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少年合唱的训练,要根据青少年心理生理的特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还要扬长避短,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法进行科学、规范地指导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一种更完美、更和谐的合唱氛围,只有这样,我们的青少年合唱教学才能起到启迪青少年的智慧,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把合唱作品传递给听众的那种成功和喜悦,最终让他们在歌唱中茁壮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合唱;教学;兴趣
合唱教学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以及鉴赏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因此各学校都把加强本学校的合唱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一、呼吸训练
在对青少年歌唱呼吸的教学中,由于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没有必要对他们讲“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而是应该用生动自然的形象比喻来使学生理解领悟。比如:体会平躺时的呼吸,跑上楼梯时很累的喘气。
1、正确的呼吸要求。
根据本人的实习教学实践,采用了“脚踏地,收小腹,嘴出气”这九字口诀。即吸气时,要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两脚站稳,胸部挺起而不僵。小腹收拢,双肩自然下垂,打开口腔,提起软腭与眉毛,两肋与腹部扩张,空气从口鼻自然呼入,不能过满。呼气时,努力将气息控制在腰部周围,慢慢地、均匀地、有控制地呼出,感觉是在吹蜡烛一样,不能让火苗左右晃动,并且保持吸气时的感觉。本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给学生上声乐课时,起初只教给学生呼吸要领,让他们不断练习,可是效果不佳,多数学生不能领会,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运用了生活中许多生动自然的形象。比喻、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如闻花时的呼吸,在搬重物之前的吸气,与歌唱时的吸气方法是一样的,并让学生通过搬动钢琴来体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气息支持在腰围”的感觉。这样以来,学生很快理解了要领,并且能够做得很好。
2、常用的合唱呼吸种类。
2.1、慢吸慢呼。
这种呼吸方法是指用口、鼻同时将气息缓缓吸入,同时两肋向外扩张,横膈膜下降,小腹微收,呼气时保持吸气状态,体会横膈膜向下坠压产生的阻力与向上呼吸的动力所形成的对抗感,将气息均匀、持续、平稳地输出。
2.2、快吸慢呼。
快吸慢呼是歌唱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呼吸方法。吸气急促而深入,迅速吸气后将气息保持住,然后缓缓地将气息均匀、持续、平稳的呼出。急促之感如突见久别重逢的好友,惊喜地倒抽一口气,几乎要喊出来的感觉。
2.3、循环呼吸。
循环呼吸是合唱中常用的呼吸方法,即合唱队员轮流换气,使合唱音响不间断,没有句逗间隙,刻画一种连绵高远无垠的意境。例如:《飞来的花瓣》就采用循环呼吸的技巧,合唱队员可以在任何瞬间退出演唱,又可以不动声色地悄悄介入,使句子之间的进行动态天衣无缝。
二、合唱队的音准训练
合唱是音准,节奏,声音均要协调统一声乐艺术,而学生在合唱过程中会出现声部之间互相干扰,跑调,声音偏高或偏低,节奏不准等不协调现象,那么我在训练过程中是如何调整的呢?在练声过程我就加强学生的音准训练,经常用音程,音阶,琶音,和弦等练声曲,有时候还会采用四部和声来增强学生的听觉能力和演唱能力。在训练中,我还经常自编一些比较简单的两声部练习曲,以此来帮助学生揭开合唱的神秘面纱。要求学生演唱时的声音训练,同时做到能监听另一声部的音高及和声效果,通过训练使学生的音准能力得到提高。另外,在学唱歌曲时还要注意加强节奏感的培养。只有这样,在音准和节奏上,才能做到高低两声部的和谐统一。
三、和声思维的训练
所谓和声思维方式,在这里是指学生对和声音乐的认识和感受以及主动反映表现的思想方法。和声思维的训练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训练时应从最基础的和声音程开始,如果开始就要求学生两个声部都能和谐优美的演唱,对于没有经过训练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通过先听辨和模唱练习介绍音程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旋律音程和和声音程,“利用学生一组唱根音另一组唱冠音的方法,各个声部先后进入,在过渡到和声训练及二声部、三声部的合唱练习曲”。同时要求学生能做到兼听另一个声部的音高与和声效果。教师还可以与不同声部进行合作的辅助训练,即教师奏或唱第一声部,与担任第二声部的学生合作,接着让第一声部的学生先轻声歌唱,在逐渐放开声音地跟自己唱,当教师感觉到第一声部的学生较有把握后,自己的奏唱再由大声转为小声,由完整的唱变为只在需要的地方甚至有些音上搀扶他们一下,当一点问题都没有后教师可以反过来再辅助第二声部,使之能顺利的与第一声部合作。
更重要一点,兴趣是开启学生进人合唱音乐殿堂的钥匙。学生初接触合唱时都普遍感到合唱是一门较复杂的艺术,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所以除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本合唱训练外,还要让学生聆听和欣赏一些同学们熟悉的合唱及一些高水平合唱团的演唱录音,使他们体会和感受合唱声音的美妙、和声效果的神奇,加强咬字和吐字训练,增强合唱效果,诱发他们参与的欲望。
参考文献
[1] 朱梅梅.浅析中小学童声合唱训练[N].甘肃教育, 2006-7(2).
[2] 付雪平.关于童声合唱的声音训练[J].科技信息, 2009, 3(17-19).
