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手法的传承与时代精神的超越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92627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历来对朦胧诗解读的维度很多,笔者重点选择两个方面,并借助三位知名作家来阐释朦胧诗的艺术技巧和时代主题。
   首先,是朦胧诗的灵魂“意象”,朦胧诗既借用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又以改造过的中国传统意象作为诗歌主要语言,并以诗人独特的思想感情的逻辑对诗歌意象进行“蒙太奇”式的拼接剪辑,使得诗歌艺术得以回归,并给读者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
   其次,是朦胧诗内在精神价值,对人性的拷问与思考,对生命意义的诗性书写与构建,以及在诗歌中传递的一种强烈的反叛意识和批判精神,都无疑是对十年动乱时期苍白单调的政治话语叙述的有力的反拨。
   一、食指——精神开端
   如果要追寻当代诗歌先锋写作的谱系,食指是最无可置疑的源头性人物。林莽评价:“当朦胧诗的主将们还处于蒙昧之中,食指已写出了划时代的篇章。他的作品基本上遵从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他所反复讲述的‘我的诗是一面窗户,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艺术追求。他的诗是质朴的,没有华而不实的语言。”
   对于食指诗歌的研读,笔者选择了《相信未来》。这首诗是食指作于1968年的一首朦胧诗。“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开篇读完,就有一种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力量,因为这美丽的语言中所蕴含的倔强的精神,已经超越了文革特殊的时代的背景,给后世处于迷茫与逆境中的人们以极大的精神鼓舞。该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让人们懂得了怎样自我鼓励,并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其中蕴含的积极奋发的精神,对于高中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战胜困难和挫折具有精神引领的作用。
   二、北岛——走向巅峰
   1970年春天,当北岛和几个朋友在颐和园划船时,有位朋友在船头朗诵食指的诗,给北岛以强烈的震撼,随后就开始了写诗。他最著名的诗歌如《回答》曾经震撼了无数国人,表达了在文革中成长的一代人信仰失落后的批判与否定、怀疑与茫然。
   我选择了《紅帆船》这首诗作为了解北岛精神世界的窗口。这首诗作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我们来分析这个标题,红色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象征的特有的颜色;红色也是中国传统的吉祥色;红色还是鲜血的颜色,象征着探索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红色是充满热情的颜色,象征了青年的奋斗。帆船代表国家,或者希望、梦想。这首诗歌既是对国家未来出路的思考,也是对自己在迷茫中如何找到希望的思考。这首诗歌的主旨是尽管我对现实非常的失望和迷惘,但是我心中已然充满了美好的希望,航行大海之上,让我们的未来有了无限的可能。
   细读诗歌,我们会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解读。
   “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路,怎么从脚下延伸。”指文革的历史性劫难过去之后,残破的社会现实,彷徨无路的人们看不清未来的发展方向。
   “滑进瞳孔的一盏盏路,滚出来,并不是星星。”灯指八十年代各种混乱的思潮。“滑进”代表被动的接受。星星代表真理,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滚”代表对混乱思潮的反思。
   “我不想安慰你,在颤抖的枫叶上,写满关于春天的谎言。”颤抖的枫叶象征残破的社会现实。枫叶是红色的,因为与文革的时代背景挂钩。春天的谎言,一种理解是文革时期关于共产主义春天的承诺,如今看来只是谎言。另一种理解是,秋天的落叶一般都期待来年的新生,可以如今八十年代的各种混乱的思想,令作者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枫叶之所以“颤抖”是风在吹(没有明写风),而“风”恰恰可以象征历史的风潮——文革;或者八十年代思想的风潮。
   “来自热带的太阳鸟,并没有落在我们的树上”“太阳鸟”象征着生命的希冀,但并不属于每一个人;文革并没有带给我们期待的结局。联系当时的政治时局,热带的太阳鸟象征古巴的共产主义,没有落在我们的树上,指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而背后的森林之火,不过是尘土飞扬的黄昏”“森林大火”既可以指文革那个火热的时代,疯狂地、激情地燃烧过,但最后失败了。也可以指八十年代各种多元的思想,似乎是涅槃中的新生,但也让人看不到希望。联系当时的政治时局,我们背后苏联的共产主义运动,最后濒临崩盘的结局。总之,诗人把一组相悖的意象连接到一起,表达了自己心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希望与失望交织的情绪。
   “如果大地早已冰封,就让我们面对着暖流,走向海。”冰封的大地,指残酷的现实,暖流是希望。我们是“红帆船”航行在海上。海是远离“大地”的地方,是诗人心中平静美好的地方。“大海”是希望。大海是无边无际的,就像无限多可能性的未来。大海的航行需要冒险和勇气。
