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进一步挖掘漳州市马铃薯的增产潜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确保我国华东、华中地区开春后市场的鲜薯供应,实现“南薯北调”,2009—2011年漳州市认真按照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粮油高产创建的工作方案,结合漳州市实际,抓好冬马铃薯高产栽培优化集成技术的推广和高产创建措施的落实,确保了粮食高产创建工作的顺利展开,有效提高了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马铃薯的产量与效益。
2009—2011年漳州市建立了以龙海市、漳浦县为中心的农业部万亩高产创建冬种马铃薯示范区,总种植面积3 293.33 hm2。经测产验收,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区平均鲜薯产量为36 628.5 kg/hm2,单产水平大大超过创建的目标产量(30 t/hm2),单位面积产量比项目实施前3年(2006—2008年)同片区平均单产(30 750 kg/hm2)增产5878.5 kg/hm2,增产19.1%;产值达65 931.0 元/hm2,纯效益达38 181.0 元/hm2,比实施前增加纯效益10 575 元/hm2;3 293.33 hm2高产创建冬种马铃薯示范区新增总纯效益3 482.7万元。优良脱毒种薯的应用和稻草包芯培土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了马铃薯的商品薯比率,商品率高达90.1%。通过示范片的辐射作用,带动了全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从2006—2008年的7 740 hm2增加到2009—2011年的12 766.67 hm2,增长64.9%;鲜薯平均单产从2006-2008年的27 825 kg/hm2提高到2009—2011年的29 400 kg/hm2,增产5.7%。现总结冬马铃薯高产栽培优化集成技术,以供参考。
1选用良种
选用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并在当地示范成功的优质、抗晚疫病、市场适销、熟期中熟或早熟的马铃薯品种[1-2]。当地生产以菜用薯为主,外观要求块茎近圆形至椭圆形,黄皮,淡黄色肉,表皮光滑,芽眼浅而稀。经多年试种,确定主栽种为克新18号,接班种为中薯3号、闽薯1号。种薯由北方调入,应为2、3级脱毒种薯,忌用商品薯。
2整建高垄
采用拖拉机旋耕碎土,起垄机按畦连沟110~120 cm(其中畦宽80~90 cm,沟宽30 cm)、高30~40 cm规格起垄,然后人工整地,整成土壤细碎疏松,畦面中凹的垄畦[3-4]。
3切好芽块
淘汰畸形薯、病烂薯和破损薯,选留符合该品种特征、皮色新鲜光滑的幼壮龄薯块作种薯。按种薯大小切成重25~30 g、带1~2个芽眼的薯块。凡重50~60 g的薯块从顶芽纵切为2块;重80~90 g的薯块,将尾部横切下1/3,然后从顶芽纵切1刀,切成3块;重100~120 g的薯块,纵横各切1刀,切成4块。为防晚疫病、黑胫病、青枯病传染,切薯块时需准备好75%酒精,或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0.5%福尔马林药液,一旦切到病薯,将切刀浸入药液消毒后再续切[5-6]。薯块切口晾干后置庭院阴凉处保湿待播。
4适期播种
11月中下旬播种,12月中下旬齐苗,1月上中旬现蕾结薯,3月上中旬成熟收获。播后1个月旬平均气温16~19 ℃,适于种芽萌发;现蕾至成熟期气候冷凉,旬平均气温14~16 ℃,适于块茎干物质和淀粉积累,并避过3月下旬开始的春雨高峰,避开了湿害渍害。由于早播早熟,上市时正值华东、华中一带鲜薯断档期,具有销路和价格优势。
5双行密植
在畦面两侧挖穴播种,播深5~8 cm,行距30 cm,株距20~25 cm,播7.5万~9.0万穴/hm2,用种薯2 250~2 700 kg/hm2。
6科学施肥,推广稻草包芯培土技术
控制总施肥量,平均每生产1 000 kg鲜薯的经济施肥量为氮6.4 kg、磷1.5 kg、钾5.2 kg,三者比例为1∶0.23∶0.8。目标产量30.0~37.5 t/hm2,施氮13~16 kg、磷3.0~3.8 kg、钾10~13 kg。折算为每生产100 kg原粮的施肥量:氮3.2 kg、磷0.75 kg、钾2.6 kg,显著高于水稻施肥量。
