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地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但是随着对外汉语教育的逐步深入,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这些问题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瓶颈,唯有突破这些瓶颈,才能使对外汉语教学迈上新的台阶。立足于实际,分析了存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路,希望能够给汉语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
[关 键 词] 对外汉语;瓶颈问题;研究成果;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9-0050-01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长,汉语俨然已经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语言,也是外国走近中国、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外汉语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在当下,应当解决以往对外汉语存在的瓶颈性问题,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高层次、复合型的对外汉语人才,推动汉语教育的发展。
一、存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瓶颈问题
(一)教学模式僵化
从对外汉语教学的整体模式来看,大多数教学模式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和核心,学生是被动接受相关知识的客体,而且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是一种非自主性的行为,学生普遍存在能动性和自主性缺失的问题。此外,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教学进度的影响,很多教师一味追赶进度,向学生灌输主要的知识点,忽略了学生消化、理解的过程,将汉语课堂变成了一种演讲性质的教学。这种传统模式的存在,严重抑制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其主观能动性日益降低。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失衡问题
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化一体性原则是进行语言教育必须遵守的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并不是强制要求外国留学生毫无疑问地接受我们的文化,更不能用我们文化的相关观点去引导和树立留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汉语学习来逐步了解我国的文化背景,能够在对外交流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当留学生初步接触汉语的时候,由于生长语言环境的不同,势必会产生不适应,所以,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逐步深入、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缓慢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考虑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而在目前的对外汉语课堂中,其主要培育模式还是仅限于学院化的教导模式,很少以学生自身的文化背景作为切入点,而是强行地要求学生接受汉语文化,没有对学生的母语做到充分的尊重,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低下,阻碍着汉语教学的发展。
(三)课堂座位设置存在弊端
从目前的对外汉语课堂来看,往往是以小班教学的模式存在,但是在座位编排上还是以教师自己安排座次表为主。虽然这种座位排列模式有助于老师把握课堂节奏,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障碍。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种安排好的座位,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每位学生获得教师的关注程度也存在差异,往往是前排的学生更能获得教师关注,非常不利于对外汉语的学习。
二、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瓶颈问题的相关措施
(一)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当从学生自身的需求出发,了解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目的,在认知过程中,要充分锻炼和培养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引导他们理解中国文化。在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留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尊重,让他们产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成就感,满足留学生强烈的被接纳感。
(二)强化汉语文化背景教育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文化是语言的载体和基础,语言是文化的一种体现,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包含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两大板块。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对文化教育倾注更多的精力。在对外汉语人才培养过程中,这些学者都肩负着两国文化交流的使命,因此熟练掌握中国文化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必须认真学习中国文化,才能了解和体会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两国文化背景的异同,帮助留学生克服因文化背景产生的思维模式、生活习惯的不同,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为其学习汉語提供动力。
(三)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践,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外在表现和深化,如果缺乏了实践,理论学习也必将失去其意义。强化学生的实践学习,是培养汉语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定要培养留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其学有所用,而且,经过相关的实践活动,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汉语的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例如,带领学生参观文化古迹,开展汉语知识、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竞答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路.质性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反思:以《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探析》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1):148-151.
[2]李艳.“汉语热”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现状与课改方向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7(1):29-30.
[关 键 词] 对外汉语;瓶颈问题;研究成果;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9-0050-01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长,汉语俨然已经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语言,也是外国走近中国、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外汉语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在当下,应当解决以往对外汉语存在的瓶颈性问题,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高层次、复合型的对外汉语人才,推动汉语教育的发展。
一、存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瓶颈问题
(一)教学模式僵化
从对外汉语教学的整体模式来看,大多数教学模式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和核心,学生是被动接受相关知识的客体,而且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是一种非自主性的行为,学生普遍存在能动性和自主性缺失的问题。此外,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教学进度的影响,很多教师一味追赶进度,向学生灌输主要的知识点,忽略了学生消化、理解的过程,将汉语课堂变成了一种演讲性质的教学。这种传统模式的存在,严重抑制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其主观能动性日益降低。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失衡问题
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化一体性原则是进行语言教育必须遵守的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并不是强制要求外国留学生毫无疑问地接受我们的文化,更不能用我们文化的相关观点去引导和树立留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汉语学习来逐步了解我国的文化背景,能够在对外交流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当留学生初步接触汉语的时候,由于生长语言环境的不同,势必会产生不适应,所以,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逐步深入、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缓慢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考虑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而在目前的对外汉语课堂中,其主要培育模式还是仅限于学院化的教导模式,很少以学生自身的文化背景作为切入点,而是强行地要求学生接受汉语文化,没有对学生的母语做到充分的尊重,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低下,阻碍着汉语教学的发展。
(三)课堂座位设置存在弊端
从目前的对外汉语课堂来看,往往是以小班教学的模式存在,但是在座位编排上还是以教师自己安排座次表为主。虽然这种座位排列模式有助于老师把握课堂节奏,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障碍。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种安排好的座位,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每位学生获得教师的关注程度也存在差异,往往是前排的学生更能获得教师关注,非常不利于对外汉语的学习。
二、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瓶颈问题的相关措施
(一)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当从学生自身的需求出发,了解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目的,在认知过程中,要充分锻炼和培养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引导他们理解中国文化。在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留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尊重,让他们产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成就感,满足留学生强烈的被接纳感。
(二)强化汉语文化背景教育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文化是语言的载体和基础,语言是文化的一种体现,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包含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两大板块。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对文化教育倾注更多的精力。在对外汉语人才培养过程中,这些学者都肩负着两国文化交流的使命,因此熟练掌握中国文化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必须认真学习中国文化,才能了解和体会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两国文化背景的异同,帮助留学生克服因文化背景产生的思维模式、生活习惯的不同,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为其学习汉語提供动力。
(三)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践,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外在表现和深化,如果缺乏了实践,理论学习也必将失去其意义。强化学生的实践学习,是培养汉语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定要培养留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其学有所用,而且,经过相关的实践活动,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汉语的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例如,带领学生参观文化古迹,开展汉语知识、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竞答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路.质性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反思:以《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探析》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1):148-151.
[2]李艳.“汉语热”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现状与课改方向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7(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