   “如果礁石是我们未来的形象,就让我们面对着海,走向落日。”哪怕未来我们粉身碎骨化作海底的礁石,我们也要在这片可以自由,宁静航行的海上,奔赴死亡。
   “不,渴望燃烧,就是渴望化为灰烬,文革的疯狂都化为了灰烬,而我们只求静静地航行。”
   “红帆船”历经历史的风浪,平静而执著地驶向生活的海洋,尽管道路曲折艰难,尽管海上充满种种不测。
   “你有飘散的长发,我有手臂,笔直地举起。”“飘散的长发”象征青年女子,“高举的手臂”象征青年男子,他们都象征着青春和力。红帆船能够远行,正需要青春无悔,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
   三、海子——时代回响
   1982年之后,朦胧诗逐渐走向衰落。1986年,梁小斌写了《诗人的崩溃》一文,宣告了朦胧诗的最终解体。“后朦胧”诗人的创作,与朦胧诗人一样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但后朦胧诗人与朦胧诗人的主要区别为,他们比朦胧诗人年轻,没有经历过“文革”的灾难岁月,他们更强调体现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更注重从哲学层面探讨人生的价值和诗歌的终极意义,其作品比朦胧诗更丰厚深邃,也比朦胧诗更艰深晦涩。代表人物海子。    海子,是一个诗歌的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人生的悲觀主义者,在他的身上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在社会急剧变革和中西方文化激烈冲撞中无处依傍的精神焦虑。代表作《春天,十个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的创作在精神气质上则接近北岛,受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在作品中透出一种智慧与高贵、孤独与愤激。但是他与北岛最大的区别在于,北岛的诗歌读起来是冷的,内心是热的。“即使明天早上,枪口和血淋淋的太阳,让我交出自由、青春和笔,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北岛《雨夜》)“如果礁石是我们未来的形象,就让我们面对着海,走向落日。”(北岛《红帆船》)而海子的诗读起来是热的,内心却是冷的。“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春天是风,秋天是月亮,在我感觉到时,她已去了另一个地方,那里雨后的篱笆像一条蓝色的小溪。”(海子《女孩子》)“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海子《春天,十个海子》)可见海子特别喜欢在自己的诗歌中使用“春天”这一温暖的意象。而春天的希望和精神的绝望构成了强烈的悖论,这应该就是海子矛盾精神世界的外化。他仿佛是自己精神领域的帝王,孤傲地守着高贵的凄凉,让生命在春天里激情地绽放。而他最后也是乘着春天和煦的风离我们而去,沐浴在花开的温暖中,选择了将理念融于生命的歌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首先,朦胧诗的灵魂“意象”,是对中国古典手法形式上的传承,但是其内核是崭新的,各种充满朦胧色彩的新意象是朦胧诗人们对诗歌典雅美学的渴望与回归。其次,朦胧诗内在精神价值,是对时代精神的超越。孙绍振先生在《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总结:“朦胧诗人,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号筒,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而是追求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他们强调自我表现。”朦胧诗它以“叛逆”的精神,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笔者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中和学生一起开辟“朦胧诗界”这个学习专题,对于中学生了解当代诗坛,把握当代文学的脉络走向,增加艺术鉴赏能力,都是很有必要的。
  李悦,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篱笆那边  有草莓一棵  我知道,如果我愿  我可以爬过  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进去,如果,他能爬过!  ——狄金森《篱笆那边》  篱笆这边,一双渴望的眼睛;篱笆那边,一棵红甜的草莓。  大千世界,诱惑无处不在。大至江山美人,小至草莓围裙。  无论什么人,总在诱惑中。无性无欲的亚当,也对善恶树上的果子充满着诱惑: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为主要内容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的现代语文课堂,教师应更多把关注的视角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以写促学,以学促写”,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致力于探索新作文教学途径,创设真实写作情境、精心设计写作任务、搭建合宜思维支架、关注写作阅读对象、完善评价体系,以达成提升学生写作思维