[3] 孔欣平.童声合唱训练之我见[J].中国音乐教育, 2010, 7(31-33).
[4] 吴引芬.童声合唱训练点滴[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11, 6(32-35).
关键词:青少年;合唱;教学;兴趣
合唱教学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以及鉴赏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因此各学校都把加强本学校的合唱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一、呼吸训练
在对青少年歌唱呼吸的教学中,由于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没有必要对他们讲“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而是应该用生动自然的形象比喻来使学生理解领悟。比如:体会平躺时的呼吸,跑上楼梯时很累的喘气。
1、正确的呼吸要求。
根据本人的实习教学实践,采用了“脚踏地,收小腹,嘴出气”这九字口诀。即吸气时,要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两脚站稳,胸部挺起而不僵。小腹收拢,双肩自然下垂,打开口腔,提起软腭与眉毛,两肋与腹部扩张,空气从口鼻自然呼入,不能过满。呼气时,努力将气息控制在腰部周围,慢慢地、均匀地、有控制地呼出,感觉是在吹蜡烛一样,不能让火苗左右晃动,并且保持吸气时的感觉。本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给学生上声乐课时,起初只教给学生呼吸要领,让他们不断练习,可是效果不佳,多数学生不能领会,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运用了生活中许多生动自然的形象。比喻、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如闻花时的呼吸,在搬重物之前的吸气,与歌唱时的吸气方法是一样的,并让学生通过搬动钢琴来体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气息支持在腰围”的感觉。这样以来,学生很快理解了要领,并且能够做得很好。
2、常用的合唱呼吸种类。
2.1、慢吸慢呼。
这种呼吸方法是指用口、鼻同时将气息缓缓吸入,同时两肋向外扩张,横膈膜下降,小腹微收,呼气时保持吸气状态,体会横膈膜向下坠压产生的阻力与向上呼吸的动力所形成的对抗感,将气息均匀、持续、平稳地输出。
2.2、快吸慢呼。
快吸慢呼是歌唱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呼吸方法。吸气急促而深入,迅速吸气后将气息保持住,然后缓缓地将气息均匀、持续、平稳的呼出。急促之感如突见久别重逢的好友,惊喜地倒抽一口气,几乎要喊出来的感觉。
2.3、循环呼吸。
循环呼吸是合唱中常用的呼吸方法,即合唱队员轮流换气,使合唱音响不间断,没有句逗间隙,刻画一种连绵高远无垠的意境。例如:《飞来的花瓣》就采用循环呼吸的技巧,合唱队员可以在任何瞬间退出演唱,又可以不动声色地悄悄介入,使句子之间的进行动态天衣无缝。
二、合唱队的音准训练
合唱是音准,节奏,声音均要协调统一声乐艺术,而学生在合唱过程中会出现声部之间互相干扰,跑调,声音偏高或偏低,节奏不准等不协调现象,那么我在训练过程中是如何调整的呢?在练声过程我就加强学生的音准训练,经常用音程,音阶,琶音,和弦等练声曲,有时候还会采用四部和声来增强学生的听觉能力和演唱能力。在训练中,我还经常自编一些比较简单的两声部练习曲,以此来帮助学生揭开合唱的神秘面纱。要求学生演唱时的声音训练,同时做到能监听另一声部的音高及和声效果,通过训练使学生的音准能力得到提高。另外,在学唱歌曲时还要注意加强节奏感的培养。只有这样,在音准和节奏上,才能做到高低两声部的和谐统一。
三、和声思维的训练
所谓和声思维方式,在这里是指学生对和声音乐的认识和感受以及主动反映表现的思想方法。和声思维的训练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训练时应从最基础的和声音程开始,如果开始就要求学生两个声部都能和谐优美的演唱,对于没有经过训练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通过先听辨和模唱练习介绍音程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旋律音程和和声音程,“利用学生一组唱根音另一组唱冠音的方法,各个声部先后进入,在过渡到和声训练及二声部、三声部的合唱练习曲”。同时要求学生能做到兼听另一个声部的音高与和声效果。教师还可以与不同声部进行合作的辅助训练,即教师奏或唱第一声部,与担任第二声部的学生合作,接着让第一声部的学生先轻声歌唱,在逐渐放开声音地跟自己唱,当教师感觉到第一声部的学生较有把握后,自己的奏唱再由大声转为小声,由完整的唱变为只在需要的地方甚至有些音上搀扶他们一下,当一点问题都没有后教师可以反过来再辅助第二声部,使之能顺利的与第一声部合作。
更重要一点,兴趣是开启学生进人合唱音乐殿堂的钥匙。学生初接触合唱时都普遍感到合唱是一门较复杂的艺术,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所以除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本合唱训练外,还要让学生聆听和欣赏一些同学们熟悉的合唱及一些高水平合唱团的演唱录音,使他们体会和感受合唱声音的美妙、和声效果的神奇,加强咬字和吐字训练,增强合唱效果,诱发他们参与的欲望。
参考文献
[1] 朱梅梅.浅析中小学童声合唱训练[N].甘肃教育, 2006-7(2).
[2] 付雪平.关于童声合唱的声音训练[J].科技信息, 2009, 3(17-19).
[3] 孔欣平.童声合唱训练之我见[J].中国音乐教育, 2010, 7(31-33).
[4] 吴引芬.童声合唱训练点滴[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11, 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