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高等院校线性代数公共基础课为例,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和教学环境四个方面分析,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线性代数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083-02
线性代数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高等院校理工类、经管类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和教学环境四个方面分析,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教学内容的有效设计
线性代数作为线性关系的经典代表之一,其教学内容是非常固定的,主要包括:矩阵、行列式、线性方程组、向量的线性相关性和向量空间、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和相似矩阵与二次型,具有基本概念多、计算量大、知识点关联性强且比较抽象等特点,学生对此颇感枯燥乏味,进而影响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因此一直是高校基础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在此种背景下,要在课时不多的情况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必须把学生的基本情况融入教师的备课当中,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教材知识体系的关系。在进行课堂授课时,将教学内容转换为可操作的、易于讲授和理解的顺序结构,并且适应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
在所有教学内容中,已有很多教材是从行列式或矩阵开始编写,学生对这些内容非常陌生,而方程组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因此选择以方程组作为主线展开教学。
1.方程组与行列式及矩阵。从方程组的特殊情况入手,当方程个数与未知量个数相等时,对方程组进行求解,转换为行列式的形式进行研究。而把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对方程组进行求解,然后转换为矩阵的形式进行研究。这就是行列式及矩阵和方程组之间的联系,有效避免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脱节,有助于学生理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
2.方程组与初等变换。利用消元法对方程组求解时,经常用到三种变换形式,将他们对应到矩阵中引出初等变换。初等变换是线性代数中的重要计算手段,通过方程组讲授,使学生更深层理解矩阵的初等变换,也为后面解决线性代数中的各种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大量减少讲授时间。
3.方程组与矩阵的秩及逆。将矩阵的逆和秩安排在初等变换之后,有效地减少学生计算负担,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之后,进入方程组有解情况的判定,进而对增广矩阵施行初等变换得到方程组的通解。
4.方程组与向量组的相关性。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就是方程组通解之间的关系,这部分的重点内容有:线性相关、向量组的秩以及极大无关组。例如:向量组的线性相关等价于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用最大无关组表示其余向量本质上就是同时解若干个非齐次方程组。进而引入向量空间的知识,弄清方程组解的结构,从而彻底解决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问题。
5.方程组与相似矩阵及二次型。计算相似矩阵或化二次型为标准形,关键是求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依然利用到方程组求解,求特征值就是计算行列式,求特征向量的实质是解一些齐次线性方程组。
以上,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线性方程组为主线展开教学内容的整合(如图1),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这种安排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使学生对线性代数有了充分的了解,易于掌握课程的整体脉络,进而把握线性代数的思想和方法。总之,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适应了教学的整体需求,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有效使用
教学方法作为完成教学内容的媒介,在课堂内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纵观线性代数的教学内容,集中了大量的定义、命题、定理及复杂的理论推导,对学生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如果教师充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有力的保障。
1.实例的使用。线性代数是一门应用性很广的数学学科。结合课程特点将实例注入教学中,使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联系起来,进而丰富学生的视野。
2.“口诀”的使用。“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教师一句精辟深刻的话常使学生“三日绕梁”、揣摩不已。幽默风趣简洁明白的“口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巩固。
3.数与形结合使用。数形结合,符合人们学习和认识事物的习惯与规律。将一些简单的几何思想融入线性代数教学中,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这种方法对教师要求较高。但是对学生却很好,可以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
4.反例的使用。在数学学习中,真命题需要严密的逻辑证明,而假命题通过反例就能判断。教师在课堂中运用一些反例,在纠正学生错误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也会对他们的学习起到引玉之砖的作用。
根据线性代数课程的特点,教师结合自身的风格与特长,灵活多样地使用一些教学方法,对保证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百利而无一害。
三、教学管理的有效安排
线性代数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目前采用大班集体授课这种教案式的规范化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尽管班级规模到底多大比较适合课堂教学还没有公认的标准,但班级人数超过100人的话毫无疑问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班级规模越大,影响就越明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迟到、早退现象普遍存在;聊天说话的学生委实不少;电子产品的普及带来的负面效应等对课堂教学效果影响显著。面对大班授课的众多不利因素,教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势在必行。
首先教师在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协商适当的课堂规则,用此规则约束课堂秩序,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其次教师要走入学生当中,及时、广泛地与学生交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学习优化课堂师生沟通的方式,将教学的触角延伸至学生的心理空间,渗透到学生的情感领域,使学生对教师、教学都有良好的情绪状态,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最后在教学中增加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教学双方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意识,教师对课堂进行管理,要树立以学生发展和进步为本的管理观念,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那么高效的课堂教学也就水到渠成。
四、教学环境的有效利用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学环境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一些适应信息时代学习特征的教学方式正在蓬勃发展,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理论课教学进行有益的补充,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线性代数课程除了抽象之外还有庞大的计算量,教师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解计算方法与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结果费力不讨好。另一方面,线性问题以及处理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实践和科学研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如果能有效平衡教学中实践与理论两者之间的关系,那么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借助现代化的教学环境,结合课程安排的实际情况,增加数学实验课程,介绍线性代数方面最适宜的软件MATLAB,使学生从繁杂的矩阵运算中解脱出来,进行有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也摆脱了枯燥乏味的讲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程敬宝,韩冰清.教育学教程[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8).
[2] 苏玉华.新升本院校线性代数教学融入现代计算技术的探讨[J].大学教育,2012,(11).
[3] 敖长林,宋仁学.线性代数[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4] 袁志刚.课堂教学有效性应抓好的三个环节[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5] 韩冰清.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大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5).
