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子孙:节省一分一厘,半张纸传家风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ndf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花的钱,千千万万也要花;不该花的钱,一分一厘也要省。”陈君宝在中央电视台全球华人家庭文化传承节目《谢谢了,我的家》中,讲述了他的爷爷——陈嘉庚先生对家人常说的一句话。这位曾经称霸南洋的中国富商、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留给后代的家训是“节俭”。
  在福建集美区侨英街道乐安东里,绿树掩映间的小巷幽深处矗立一座古朴的宅院,它很不起眼,甚至连生活在这条小巷的人们,都很少注意到它的存在。宅院大厅里有一副楹联:“教子读书无致临时搁笔,治家勤俭勿使开口告人。”这就是陈嘉庚先生的故居。
  陈嘉庚幼年和少年时代,父亲在新加坡经商,生意并不顺利。出身大家庭的母亲,承袭了娘家“教子读书”和“治家勤俭”的传统,并没有因为生活拮据而放弃教他识字读书。陈嘉庚9岁入私塾,学习之余,他随母亲下田下海劳作,贴补家用,从亲身体验中懂得“勤俭节约”品质的可贵。这段经历也激发了他出外赚钱、回乡办学的愿望。
  1890年,16岁的陈嘉庚跟随父亲到南洋经商,经过多年打拼,还清债务,成了百万富翁。1913年,他在集美办起了第一所小学。此后又办了幼儿园、男子小学、女子小学、中学、师范学校、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1921年,创办了厦门大学。昔日贫穷落后的渔村,成了我国东南沿海的文化圣地。
  清贫的童年、少年和坎坷、拼搏的青年经历,更让陈嘉庚懂得,即便有钱也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他勤俭克己:不穿戴名牌,衣服破了补一补;两只破旧的小皮箱,提手断了结上麻绳继续用……在他看来:“个人少费一文,即为吾家多储一文,亦即为吾国多储一文,积少成多,以之兴学。”也因此,陈嘉庚要求子女“不该花的钱,一分一厘也要省”。
  至今,陈家后辈仍把此奉为重要家训,恪守之、践行之。陈君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虽然爷爷没给我们留下一分钱,但是,我们从他的‘父之爱子,实出天性,人谁不爱其子,唯别有道德之爱,非多遗金钱方谓之爱。且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实乃害之,非爱之也’中感受到了大爱。”
  陈君宝介绍,在爷爷看来,办学是最有意义的公益事业,属于“该花的钱”。有人统计过,如果按照金价换算,他在办学上的投入,相当于现在的一亿美元。与这个庞大的数字相比,家人在物质上的需求可谓九牛一毛,却屡屡遭到拒绝。“家里的沙发用了几十年,破旧不堪,奶奶想换个新的,爷爷觉得没必要,认为是‘不该花的钱’。”陈君宝说。
  1930年世界经济危机,陈嘉庚的企业受到冲击。其长子陈厥福曾劝父亲削减汇给厦大的经费,他却说:“我吃稀粥,佐以花生仁,就能过日子,何必为此担心。”为了维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正常运转,他卖掉自己的3个别墅并举债支持。
  身教胜于言传。陈嘉庚的子女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都承袭了节俭之风。陈厥福家庭富裕,但生活简朴。其长子陈立人回忆起童年生活时表示,兄弟姐妹上学时,每学期结束,父亲都会把他们没有用完的作业本裁开,收集没用过的纸,重新钉成本子让他们继续用。父亲还要求他们吃饭碗里不能剩一个米粒,并苦口婆心地说:“农户种田是非常辛苦的,一粒米凝结许多汗水,不能浪费。”
  再以用抽纸为例,陈嘉庚的子女们吃饭时使用餐巾纸,永远是习惯性地抽一张、撕一半放回去,下次再用,能用半张绝不用一张,“不浪费不应该浪费的一分一厘”。这一举动被称作“半张纸”,“勤俭克己”的家风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渗透到陈家人的血液中,影响了陈立人、陈君宝等孙辈及其后代们。
  1961年,陈嘉庚临终时将300多万遗产全部捐出。如今,陈氏家族400余位后人遍布世界各地,但勤俭克己、慷慨助学这一家训,陈家后代永远牢记,并以自己的方式延续这一家风精神。
  陈君宝的堂哥陈立人成立了以他父親陈厥福名字命名的基金支持公益,陈君宝也在新加坡的“陈嘉庚基金会”工作,继续支持教育。陈嘉庚的女婿李光前在其身边工作10年,富而不奢、醉心于投资办学,为赞助教育、文化、医药、社会福利以及学业优良的清贫学生,他创立“李氏基金”,将每年的巨额股资股息所得全部用作兴办教育等公益事业。
  陈君宝说:“爷爷的钱都用于造福社会,他希望我们自己去奋斗,这也是我们家很重要的传统。”他在给女儿的寄语中表示:“节俭是我们家人学习的第一个道理,这让我们能够更深刻理解‘财富’这两个字。人要努力地为社会创造财富,也要懂得让更多人享用这些财富。当你将财富回归到社会,你的人生会变得更有意义。”
  (综合《好的家风教育,一如南洋富商陈氏家族“节俭且慷慨”之风》《陈嘉庚之孙:今日中国需要陈嘉庚精神》 及电视家庭文化传承节目《谢谢了,我的家》等整理)(责编 芳庭)
其他文献
我区实施新课程已有三年,在实施的初期,全体执教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态,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我体会最深的是:让学生们都动起来才是新课程的主旋律。  政治新课程强调道德的发展有赖于个体的道德自主性,是个体内部状态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重视教学
