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懂与不懂的界限——共鸣

来源 :北方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t7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懂与不懂并不是评价现代诗歌的标准。现代诗歌创作与鉴赏的标准不应该只从现代诗歌某一方面的特点来评价。共鸣是文学创作与鉴赏的理想境界,现代诗歌也应该为实现共鸣而创作,从共鸣开始来鉴赏。共鸣是一个大的审美范畴,绝对的“懂”与绝对的“不懂”都不是一首好诗的标准,只有以现代诗歌本身出发,真正达到人类的共鸣也才能真正把现代诗歌从混乱中解脱出来,实现其真正的艺术价值。 To understand and understand is not the standard to evaluate modern poetry. The criteria for the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modern poetry should not be evaluated solely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ne aspect of modern poetry. Resonance is the ideal realm for literary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Modern poetry should also be created for the purpose of sympathy and appreciated from the beginning of resonance. Resonance is a big category of aesthetics. Absolute “understand” and “absolute” are not all good poetry standards. Only by starting from modern poetry itself and truly reaching the resonance of human beings can we truly turn the modern Poetry is freed from chaos to realize its true artistic value.
其他文献
情与趣之间,有着很微妙的关系——有情无趣或者有趣无情,就好像有花无蝶、有水无鱼,有月无风……二人转便是这样。两个演员一唱一和地将这种种艺术的精髓以最“俗”的表演展现给
6月5日、6日,朝鲜歌剧《卖花姑娘》在青岛大剧院唱响,熟悉的旋律唤醒了观众的旧时记忆,也唤醒了人们心底久违的泪水。这是电影《卖花姑娘》走进观众心里40年后的又一次重温经典.
李煜和林黛玉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物,前者是古代社会中真实存在的人,后者则是作家虚构的一个典型人物形象。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看他们似乎都没有可比性,但相似的悲惨命运使他们
本文基于陕北民歌的特点结合典型实例探索了进行陕北民歌翻译的理论和策略,并进一步建设性地提出陕北民歌跨文化传播的拓展途径及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Based on the characte
孟浩然一生未入仕途,整个生命过程在漫游与隐居中度过,是一个完完整整的隐者,他享受悠游林泉、徜徉山水的乐趣,并在其中寻求人生的哲学和生命的真谛,始终保持自适自得的状态。
英年早逝的梁遇春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颗彗星,他在短暂的生命里创作了数量不多却质量上乘的作品,这些作品包含了作者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深入思考,通过细读文本,我们能够体悟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从生态的视角来研究庞德的《诗章》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一方面通过分析,发现在他的《诗章》中人类最终的家园是人和生物和谐共处的社会,在生态意义
第一人称叙事是鲁迅小说最常见的一种叙事模式,它削弱了全知叙述视角造成的阅读障碍,使叙述者“我”和人物“我”之间达到一种“零距离”的弥合,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审美效应
作为20世纪西方文学流派里最伟大、最激动人心的一派,“垮掉派”是美国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的先驱。作家们本着“真即是美”的审美追求,用坦诚的语言不加粉饰地描绘当时赤裸裸的
在纳兰所有词中,《临江仙·寒柳》最能体现他自然流泻的至真至情。从整体上看,景与情贯穿词的始终,相互交综,这首先体现在以情入景。情与景的相互交综,其次体现在借景入情,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