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美术基础教学与创作意识的培养

来源 :希望月报·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joy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美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无论基础训练还是美术创作都涉及创作意识问题。当前高校美术教学割裂基础训练和创作的有机联系,习作样式单一化、程式化,评判作品的标准面面俱到,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我们应该认识技能、技巧的相对性,淡化程式化标准,明确基础训练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创作意识。
  关键词:美术基础教学;程式化;面面俱到;创作意识
  
  中国现代美术教学体系是从西方引进的。一方面吸收西方艺术写实训练的精华以弥补中国美术再现能力的贫弱,另一方面借西方艺术语言表达中国人的情感。实践证明,这种发展思路比较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但是,教学过程是非常具体的,操作起来总会产生一些偏差,比如,基础训练课、创作课照章开设,但割裂基础训练和创作的有机联系却是常事。学习美术自始至终都和创造性有关,在基础训练中辨证处理创作意识问题值得一提。
  
  一、我国美术教学处理基础训练与创作意识的现状
  
  高校美术教学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基础训练和创作两大块。大约3/4的课时解决基础问题,1/4的课时解决创作问题。通常认为,基础训练主要锻炼如实写生的能力,有这个基础创作问题就好办了。于是,基础训练和创作截然分开,到毕业前整个学习过程的最后1/4时间,学生的创作意识才逐渐觉醒。
  美术基础课程设置方面,素描、色彩训练不外乎写生、临摹。对人、对物、对景的写生或临摹,无非是通过点、线、面、明暗、色彩等手段处理形体、结构、空间等要素。教师评判学生习作成绩一般以上述综合要素处理手段的多少,综合要素问题存在的多少为依据。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按照教师灌输的概念,用机械的、单一的方法和手段处理形体、结构、色彩等画面要素,用某种造型模式去表现鲜活的对象,逐渐忘却捕捉客观物象给予自我的感受,失去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观察把握。离开个性化的感受,服从统一的塑造技巧,诸多作业自然趋向缺乏个性的规范形态。
  
  二、美术基础教学缺乏创作意识的主要表现
  
  1.习作样式的程式化
  翻看《法国素描大系》、《德国素描大系》等系统性的专著,在素描这种最朴素的造型方式上我们看到大师的习作和创作密不可分,即便习作味浓厚的个别研究性作品也带上了个人风格。比如,文艺复兴“三杰”关于四肢细节的习作各个不同,达芬奇所画的手透露出理性智慧,米开朗基罗画的脚趾在方寸之间显现出悲剧性的宏大,拉斐尔笔下的手洋溢着幽雅的美。再看我们学生的习作,过去是千人一面的契斯恰柯夫素描模式,现在是哪个大师成为时尚人物就一窝蜂上,或者干脆眼睛盯住老师教的一点东西竞相模仿。
  笔者经常指导毕业创作,发现学生很难脱离习作的样式,或者说整个思维都存满样式。画面经营走不出基础训练的框架,习惯以“镜头式”的一个视点来经营画面,仅靠变换画面描绘对象或画面色彩等个别因素来进行“创作”。有时在学生表现21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少女的画面上,可以看到来自欧洲油画大师的几笔技法。但是很难看到作者本人要表达什么情感、感受、绘画状态,更难以看到从作品中透出的真实的生活气息。习作程式化的危害由此可见一斑。
  2.面面俱到的作品评判标准
  美术基础训练有必要解决形体、结构、色彩、空间等问题。但是,每个人对画面要素的敏感度是不同的,有些人对线条敏感,有的则对块面情有独钟。然而,现行的评价标准是统一的。对于素描,同时强调构图是否适中、形体是否准确(其实就是肖似对象)、明暗是否富有层次、虚实处理是否适宜。再细致一些,则还有质感、量感、主次、节奏、动势等方面的要求。对于色彩,在一幅画中至少要同时具备恰当的构图、鲜明的大色块关系、细微的色阶处理。更进一步,那么虚实主次、质感、量感、节奏、动势都作要求。教师打分并不是按照各条标准逐一扣分累计,而是根据眼光触及画面瞬间的综合印象给分数。这种综合印象说穿了就是多个造型因素的协同效果,或者说“全因素”效果。
  面面俱到的作品评判标准值得怀疑,因为人能否看出物体的“全因素”还是一个问题。视觉有高度选择性,人的眼睛无法同时注意到物象的所有特征,不可能像照相机那样客观地反映对象。我们从成功艺术家的创作中能够领悟一个道理,一幅画所能够反映的信息是有限的,负载的信息越多,传达的效果就越差,对物象中最能够打动人的几点进行强化或者弱化也许更符合视觉和心理要求。所以,要求学生在一幅素描里再现出形状、结构、体积、光影、质感、空间等等太多的造型元素是违背人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及艺术创作规律的。
  