马铃薯生长期短,齐苗至成熟仅70~80 d,要求重施种肥,早施苗肥。即在播种后1周内将50%的磷肥、60%~70%的氮肥和100%的钾肥条施于畦面凹槽中作种肥,随即覆盖稻草2 250~3 000 kg/hm2,在稻草上培土5~8 cm厚。备有有机肥的,紧接化肥施后撒施,施蘑菇渣堆肥或稻草畜粪堆肥12~15 t/hm2,然后盖稻草、培土。齐苗时用碳酸氢铵375 kg/hm2加过磷酸钙375 kg/hm2,对水稀释浇施作苗肥。株高约15 cm时进行第2次培土,封垄前进行第3次培土。马铃薯要求高氮、高钾、低磷。目前进口的复合肥含等量氮、磷、钾素,国产的复合肥则氮多钾少,均不符合马铃薯生理需求。为节约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生产用肥宜按推荐的经济施肥量,采用单质化肥混配,忌施含氯化肥(如氯化钾、氯化铵、含氯复合肥等),否则会发生大量裂薯,大幅降低商品薯产量。推广稻草包芯培土技术,不但可达到保肥、保湿效果,还可有效改善土壤通透性,促进地下节数增多,增加匍匐茎的数量,而且能增加畦面的土壤拉力,防止干旱裂畦,防止块茎见光导致薯皮发青,以提高马铃薯品质和商品率[7]。
7强化水分管理
11月至次年2月为冬干期,实行间歇性沟灌,吸湿后排干,见白再灌,保持垄畦湿润状态。3月进入春雨季,注重清沟排水,防避渍害和湿害。
8绿色防控病虫草害
趁播种前后沟灌土壤吸湿之际,用乙草胺,或丁草胺1 500 mL/hm2对水750 kg/hm2喷洒垄畦表面,杀灭刚刚萌动的杂草幼芽。马铃薯苗期注重防治小地老虎和蚜虫,中后期注重防治晚疫病、环腐病和青枯病。抓住天气晴朗的时机,及时喷洒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农残的农药,进行病虫草害综合绿色防控。
9参考文献
[1] 苏章标,梁智伟,陈福.中山市冬种马铃薯生产现状、发展潜力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3):41-43.
[2] 邓铁军,王凯学,覃贵亮,等.广西冬种马铃薯主要病害及综合防治对策[J].中国马铃薯,2008,22(4):253-255.
[3] 黄浩清.冬种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0(5):25-26.
[4] 李性勤,张荣发,刘元杰,等.脱毒春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1(3):30.
[5] 贾普选,常高正.马铃薯小拱棚高效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1(1):37.
[6] 崔杏春,靳福,郭翠玲,等.豫马铃薯1号及其栽培要点[J].河南农业科学,1999(9):30.
[7] 邹婉晴,李文根,曹正强.冬季稻田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4-136.
2009—2011年漳州市建立了以龙海市、漳浦县为中心的农业部万亩高产创建冬种马铃薯示范区,总种植面积3 293.33 hm2。经测产验收,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区平均鲜薯产量为36 628.5 kg/hm2,单产水平大大超过创建的目标产量(30 t/hm2),单位面积产量比项目实施前3年(2006—2008年)同片区平均单产(30 750 kg/hm2)增产5878.5 kg/hm2,增产19.1%;产值达65 931.0 元/hm2,纯效益达38 181.0 元/hm2,比实施前增加纯效益10 575 元/hm2;3 293.33 hm2高产创建冬种马铃薯示范区新增总纯效益3 482.7万元。优良脱毒种薯的应用和稻草包芯培土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了马铃薯的商品薯比率,商品率高达90.1%。通过示范片的辐射作用,带动了全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从2006—2008年的7 740 hm2增加到2009—2011年的12 766.67 hm2,增长64.9%;鲜薯平均单产从2006-2008年的27 825 kg/hm2提高到2009—2011年的29 400 kg/hm2,增产5.7%。现总结冬马铃薯高产栽培优化集成技术,以供参考。
1选用良种
选用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并在当地示范成功的优质、抗晚疫病、市场适销、熟期中熟或早熟的马铃薯品种[1-2]。当地生产以菜用薯为主,外观要求块茎近圆形至椭圆形,黄皮,淡黄色肉,表皮光滑,芽眼浅而稀。经多年试种,确定主栽种为克新18号,接班种为中薯3号、闽薯1号。种薯由北方调入,应为2、3级脱毒种薯,忌用商品薯。
2整建高垄
