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病防疫 中医扶正妙招

来源 :保健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y_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灸、香囊、药茶、中药熏蒸……古人所采用的预防疫毒的方法,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在,仍有可借鉴之处。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中医的防疫大法。
   提高自身免疫力即古人之扶正。《内经》讲:“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告诫人们“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并要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以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目的。
   古人重视内求,认为正为本,邪为标。预防感染,首重扶正,正旺则邪不能侵。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有医护人员感染了疫毒。他们已穿好了防护服,为什么还会感染呢?根本原因是正虚。因为临床工作压力大,饥饱失常,过度劳累,导致正气偏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扶正才是关键。古人养正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艾灸 前人认识到艾灸能“壮固根蒂,保护形躯,熏蒸本原,却除百病,蠲五脏之痛患,保一身之康宁”,所以古人非常重视趁未病时艾灸,以避免感染疫毒。《扁鹊心书》里讲道:“保命之法,灼艾第一。”艾灸能保命,既可治疗,亦可预防疾病。扁鹊认为:“人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明确不病之人也可以施灸,灸能延寿。健康人也可自己灸足三里穴,因为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能培土补虚,最适合预防疫毒。
   药囊 古人认为,疫毒是偏性极重的一种邪气,可用药物的偏性来克制疫毒的偏性。可用药物悬挂或佩戴的方法,有效预防疫毒感染。民间曾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佩戴香囊,虽是一种民俗,但也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现代研究发现,中药香囊对预防病毒感染性疾病能起到一定作用,可减少人们受污秽之气或毒气的污染。
   药浴 通过中药药浴来避邪,如《内经》提出:“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清代刘松峰的《松峰说疫》一书中记载:“于谷雨以后,用川芎、蒼术、白芷、零陵香(或藿香)各等分,煎水沐浴三次,以泄其汗,汗出臭者无病。”药浴后不冲水,直接擦干穿衣即可。
   取嚏 用软纸搓成细捻刺激鼻腔,打几个大大的喷嚏,可有效预防流感。打喷嚏是人体的主动排邪反应。《串雅外编》记载:“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然后入病家去,则不相传染;既出,或以纸捻探鼻深入,令嚏之方为佳。”古人没有口罩,用麻油涂鼻孔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方法。
   服散 抗新冠肺炎疫情中,不少中医人提供了预防中药方。古人也有预防方,如葛洪书中“辟温病散”方:“珍珠、肉桂各一分,贝母三分熬之,鸡子白熬令黄黑,三分,捣筛,岁旦服方寸匕,若岁中多病,可月月朔望服之,有病即愈,病患服者,当大效。”葛洪的预防药方中诸药皆偏温,取温能通阳,阳旺则邪不着人之意。
   饮药酒 疫病多发季节,古人重视饮艾叶酒、菖蒲酒等,艾叶、石菖蒲等都属温性药物,有温阳抑阴之功,有助于祛除疫毒。《本草求真》提到:“艾叶辛苦性温,其气芳烈纯阳,除沉寒痼冷,通诸经以治百病。”
   烟熏 清代的《验方新编》有空气消毒方,以“苍术末、红枣,共捣为丸如弹子大,不时烧之,可免时疫不染。”古人重视用苍术烧烟避秽。苍术味道芳香,内可化湿浊之郁,外能散风湿之邪,烧烟亦有空气消毒之功。
   中医所采用的预防疫毒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些预防疫毒的方法时至今日仍可借鉴。
其他文献
一个85岁的老人,被确诊为胆囊炎,高热不退,血压下降。按理说这个程度的胆囊炎是要急诊手术的,但是老人年龄太大,还有基础疾病,目前的状态下很难耐受手术。   治疗感染类疾病的首要原则是去除感染灶,如果感染灶没有去除,感染很难彻底控制,甚至可能持续加重。   最后,在彩超引导下做胆囊穿刺引流,同时加用强力抗生素,患者经过近10天的治疗,病情平稳,但是依然不能手术,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才能考虑手
2012年6月2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布置一新,喜迎上海合作组织北京峰会召开。(ICphoto 图片)  2021年是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成立20周年。在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实践中,上合组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已成为欧亚大陆幅员最广、人口最多、潜力最大的区域合作组织。作为一个年轻的地区合作机制,上合组织于2017年接收印度和巴基斯坦为成员国,并于2018年召开青岛峰会,昭示“八国
一些“微运动”,既简单又轻松,也不用花费很多时间,同时还能很好地调动身体功能。不妨跟着一起来做做吧。   睡醒后,手搓面 手梳头,提神醒脑   起床太急容易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可出现头晕、胸闷等情况,尤其对本身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而言,甚至可能引起脑出血。刚睡醒后,不妨先用手搓搓面、梳梳头来唤醒身体。   手搓面   动作要领:双手掌心搓热后贴在面部,从面部中间轻柔向上推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