习作教学走向儿童,不仅体现着语文课程观念的转变,而且突出了儿童在习作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已逐渐成为大多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综观当下的习作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在滚滚的“儿童化”的洪流中,习作教学出现了“唯儿童”是瞻而放弃自身坚守倾向:强调儿童的自然天性,丢弃习作教学的传统经验;强化儿童的写作兴趣,弱化习作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注重儿童的生活体验,淡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冷落语文课程中固有的习作教材,热衷
一线教师常说,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太忙,没时间搞研究,将教育研究看作“软任务”。教师之所以会有这种看法,一是由于教师对从事教育研究的不当认识所引起的,正是这种不当认识导致了教师对研究产生了种种误解;二是基于传统认识所造成的,仅仅把教师局限在狭隘的“教书”角色上,使广大教师望“研究”却步,同时也使许多教师有了推卸“研究”责任的借口。  确实,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繁重、课务安排紧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在不增加教
在关怀和拷问人性、呼唤人性复归的诸多影片中,以残疾人为主角的残障电影是不容忽视的。正因为其核心人物所具备的特殊性,此类电影也大都有着别具一格的感人力量。据统计,国内外电影中,以残疾人为主角的达到了上百部。我们从中选择了三部电影,对之进行细致的解读与分析。它们分别为:《雨人》《我是山姆》和《第八日》。    一、《雨人》:寻回失落的亲情    1988年上映的《雨人》曾一举拿下了数项大奖,在电影史上
一、何谓教育叙事研究    《韦伯第三国际辞典》把“叙事”解释为“讲故事,或类似讲故事之类的事件或行为,用来描述前后连续发生的系列性事件。”《现代汉语词典》把“叙事”解释为“叙述故事(指书面的)”。有学者认为,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动的序列。由此可见,叙事的要义就是讲故事,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研究。  而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育生活
纵观个人主义思想史,杜威的新个人主义思想无疑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转折点。横贯杜威个人的思想图谱,其新个人主义思想可谓是一个核心内容。那么,杜威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自己的新个人主义思想的?他的新个人主义思想又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今天的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思想呢?本文将基于对杜威著作的文本分析,尝试解答以上问题。    一、思想背景    对于美国来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一个变革和动荡的年代。科学技术的
阅读2002年《人民教育》第9~12期连载的“教案是否要来一次革命”的多家争鸣,和2005年《小语论坛》第2期刊出的《我不写教案》等个性十足的“奇文”之后,感悟颇多。    一、无奈写“应付型”教案    “应付型”的虚假教案是指草率抄袭、对教学无实用价值、用来敷衍上级的虚假教案。李启咏在2002年《人民教育》第9期《我们迫切需要教案改革》一文中说:“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教案十有八九是假的,假教案是不
在“十一”假期之前,我借着闺女学校临时放假3天,以闪电战的速度带大女儿去河北走长城和露营,一些朋友说我偏心,使二女儿失去了难得的去大自然和人文古迹中接受熏陶的机会。  不过我跟二女儿说起出去走山爬城的事情,她是有点抵触的,认为既“累”,又很“遭罪”,根本不想去。这倒引起了我的思索和担忧:如果这样下去,二女儿会向懒于运动和娇气的方向发展,这对她可不是什么好事;大女儿因为跟我接触了更多的山川和古迹,锻
长期从事课程研究和教师研究的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教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证研究之后,在《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一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他对教育教学、师生关系、课程设置等的理解,创造了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创造以相互倾听为基础的教室里的交流;是那些力图实现创造性的、合作性学习的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也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体化的联系载体。
常听大家议论这样一种困惑: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的,爱说爱笑,爱玩爱闹,见的世面也不少,可是写起作文来就感到困难,那些聪明好像都用不上了。为什么思维如此活跃的当代儿童,在写作时会如同“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呢?其实,由思维到写作不是直接过渡的,而是需要“转换”得以实现。教师的“教”应该着力于在思维和写作之间铺路搭桥,帮助其实现顺利转换。  写作心理转换理论认为,写作就是将思维转换为语言表达的过程。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