采用拖拉机旋耕碎土,起垄机按畦连沟110~120 cm(其中畦宽80~90 cm,沟宽30 cm)、高30~40 cm规格起垄,然后人工整地,整成土壤细碎疏松,畦面中凹的垄畦[3-4]。
3切好芽块
淘汰畸形薯、病烂薯和破损薯,选留符合该品种特征、皮色新鲜光滑的幼壮龄薯块作种薯。按种薯大小切成重25~30 g、带1~2个芽眼的薯块。凡重50~60 g的薯块从顶芽纵切为2块;重80~90 g的薯块,将尾部横切下1/3,然后从顶芽纵切1刀,切成3块;重100~120 g的薯块,纵横各切1刀,切成4块。为防晚疫病、黑胫病、青枯病传染,切薯块时需准备好75%酒精,或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0.5%福尔马林药液,一旦切到病薯,将切刀浸入药液消毒后再续切[5-6]。薯块切口晾干后置庭院阴凉处保湿待播。
4适期播种
11月中下旬播种,12月中下旬齐苗,1月上中旬现蕾结薯,3月上中旬成熟收获。播后1个月旬平均气温16~19 ℃,适于种芽萌发;现蕾至成熟期气候冷凉,旬平均气温14~16 ℃,适于块茎干物质和淀粉积累,并避过3月下旬开始的春雨高峰,避开了湿害渍害。由于早播早熟,上市时正值华东、华中一带鲜薯断档期,具有销路和价格优势。
5双行密植
在畦面两侧挖穴播种,播深5~8 cm,行距30 cm,株距20~25 cm,播7.5万~9.0万穴/hm2,用种薯2 250~2 700 kg/hm2。
6科学施肥,推广稻草包芯培土技术
控制总施肥量,平均每生产1 000 kg鲜薯的经济施肥量为氮6.4 kg、磷1.5 kg、钾5.2 kg,三者比例为1∶0.23∶0.8。目标产量30.0~37.5 t/hm2,施氮13~16 kg、磷3.0~3.8 kg、钾10~13 kg。折算为每生产100 kg原粮的施肥量:氮3.2 kg、磷0.75 kg、钾2.6 kg,显著高于水稻施肥量。
马铃薯生长期短,齐苗至成熟仅70~80 d,要求重施种肥,早施苗肥。即在播种后1周内将50%的磷肥、60%~70%的氮肥和100%的钾肥条施于畦面凹槽中作种肥,随即覆盖稻草2 250~3 000 kg/hm2,在稻草上培土5~8 cm厚。备有有机肥的,紧接化肥施后撒施,施蘑菇渣堆肥或稻草畜粪堆肥12~15 t/hm2,然后盖稻草、培土。齐苗时用碳酸氢铵375 kg/hm2加过磷酸钙375 kg/hm2,对水稀释浇施作苗肥。株高约15 cm时进行第2次培土,封垄前进行第3次培土。马铃薯要求高氮、高钾、低磷。目前进口的复合肥含等量氮、磷、钾素,国产的复合肥则氮多钾少,均不符合马铃薯生理需求。为节约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生产用肥宜按推荐的经济施肥量,采用单质化肥混配,忌施含氯化肥(如氯化钾、氯化铵、含氯复合肥等),否则会发生大量裂薯,大幅降低商品薯产量。推广稻草包芯培土技术,不但可达到保肥、保湿效果,还可有效改善土壤通透性,促进地下节数增多,增加匍匐茎的数量,而且能增加畦面的土壤拉力,防止干旱裂畦,防止块茎见光导致薯皮发青,以提高马铃薯品质和商品率[7]。
7强化水分管理
11月至次年2月为冬干期,实行间歇性沟灌,吸湿后排干,见白再灌,保持垄畦湿润状态。3月进入春雨季,注重清沟排水,防避渍害和湿害。
8绿色防控病虫草害
趁播种前后沟灌土壤吸湿之际,用乙草胺,或丁草胺1 500 mL/hm2对水750 kg/hm2喷洒垄畦表面,杀灭刚刚萌动的杂草幼芽。马铃薯苗期注重防治小地老虎和蚜虫,中后期注重防治晚疫病、环腐病和青枯病。抓住天气晴朗的时机,及时喷洒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农残的农药,进行病虫草害综合绿色防控。
9参考文献
[1] 苏章标,梁智伟,陈福.中山市冬种马铃薯生产现状、发展潜力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3):41-43.
[2] 邓铁军,王凯学,覃贵亮,等.广西冬种马铃薯主要病害及综合防治对策[J].中国马铃薯,2008,22(4):253-255.
[3] 黄浩清.冬种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0(5):25-26.
[4] 李性勤,张荣发,刘元杰,等.脱毒春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1(3):30.
[5] 贾普选,常高正.马铃薯小拱棚高效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1(1):37.
[6] 崔杏春,靳福,郭翠玲,等.豫马铃薯1号及其栽培要点[J].河南农业科学,1999(9):30.
[7] 邹婉晴,李文根,曹正强.冬季稻田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