼时贫寒,家贫,无饭吃,只喝粥,冬天煮粥,让它冻住,再用刀子切成小块,每天吃一片,每天吃一片,最终大有作为;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发奋努力读书,终于名扬天下;宋濂,幼时因为家庭贫寒,向一个地主家的人借书,冬天时被冻伤的手指虽然无法弯曲,也义不反顾,最终成了明朝文章三大家之首;伯夷叔齐,饿于齐国首阳,民至于今称之;齐景公有吗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只要自强不息,平凡的人生也能走出不平凡的路。
  (三)齐贤自省
  齐贤自省,古今中外都能成为圣贤的,必须具备两个特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人就相当于榜样作用。几个人一起走,必定有一位我的教师。选择他们的好地方学习,他们的身上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正自己。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古之圣者如此,如今之人也是如此,“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一个很好的体现,我们每个人都受到身边或多或少的影响,古代的圣贤都教导我们要与品德好的人相伴,远离低俗的小人,才能取得成就。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和贤者在一起,就会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你会更优秀你会反省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努力,与不贤德的人同处,难免也会受其影响,如果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才是真正的圣贤之人。在人的成长中,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选择道德高尚的人为友,受他们的思想熏陶,自己也会逐渐有所提高。曾子曰:“君子以仁会友,以友辅仁。”
  得道的人被称为圣人,成圣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在中国古代中,圣人是最高的理想人格,众多大家一生致力于成圣成贤。先秦诸子成圣都十分重视而彼此之间又有很大的不同,都为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到了今天这种影响依然存在,今天的圣人观更多的表现在个人的外在能力,而忽视了内在的修养,每个人都想成为精英人士,却不太重视品德的修养,这与古人的观念背道而驰,我们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则更应该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由内而外焕发更完美的自己。
  参考文献:
  [1]王文锦.大学中庸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08.
  [2]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02.
  [3]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02.
  [4]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梁启超.新民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6]黎千驹.论语导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06.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职业技能大赛是提升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优化高职院校专业技术实践教学的重要渠道,是促进职业教育理论创新的重要动力。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的主办情况整体良好,但是在具体的举办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持续改进。本文主要就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的意义、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路径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技能大赛 现状 思考  作为职业教育来讲,学生的实
摘要:典型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班同年级学生相比,由于受到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所作所为困扰着班主任的心理,给班主任带来无形的精神压力,同时给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分析这些学生的心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开展我们的班级工作。  关键词:典型问题学生 心理 分析  典型问题学生是在同一领域内,一般是在同一
摘要:红岩精神是一种革命精神,诞生于国统区——重庆,.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新中国的诞生,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铸就的。它最为核心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四个方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在如此不确定的时代,大力弘扬红岩精神,有助于我们凝聚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红岩精神 理想信念 “狱中八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
摘要:当下的教师教育,教师情感教育往往陷入缺失的困境。基于教师情感培育的现实藩篱以及教师情感发展的价值向度,重塑教师情感之于教师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拟从教师教育缺失教师情感的现状入手,说明教师教育缺失教师情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师情感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培育教师情感的路径:将“学校情感唤醒”和“社会情感期待”作为对“如何培养教师情感”这一问题的回应,旨在从学校教育的内生动力以及社
摘要:根据当前城镇化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结合笔者切身体会,文章主要就加强城镇化建设中土地管理工作的对策以及城镇化建设中土地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土地管理;问题分析;措施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城镇化进程的迈进是推动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部分,而土地管理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近几年我国在土地管理上已经取得了一
期刊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电力系统建设不断深入,变电站的接地技术作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其接地电网的设计十分重要。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接地网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几点个人的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变电站;规模;接地网;设计;优化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目前,接地网设计不合理引发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些事故
期刊
摘要: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中形成的高尚精神品质和宝贵精神财富。传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对实现中国梦、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高尚价值观和坚持改革创新时代精神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育人价值,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关键词:新时代 共产党 革命精神 价值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中形成的高尚精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以及思想政治理论的不断革新,创办好思政课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重要途径。思政课教学的核心理念是立德树人,落实思政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根本要求,也是现代教育体系的根本任务。因此,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要抓住时代发展的趋势,推进高职思政课堂教学朝着更高水平发展,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对思政课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研讨,以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  关键
摘要: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网络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广泛应用,教育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出现了较多的教育数据,形成了教育大数据。这些数据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于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应用,对于教育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本篇文章对大数据以及教育大数据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数据挖掘在教育大数据中的应用现状,并探究了数据挖掘技术在教育大数据中的应用,希望
摘要:《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通俗读本,全书以各个时代的人事解读制度。本文从历史和文化两个角度分别看待制度发展,并从制度发展得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法律制度形成的必然性,以现实迁就制度并逐渐创新发展。  关键词: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历史 文化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是1952年钱穆先生五次讲演的讲义稿,其语言精简易懂,故读起来也酣畅淋漓。在内容上,此书着重描述了汉、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