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素材在初中化学课堂的应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ku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活中存在大量与化学学习有关的生活素材。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注意生活素材的选取,所用的学习材料缺乏典型性、启发性,就会影响学生的知识获得和能力的发展。社会生活素材引入化学课堂教学,将使课堂学习内容鲜活起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如何捕捉和应用社会生活素材投入学习情境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 社会生活素材 初中化学教学 应用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尽可能地把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对生活中的化学素材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加工的教师,相对可以轻松实现原有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就有效合理地捕捉社会生活素材投入化学学习中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教学资源
  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和家乡所在地度过的,学校和家周边的生活是他们最为熟悉也最有感情的,因此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过程。《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中学化学应“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也增添了化学与健康、环境、材料等与人类密切相关的主题,因此,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化学素材是有效提高知识的接受能力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在实际化学教学中,由于化学课程时间设置的不足及对成绩的单向追逐等原因,知识的传授过程往往被简化成学生“记知识”、“用结论”的过程,很难对知识产生本质上的感悟。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如学生对于钢铁长时间放置会生锈、蒸馒头前面粉要用小苏打去发酵、夏天鱼塘要用增氧泵等有所了解,如果教师不断收集学生关于化学知识方面的经验,并恰如其分地穿插于课堂教学中,则必会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业发展。
  比如学生有根深蒂固的“水火不容”的观念,认为水一定可以灭火,所以在在讲解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知识时,可将白磷放在热水中,刚开始白磷是不燃烧的,这时将一个大试管直接倒扣在白磷上方,顿时白磷燃烧。学生对于这一现象感觉很新鲜,原来只要符合燃烧的条件就可以燃烧。再比如在学习“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时,可抛出这样几个问题:①将一只大烧杯放在桌面上,烧杯中有什么呢?②动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什么气体?③植物光合作用后,生成什么气体?④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后会受潮变软,说明空气中有什么气体呢?……之后,再让学生总结自己所认识的空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比起直接告诉学生空气的成分这样做的效果要好得多。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看到过,甚至是经历过的现象,学生会感到很亲切。
  接近学生原型的材料可以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独立思索的兴致,且生活素材的选用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抽象出化学知识的过程,能够深刻体会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关注社会热点时事,将学生关心的事件引入教学
  学生的化学学习内容上应当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一点都不输于成年人,化学教师应时时关注社会时事并对这些时事加以整理,使之成为学生化学学习的素材,从而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学会从化学角度分析社会问题。
  当前,人类面临众多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它涉及环境、食品等相关领域。如“有铬米”、“毒奶粉”、“地沟油”、“毒豆芽”、“皮革奶”等使人闻之色变的事件都充分说明了化学知识被人们滥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化学学习中要不断向学生灌输食品安全知识。比如,调查显示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300万吨,我们可以通过这件事引导学生分析地沟油的来源及其危害。又如在日本核泄露事件后,我国多个地方出现抢购加碘盐或碘片来防核辐射的现象,而实际情况是,食盐中碘的含量很低,起不到预防作用。而且盲目地过量食用碘片会对身体有害。针对这件事,可组织学生进行这样的讨论:碘盐中碘指的是什么,怎样存放碘盐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六次缔约方会议于2010年11月29日在墨西哥南部城市坎昆拉开帷幕,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与代表出席大会。在此次大会上涉及“低碳生活”这个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我可以为低碳做些什么?我还可以怎么做?诸如此类,教师从大量时事中挖掘出来的资源都可作为很好的教学素材,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关注学生文化素养,情境导入生活化
  在初中化学课本上呈现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差距,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理解的生活情境,使抽象的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知识相联系,便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诗词中常常蕴含大量的化学知识,它们是文人墨客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得到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适当地引入这些诗词,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欲望。如在讲解二氧化碳时,以“她营造了云雾缭绕的仙境;她驱散了炎炎夏日的暑气;她奋不顾身扑向烈火;她带给大地勃勃生机……”引入,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感受二氧化碳的丰功伟绩。
  其次,恰当地设置一则生活化的故事也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体验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例如在讲解废旧电池时,可以引入这样一则故事:日本的一个小山村曾经发生过村里多个村民同时患上精神疾病的事件,专家调查时发现主要是因为废旧电池被村民扔在水井周边,废旧电池腐烂后渗入水井中而导致村民中毒的。在这则故事中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废旧电池随意丢弃的后果,对于好习惯的养成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讲故事时,既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又可以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课堂,在这个课堂中客观存在大量的有价值的化学现象。而学习素材是学生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及提高能力的载体。如果我们将生活中的化学素材充实到教材中,就能再现教材的活力与生机,形成学生化学生活化、生活化化学的理念,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要走出教室,融入生活,密切联系实际生活,积极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素材,丰富教学素材,使传统的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魅力与化学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赵雷洪,竺丽英.生活中的化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
  [3]张大均,吕达.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教基[2001]17号.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健脾理气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脾虚气滞型)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收集武汉市一医院消化科门诊或体检中心经内镜及病检确诊为慢性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再也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及表述能力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成用化学的观点解释各种现象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近几年的各地中考化学考试卷的分析来看,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出现了大量的化学信息给予题,这就暗示着选拔人才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化学阅读及表述能力的考查,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化学课以其特殊性、重要性,日益受到广大师生、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关注。要想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帮助学生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怎样的方法和技巧教好初中化学一直是化学老师努力研究的课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激发
摘 要: 当前基础教育正逐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互动教学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无疑是较合适的教学方法。本文从互动教学的前提、互动教学的基础、互动教学的实施三个方面阐述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策略。  关键词: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有效互动策略 前提 基础 实施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学新理念融入了学校的日常教学中,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生活。当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面临
面对高度信息化社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社会赋予教育的新使命。研究性学习,犹如一场春雨,滋润学生渴望实践探索的心田;研究性学习犹如一声春雷,唤醒了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通过几年的探索性学习的指导实践,课堂教学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宰”,也不再是课堂的“主演”,而是学生实践的引路人,是课堂的组织者、探索的参与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下面我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世界向老龄社会迈进,需要大量护理人员,但目前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更是严重短缺。为满足国内外对涉外护理人员的需求,各培训机构及高等院校加大了对涉外护理人才的培养力度,缓解了涉外护理人员需求紧张的压力,但目前对涉外护理人才的培养仍存在问题。本文就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以期提高涉外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涉外护理人
摘 要: 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制药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作者针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特点并结合三本院校学生学习特点,通过对微生物学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的思考,阐述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关键词: 三本院校 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教学 多媒体教学 设计性实验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生命科学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制药工程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