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7例创伤性心脏撕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tayangx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创伤性心脏撕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美国国家创伤数据库(NTDB)中2012年所有诊断为心脏创伤的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中心脏撕裂伤患者与其他心脏创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判断心脏撕裂伤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NTDB 2012年收入的全部830785例创伤患者中心脏创伤患者占0.41%(3387例),其中心脏撕裂伤患者有1437例(42.43%),其他心脏创伤患者有1950例(57.57%).与其他心脏创伤患者相比,心脏撕裂伤患者表现为年龄较低,白色人种、存在合并症者占比均较低,而男性、无医疗保险者、一级创伤中心及教学医院收治者、火器伤或爆炸伤及切割伤或锐器伤患者、心腔穿透性损伤者、合并胸壁穿透性损伤者、创伤性血气胸或肺挫伤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占比均较高,入院时生命体征及创伤评分更危重(P均<0.01).1437例患者中467例于院前死亡,507例于院内死亡,463例存活出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无医疗保险、存在合并症、心脏撕裂伤为交通事故致伤、损伤严重程度评分≥25分、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合并肺挫伤、入院时收缩压<90 mmHg(1 mmHg=0.133 kPa)、入院时氧饱和度<90%、入院时体温<36℃和进行开胸探查术是成人心脏撕裂伤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心脏撕裂伤为切割或锐器致伤、入院时呼吸频率≥20 min-1和进行心脏或心包修补术是成人心脏撕裂伤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P均<0.01).结论 心脏创伤患者中创伤性心脏撕裂发生比例高、患者存活率低,比其他类型心脏损伤更危重,预后影响因素众多,需研究者进一步关注.
其他文献
目的 调查某岛礁作业人员航行期间运动病的发病情况和治疗效果,为指导部队开展运动病管理与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选择某岛礁驻防的相关人员中上岛时间、出海次数、乘坐舰艇、经历海况与居住条件均相同的132名作业人员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基本信息、晕船程度及伴随症状、治疗史、进食和睡眠情况,并分析与晕船相关的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132份,收回有效问卷132份.132名调查对象中,女24人、男108人,6人(4.55%)出海前接受过防止晕船的前庭功能训练.航行期间16人(12.12%)无晕船症状,116人(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并发EB病毒(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例AITL并发EBV阳性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例1为混合淋巴瘤(CL)患者,以低热伴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起病,右侧腋窝肿物活组织检查示AITL并发EBV阳性DLBCL,予以8个周期化疗后达不确定的完全
目的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模型,并探索结局相关因子.方法 收集2020年2月5日至4月15日武汉市火神山医院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收治的COVID-19患者的临床指标与结局(院内死亡和院内接受气管插管治疗),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NN)、朴素贝叶斯、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4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模型.结果 共纳入4804例COVID-19患者,其中发生院内死亡100例(2.08%)、接受气管插管治疗87例(1.
目的 探索H2对小鼠精原细胞电离辐射损伤的防护效应及机制.方法 将小鼠精原细胞系GC-1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H2组、照射组和照射加H2组.照射组和照射加H2组细胞予单次60Coγ射线照射,累积辐射剂量为8 Gy(剂量率为0.897 Gy/min).H2组和照射加H2组细胞于照射前使用H2细胞培养系统(75%H2、20%O2和5%CO2)培养1 h.照射后24 h,用CCK-8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照射和H2处理对GC-1细胞活力和凋亡的影响.照射后2 h,用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
目的 探究海军官兵茶、咖啡饮用情况与睡眠状况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使用自编人口学问卷、物质使用情况条目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海军1149名官兵进行调查.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茶、咖啡饮用情况与睡眠状况的关系,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一般人口学信息和茶、咖啡饮用情况对睡眠的影响.结果 在1149名海军官兵中,38.8%(446人)的官兵几乎很少喝茶,49.9%(573人)有时喝茶,11.3%(130人)几乎每天喝茶;60.8%(699人)很少或几乎不喝咖啡,36.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