任何一篇文本的解读都是要追求深度的,对课文的深度解读,首先取决于教师的解读视角。很多文本的解读往往有着多重视角,选择不同的视角,往往也就有着不同的解读过程与结果,这也是高中语文教学能够实现多元解读的原因。人教版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是近年来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名篇之一,有同行在解读的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解读认识:在秦统一六国这一大势所趋的历史潮流下,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是逆历史大潮而动的,具有
文学即人学,每一篇作品都饱含了作者或悲伤或快乐或遗憾或痛苦的情感。有人说,人到五十方能解杜诗。我相信这句话一定是真的,对我个人而言,唐代诗人中,最喜爱的莫过于李白了,他的诗文《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让我喜爱到骨子里去,李白的诗文“险山恶水总关情”:他纵情山水,自然山水该有的柔美与雄伟都被他说尽了;他诗酒逍遥,锦绣诗文之下总是喷薄出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他以“大鹏”自比,毫不掩饰地表达
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不同,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立场,以教师为开发主体,旨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和发展需求而设置的课程”。20世纪70年代起,该概念已逐渐被人熟知。但实际上,学界对校本课程的理论研究并不多,在实际教学中,校本课程在中小学课堂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落实,甚至出现被边缘化的情况,在开设校本课程的学校里,开课老师依旧缺乏方向和指导。   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校本课程虽已初具模型,但在其开发上依旧
王榮生教授强调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是什么”比“教什么”更值得语文教师推敲和琢磨。“是什么”是要实现的目标,“教什么”是为实现目标选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那么叙事诗选点教学也要根据其文体特征(文本是什么)来选取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目标。叙事诗的文体特征是围绕一个中心事件展开故事情节,其中既有“叙”的成分,又有一般“诗”的属性。所以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紧扣“事”的发展脉络,包括“事”的外在
初中语文教材,从2018年秋季开始,全国使用部编教材。为此,从上到下,对初中语文教师进行了培训,力求让执教的老师能深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核心和体系,顺利完成新旧教材的交替,科学安排和实施部编教材的教学。   在日常的交流和参加部编教材培训过程中,常常听到这样一些言论:教材变化最大的就是文言文分量增加了,课文总体数量减少了,其它的都是一些微调。似乎与过去的教材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因此,培训归培训,教
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要求,语文教学应尝试如何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适应自主学习的模式。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大胆开发课外阅读课程化的建设和探讨尝试。长期以来,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弊病百出,形成重课堂阅读教学方法传授轻课外阅读品质养成的学习模式,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诸多不利。课外阅读不是校园的点缀,而是“课改”赋予语文课程的重要使命。良好的课外阅读平台架构,优秀的课外读物,不仅可以开拓学生视野
由于高中语文课程中没有完善而深入的写字标准实践机制,制约了高中文字指导工作目标的有效落实。而规范及时的指导的缺乏,也导致高中阶段学生在写字速度、笔画顺序、执笔姿势等方面均存在较多无意识错误认知。再加上校外环境中经常出现汉字不规范书写情况,进一步破坏了高中生写字规范生态。因此,以汉字美为切入点,对高中生写字指导技巧进行适当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美在笔尖流淌——高中生写字现状   现阶段
文言文向来是初中生最不喜欢的一部分,大多数人对文言文持有的观点有两种,一种是无用论,一种是枯燥论。前者认为文言文不仅看不懂,更没有什么用处,在生活中完全用不上;持有第二种观点的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知识通常感觉乏味、乏趣、乏力,学起来不仅耗时间,还很费力,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应对考试。学生之所以出现如此心理,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之时未帮助学生消除畏难心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感受不到文言文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