  三、如何强化美术基础教学中的创作意识
  
  1.认识技能、技巧的相对性,淡化程式化标准
  艺术是情感概念的表现形式,人们为了交流、表达情感、呈现精神状态而创作艺术品。情感具有变动不居的丰富内容,这种特性要求艺术表现形式、手段、手法多样化,破除各种程式的规定。艺术的交流与表达有外界交流和内心交流之分:外在交流的确需要很多约定俗成的手段,美术基础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掌握各种交流的手段。但是,技能、技法的成熟只是相对而言,有多个高峰,却没有唯一的顶峰,更没有程式化的绝对标准。伦勃朗的油画技巧令后人叹为观止,而直到晚年伦勃朗也未曾对自己的技能满意。今天的艺术家根本无法企及伦勃朗的境界,然而这种技术上的遗憾不应该成为我们艺术创造的障碍。高格调的作品需要作者内心的自我交流,通过捕捉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对客观事物渗入诚挚的、本真的感情,艺术作品的精神才充盈,从而提供给社会新颖的审美对象。
  2.明确基础训练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创作意识
  高校美术基础训练主要解决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问题,培养学生基本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既然创造是艺术的根本,那么美术基础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对象、表现对象的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已有的表现语言和手法,但更应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明白某种表现方法的由来、成因,它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它之所以可行的依据。学生面对丰富的客观对象,调动艺术激情,突破长期习得的大量“预成图式”,寻找恰当的艺术语言,表达出真实的艺术感受,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这才是我们美术基础训练所需要的结果。
  当然,美术基础训练过程也是让学生观察对象、描绘对象的基本过程,可以采用再现性、表现性、实验性等描绘方式。再现性训练综合描绘形体、结构、色彩、空间等要素,缺乏主动的创造就容易走向平庸,所以常常在情理平衡中显现功夫;表现性训练主要在意象化的形、物之中寻求现实与心灵的对接,难度在于用非通俗性语言表达个人感受。实验性训练是在非具象化的、抽象的造型语言中找到描绘物象的通道,需要高度的艺术敏感和自信。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再现性是基础,表现性、实验性是创造,其实每种表现方式都存在着形体、结构、空间和色彩等问题,都需要创造意识的介入。
  总的说来,中国美术教育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引进西方现代美术教学体系并结合国情将它本土化,走的是一条特殊发展的道路。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我们无法像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完全抛弃传统的基础教学,让学生听任思想的驰骋进行自由创作。同时,也不能陷入单一技能至上的泥沼。我们现在应该做的事情是既重视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又让学生的创作意识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一旦基础训练和创作接轨,创作获得坚实的技术基础、艺术基础双重保障,教学目标就落在实处了。
  (作者简介:常晓,1973年10月生,云南曲靖师范学院美术系讲师,主要从事美术学研究及美术教学工作。)
其他文献
2010年05月11日,技嘉科技在北京的798举办了“技嘉AMD 8系列主板发布暨媒体及用户品鉴会”,技嘉科技主板事业群创新暨价值中心韧体处协理曾伟文先生,技嘉科技主板中国事业群市场总监尹雪美女士、AMD渠道市场项目经理樊晶女士出席了此次发布会,来到发布会现场的还有超频达人王海磊先生、中国主流IT媒体的专业人士、技嘉主板会员俱乐部的成员、技嘉TOP联盟学生,以及慕名而来的网友。  发布会内容异彩纷
传统的英语教学侧重于语言知识,这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但无法达到对语言的深层理解。语篇教学从所学的语言文字材料及相关的信息入手,使学生从以单词与语法为中心的语言学
随着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体制的转型,高等学校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为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加强学生管理,创建"教书育人"的良好环境,政府和高校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复发面瘫多为首次发病较重、未能及时治愈所致。笔者根据复发面瘫的病情发展用针灸分期治疗获较好效果,体会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