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导致体育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体育锻炼习惯逐渐被大家所忽视,这种现象的产生造成了终身体育没有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根据调查,当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随着年级的升高、就业的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对体育锻炼的忽视。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锻炼 习惯 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116-02
一、体育锻炼的意义
2007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教育部长周济代表教育部向全国的广大青少年学生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已经有了很高自律能力的大学生应该堅持每天都做适当的运动,这样才可以健康快乐地生活与工作,才会有强健的体魄面对激烈、残酷的社会竞争。这是应该终身养成的良好习惯,也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不是简简单单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毅力、能力、意志力、提高审美等。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不再为了生计发愁,但却出现了各种富贵病和亚健康,而这种人群根本不适应高强度、高科技、现代化对人才的需要。正是因为这些,人们对体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学校体育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跨世纪人才方面如何才能积极、深远地发挥作用,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讨论与分析
(一)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
1.习惯的概念
根据笔者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发现对体育锻炼习惯定义的研究较少,那我们就把它分开进行定义。先来谈谈什么是习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习惯成自然;二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三是指生活中相对稳定的部分;四是指从环境中成长出来的以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事相同的事情,不断重复、不断思考同样的事情,而且当习惯一旦养成之后,它就像在模型中硬化了的水泥块很难打破了;五是指经过多次重复或联系而巩固下来并转变为主体需要的行为方式与熟练技能紧密相连,它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养成,也可以在多次无意义重复中形成,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行为方式。
2.体育锻炼的概念
体育锻炼的定义较为集中,主要是指人们根据需要自我选择,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它是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培养健美体态、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消除疲劳、调节情感、防治疾病、益寿延年乃至提高和改善整个民族体质都有重要作用。
(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
在我院的学生中,对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总结归纳出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几点因素:
1.强身健体
大多数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的原因,在中小学期间学业负担重,上至校长下至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过分重视,忽视了体育锻炼,体质状况普遍不太好。因此,到了学业相对轻松的大学校园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帮助自己提高身体体能,增强体质,为自己的身体健康打下良好基础。这一类占30.1%。
2.减肥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人们更加注意饮食营养,但是由于大量高脂、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一些大学生出现了营养过剩、肥胖的现状。减肥是许多肥胖并且爱美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是减肥手段中最安全、最科学的一种。这一类以女生为主,占16.2%。
3.健美体形
年轻人都喜欢有一个健美的体形,身材匀称是体形美的重要条件,最佳途径是从事体育锻炼来塑造理想体形。所以,有许多大学生都把“健美体形”作为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这一类占24.4%。
4.成为运动场上的明星
职业体育对社会,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深,好多大学生都梦想着自己拥有刘翔的速度、梅西的灵动、阿伦的精准、詹姆斯的强悍。因此,有的学生在拼命练技术,有的学生在练力量,有的在练耐力,成为运动场上的明星自然就成为了他们从事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这一类占14.3%。
5.缓解学习压力、消除学习疲劳
体育锻炼既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又能促进益智功能的提高。长时间看书、学习、做作业等都会造成大脑皮层和身体某些部位的疲劳,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既可以消除学习的疲劳,缓解学习压力,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旺盛的精力,使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所以,许多学生在学习疲劳时都会想到参加体育锻炼。这一类占6.7%。
6.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
在我们的调查中还发现有这样一批学生,他们既不在乎体育锻炼的健身功效,也不在意体育锻炼的益智功能,他们甚至对自己在某些技术、技能方面的学习和掌握情况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然而,他们从事体育锻炼的热情却一如既往地高涨,究其原因只是喜欢。这一类占7.1%。
(三)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
对我院部分没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同学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因素集中在五点:运动能力差,如耐力不够,踢球没有多长时间就跑不动了,协调性差,打篮球投篮时总是投不进等,导致了这一类学生远离了体育锻炼。身体肥胖、虚弱,与正常的同学进行体育锻炼完全跟不上节奏。先天疾病,医生建议不适宜参加体育锻炼。被学习、工作甚至游戏剥夺了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喜欢任何体育项目,这一类女生较多。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由于所占比重较低就不列举了。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研究,以“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已逐步达成共识。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与其他教学指导思想的显著区别在于它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因此,今后体育教学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将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的形成。目前,隨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从社会到学生,对体育观念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学生的体育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家都踊跃地参与体育锻炼,但由于课程改革的内容与形式尚未达到高度的统一,所以在一些实质的问题上尚无根本改变。
(二)建议
根据习惯形成的一般性规律,结合目前大学生的锻炼现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改变死板的教学形式,勇于实践、锐意创新,使体育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深入人心。
第二,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根据大学生的个人爱好,选择适合的锻炼内容,让选项教学成为大学体育的主体。
第三,广泛地宣传体育的作用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爱的体育锻炼。
第四,始终牢记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利用学生的好学心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第五,开设课外的运动俱乐部、协会,把有组织的体育锻炼延伸到学生的业余时间。利用协会与俱乐部的交流功能培养学生开朗、活泼的性格,而这种性格正是体育所需要的条件之一,反过来还会提高学生们对体育锻炼的热情。
第六,高校体育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加强自身运动技术、技能的提高,才会让学生更渴望得到教师的传授,使学生在高起点的前提下享受运动的乐趣。
第七,正确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适时组织各类体育竞赛,重在参与,鼓励进步,使学生在挑战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产生进一步的锻炼渴望。
第八,让大学生走出校园,大学校园不再是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与锻炼的唯一场所,通过体育锻炼让学生们提前步入社会,使他们认识到体育也是一种社交手段,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
【参考文献】
[1]宋尽贤,赖天德.牢牢把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J].中国学校体育,2005(1).
