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弥漫性轴索损伤评估中的价值

来源 :中国医师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xunju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DAI患者(DAI组)及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DTI影像资料,测量胼胝体等六个脑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并检测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AI组患者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内囊前肢、内囊后肢及丘脑FA值均减低(P<0.01,P<0.05)。各组FA值与血清MBP水平呈负相关(r=-0.755,P=0.001)。

结论

DTI能够无创、客观反映DAI患者的脑白质纤维束损伤情况,对于预后及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不同浓度臭氧化盐水对大鼠切口痛模型行为学及血浆TNF-α、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54只,选取24只用于疼痛行为学测试,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于造模前10 min经尾静脉给药5 ml/kg,A1组给氧气化盐水,B1、C1、D1组分别给20 μg/ml、30 μg/ml、40 μg/ml的臭氧化盐水,七氟烷麻醉后制作切口痛模型,分别在术前24 h、术后2、6、2
目的探讨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诊疗分析。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初诊为APL的5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MICM)分型、治疗及随访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7例患者中,首发症状以出血为主占73.7%,以发热为主占26.3%,以器官浸润为主占29.8%;57例患者中流式分析结果为CD13+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