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人们喜欢用“自由表达”来表达作文教学新理念,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学生的作文能力并没有多大提高。因此,我们应重新审视“自由表达”,“把脉”问题的关键,探寻“自由表达”的新出路。
一、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界定
“自由表达”并没有出现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和课程目标部分,而只是出现在教学建议部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自由表达”就是学生能够在较少束缚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表达。鼓励自由表达,培养良好的写作心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有兴趣表达甚至能乐于表达,同时,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但是,小学生习作的“自由表达”,并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表达,不可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生活经验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的“自由表达”有很大的受限性。
小学生的“自由表达”,首先,受心理发展特点的限制。小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人与社会的观察,角度比较单一,也是肤浅的。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做到想表达什么事物就能表达什么事物。其次,是受个体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生活感性认识的积累也还是比较单一的,对生活的表达也不够全面。其三,是受个体写作经验的限制。第一学段,小学阶段的写作是从遣词造句到“学习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由表达”都受到写作经验的限制。
二、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策略引领
对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其受限性,要遵循课程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从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出发,鼓励学生大胆“自由表达”。教学中我主要着手于以下三方面:
1. 捕捉生活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作家是如此,对刚学习写作的小学生更是如此。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承受生活,认识生活,作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从生活中观察、学习和体会,丰富情感。相对于中学生,小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单调的,主要还是局限于家庭、学校和有限的社区活动,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要引导学生享受生活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勇于面对困难,面对挫折;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人与事,学会与不同性格人相处,学会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办法;要引导学生用心体验生活,体验幸福感、成功感、挫折感、羞耻感和感恩,丰富自己的情感。
2. 拓宽阅读渠道
读书,也是拓宽学生视野的主要渠道之一。但不能急功近利,只读作文选之类的书,还要引导学生多读文学性和科普性的书刊报。要引导学生从书中间接认识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和积累语言。
3. 促进心理发展
(1)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思维的具体化,在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与思想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又如,在习作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在取材训练中培养辐射思维与聚合思维能力;在构思指导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修改习作的指导中,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2)促进个性和社会性和谐发展。语文学科对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可以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在平等中互动,给学生社会态度与社会情感的发展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在诸如反映同伴的和睦相处,社会群体的互相帮助的课文教学中进行渗透教育,塑造学生的社会行为;可以在抒发对亲人、同伴的爱,对大自然对社会的热爱中促进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发展;可以教师的健康人格和亲社会行为给学生以积极影响。
学生随着智力的发展、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会提高对自然对社会对自己的认识,也促进了主动能动性的发展,就有可能在比较高的程度上做到习作“自由表达”,诸如自由立意、自由选材、自由选择运用表达方式等。
(通州市英雄小学)
一、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界定
“自由表达”并没有出现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和课程目标部分,而只是出现在教学建议部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自由表达”就是学生能够在较少束缚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表达。鼓励自由表达,培养良好的写作心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有兴趣表达甚至能乐于表达,同时,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但是,小学生习作的“自由表达”,并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表达,不可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生活经验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的“自由表达”有很大的受限性。
小学生的“自由表达”,首先,受心理发展特点的限制。小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人与社会的观察,角度比较单一,也是肤浅的。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做到想表达什么事物就能表达什么事物。其次,是受个体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生活感性认识的积累也还是比较单一的,对生活的表达也不够全面。其三,是受个体写作经验的限制。第一学段,小学阶段的写作是从遣词造句到“学习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由表达”都受到写作经验的限制。
二、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策略引领
对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其受限性,要遵循课程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从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出发,鼓励学生大胆“自由表达”。教学中我主要着手于以下三方面:
1. 捕捉生活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作家是如此,对刚学习写作的小学生更是如此。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承受生活,认识生活,作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从生活中观察、学习和体会,丰富情感。相对于中学生,小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单调的,主要还是局限于家庭、学校和有限的社区活动,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要引导学生享受生活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勇于面对困难,面对挫折;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人与事,学会与不同性格人相处,学会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办法;要引导学生用心体验生活,体验幸福感、成功感、挫折感、羞耻感和感恩,丰富自己的情感。
2. 拓宽阅读渠道
读书,也是拓宽学生视野的主要渠道之一。但不能急功近利,只读作文选之类的书,还要引导学生多读文学性和科普性的书刊报。要引导学生从书中间接认识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和积累语言。
3. 促进心理发展
(1)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思维的具体化,在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与思想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又如,在习作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在取材训练中培养辐射思维与聚合思维能力;在构思指导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修改习作的指导中,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2)促进个性和社会性和谐发展。语文学科对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可以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在平等中互动,给学生社会态度与社会情感的发展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在诸如反映同伴的和睦相处,社会群体的互相帮助的课文教学中进行渗透教育,塑造学生的社会行为;可以在抒发对亲人、同伴的爱,对大自然对社会的热爱中促进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发展;可以教师的健康人格和亲社会行为给学生以积极影响。
学生随着智力的发展、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会提高对自然对社会对自己的认识,也促进了主动能动性的发展,就有可能在比较高的程度上做到习作“自由表达”,诸如自由立意、自由选材、自由选择运用表达方式等。
(通州市英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