[2]肖力.高校余暇体育开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4).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锻炼 习惯 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116-02
一、体育锻炼的意义
2007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教育部长周济代表教育部向全国的广大青少年学生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已经有了很高自律能力的大学生应该堅持每天都做适当的运动,这样才可以健康快乐地生活与工作,才会有强健的体魄面对激烈、残酷的社会竞争。这是应该终身养成的良好习惯,也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不是简简单单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毅力、能力、意志力、提高审美等。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不再为了生计发愁,但却出现了各种富贵病和亚健康,而这种人群根本不适应高强度、高科技、现代化对人才的需要。正是因为这些,人们对体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学校体育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跨世纪人才方面如何才能积极、深远地发挥作用,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讨论与分析
(一)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
1.习惯的概念
根据笔者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发现对体育锻炼习惯定义的研究较少,那我们就把它分开进行定义。先来谈谈什么是习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习惯成自然;二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三是指生活中相对稳定的部分;四是指从环境中成长出来的以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事相同的事情,不断重复、不断思考同样的事情,而且当习惯一旦养成之后,它就像在模型中硬化了的水泥块很难打破了;五是指经过多次重复或联系而巩固下来并转变为主体需要的行为方式与熟练技能紧密相连,它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养成,也可以在多次无意义重复中形成,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行为方式。
2.体育锻炼的概念
体育锻炼的定义较为集中,主要是指人们根据需要自我选择,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它是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培养健美体态、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消除疲劳、调节情感、防治疾病、益寿延年乃至提高和改善整个民族体质都有重要作用。
(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
在我院的学生中,对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总结归纳出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几点因素:
1.强身健体
大多数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的原因,在中小学期间学业负担重,上至校长下至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过分重视,忽视了体育锻炼,体质状况普遍不太好。因此,到了学业相对轻松的大学校园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帮助自己提高身体体能,增强体质,为自己的身体健康打下良好基础。这一类占30.1%。
2.减肥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人们更加注意饮食营养,但是由于大量高脂、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一些大学生出现了营养过剩、肥胖的现状。减肥是许多肥胖并且爱美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是减肥手段中最安全、最科学的一种。这一类以女生为主,占16.2%。
3.健美体形
年轻人都喜欢有一个健美的体形,身材匀称是体形美的重要条件,最佳途径是从事体育锻炼来塑造理想体形。所以,有许多大学生都把“健美体形”作为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这一类占24.4%。
4.成为运动场上的明星
职业体育对社会,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深,好多大学生都梦想着自己拥有刘翔的速度、梅西的灵动、阿伦的精准、詹姆斯的强悍。因此,有的学生在拼命练技术,有的学生在练力量,有的在练耐力,成为运动场上的明星自然就成为了他们从事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这一类占14.3%。
5.缓解学习压力、消除学习疲劳
体育锻炼既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又能促进益智功能的提高。长时间看书、学习、做作业等都会造成大脑皮层和身体某些部位的疲劳,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既可以消除学习的疲劳,缓解学习压力,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旺盛的精力,使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所以,许多学生在学习疲劳时都会想到参加体育锻炼。这一类占6.7%。
6.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
在我们的调查中还发现有这样一批学生,他们既不在乎体育锻炼的健身功效,也不在意体育锻炼的益智功能,他们甚至对自己在某些技术、技能方面的学习和掌握情况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然而,他们从事体育锻炼的热情却一如既往地高涨,究其原因只是喜欢。这一类占7.1%。
(三)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
对我院部分没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同学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因素集中在五点:运动能力差,如耐力不够,踢球没有多长时间就跑不动了,协调性差,打篮球投篮时总是投不进等,导致了这一类学生远离了体育锻炼。身体肥胖、虚弱,与正常的同学进行体育锻炼完全跟不上节奏。先天疾病,医生建议不适宜参加体育锻炼。被学习、工作甚至游戏剥夺了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喜欢任何体育项目,这一类女生较多。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由于所占比重较低就不列举了。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研究,以“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已逐步达成共识。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与其他教学指导思想的显著区别在于它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因此,今后体育教学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将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的形成。目前,隨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从社会到学生,对体育观念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学生的体育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家都踊跃地参与体育锻炼,但由于课程改革的内容与形式尚未达到高度的统一,所以在一些实质的问题上尚无根本改变。
(二)建议
根据习惯形成的一般性规律,结合目前大学生的锻炼现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改变死板的教学形式,勇于实践、锐意创新,使体育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深入人心。
第二,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根据大学生的个人爱好,选择适合的锻炼内容,让选项教学成为大学体育的主体。
第三,广泛地宣传体育的作用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爱的体育锻炼。
第四,始终牢记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利用学生的好学心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第五,开设课外的运动俱乐部、协会,把有组织的体育锻炼延伸到学生的业余时间。利用协会与俱乐部的交流功能培养学生开朗、活泼的性格,而这种性格正是体育所需要的条件之一,反过来还会提高学生们对体育锻炼的热情。
第六,高校体育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加强自身运动技术、技能的提高,才会让学生更渴望得到教师的传授,使学生在高起点的前提下享受运动的乐趣。
第七,正确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适时组织各类体育竞赛,重在参与,鼓励进步,使学生在挑战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产生进一步的锻炼渴望。
第八,让大学生走出校园,大学校园不再是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与锻炼的唯一场所,通过体育锻炼让学生们提前步入社会,使他们认识到体育也是一种社交手段,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
【参考文献】
[1]宋尽贤,赖天德.牢牢把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J].中国学校体育,2005(1).
[2]肖力.高校余暇体育开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