[6] 任永泰.创新教育理念下高等农业院校公共数学实验课开课体系与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8,(5).
[7] 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线性代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 秦喜文,董小刚,李慧玲.线性代数与实验教学整合研究[J].大学教育,2012,(5).
[责任编辑:左 芸]
[关键词]线性代数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083-02
线性代数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高等院校理工类、经管类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和教学环境四个方面分析,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教学内容的有效设计
线性代数作为线性关系的经典代表之一,其教学内容是非常固定的,主要包括:矩阵、行列式、线性方程组、向量的线性相关性和向量空间、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和相似矩阵与二次型,具有基本概念多、计算量大、知识点关联性强且比较抽象等特点,学生对此颇感枯燥乏味,进而影响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因此一直是高校基础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在此种背景下,要在课时不多的情况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必须把学生的基本情况融入教师的备课当中,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教材知识体系的关系。在进行课堂授课时,将教学内容转换为可操作的、易于讲授和理解的顺序结构,并且适应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
在所有教学内容中,已有很多教材是从行列式或矩阵开始编写,学生对这些内容非常陌生,而方程组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因此选择以方程组作为主线展开教学。
1.方程组与行列式及矩阵。从方程组的特殊情况入手,当方程个数与未知量个数相等时,对方程组进行求解,转换为行列式的形式进行研究。而把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对方程组进行求解,然后转换为矩阵的形式进行研究。这就是行列式及矩阵和方程组之间的联系,有效避免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脱节,有助于学生理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
2.方程组与初等变换。利用消元法对方程组求解时,经常用到三种变换形式,将他们对应到矩阵中引出初等变换。初等变换是线性代数中的重要计算手段,通过方程组讲授,使学生更深层理解矩阵的初等变换,也为后面解决线性代数中的各种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大量减少讲授时间。
3.方程组与矩阵的秩及逆。将矩阵的逆和秩安排在初等变换之后,有效地减少学生计算负担,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之后,进入方程组有解情况的判定,进而对增广矩阵施行初等变换得到方程组的通解。
4.方程组与向量组的相关性。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就是方程组通解之间的关系,这部分的重点内容有:线性相关、向量组的秩以及极大无关组。例如:向量组的线性相关等价于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用最大无关组表示其余向量本质上就是同时解若干个非齐次方程组。进而引入向量空间的知识,弄清方程组解的结构,从而彻底解决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问题。
5.方程组与相似矩阵及二次型。计算相似矩阵或化二次型为标准形,关键是求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依然利用到方程组求解,求特征值就是计算行列式,求特征向量的实质是解一些齐次线性方程组。
以上,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线性方程组为主线展开教学内容的整合(如图1),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这种安排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使学生对线性代数有了充分的了解,易于掌握课程的整体脉络,进而把握线性代数的思想和方法。总之,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适应了教学的整体需求,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有效使用
教学方法作为完成教学内容的媒介,在课堂内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纵观线性代数的教学内容,集中了大量的定义、命题、定理及复杂的理论推导,对学生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如果教师充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有力的保障。
1.实例的使用。线性代数是一门应用性很广的数学学科。结合课程特点将实例注入教学中,使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联系起来,进而丰富学生的视野。
2.“口诀”的使用。“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教师一句精辟深刻的话常使学生“三日绕梁”、揣摩不已。幽默风趣简洁明白的“口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巩固。
3.数与形结合使用。数形结合,符合人们学习和认识事物的习惯与规律。将一些简单的几何思想融入线性代数教学中,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这种方法对教师要求较高。但是对学生却很好,可以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
4.反例的使用。在数学学习中,真命题需要严密的逻辑证明,而假命题通过反例就能判断。教师在课堂中运用一些反例,在纠正学生错误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也会对他们的学习起到引玉之砖的作用。
根据线性代数课程的特点,教师结合自身的风格与特长,灵活多样地使用一些教学方法,对保证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百利而无一害。
三、教学管理的有效安排
线性代数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目前采用大班集体授课这种教案式的规范化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尽管班级规模到底多大比较适合课堂教学还没有公认的标准,但班级人数超过100人的话毫无疑问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班级规模越大,影响就越明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迟到、早退现象普遍存在;聊天说话的学生委实不少;电子产品的普及带来的负面效应等对课堂教学效果影响显著。面对大班授课的众多不利因素,教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势在必行。
首先教师在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协商适当的课堂规则,用此规则约束课堂秩序,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其次教师要走入学生当中,及时、广泛地与学生交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学习优化课堂师生沟通的方式,将教学的触角延伸至学生的心理空间,渗透到学生的情感领域,使学生对教师、教学都有良好的情绪状态,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最后在教学中增加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教学双方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意识,教师对课堂进行管理,要树立以学生发展和进步为本的管理观念,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那么高效的课堂教学也就水到渠成。
四、教学环境的有效利用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学环境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一些适应信息时代学习特征的教学方式正在蓬勃发展,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理论课教学进行有益的补充,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线性代数课程除了抽象之外还有庞大的计算量,教师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解计算方法与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结果费力不讨好。另一方面,线性问题以及处理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实践和科学研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如果能有效平衡教学中实践与理论两者之间的关系,那么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借助现代化的教学环境,结合课程安排的实际情况,增加数学实验课程,介绍线性代数方面最适宜的软件MATLAB,使学生从繁杂的矩阵运算中解脱出来,进行有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也摆脱了枯燥乏味的讲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程敬宝,韩冰清.教育学教程[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8).
[2] 苏玉华.新升本院校线性代数教学融入现代计算技术的探讨[J].大学教育,2012,(11).
[3] 敖长林,宋仁学.线性代数[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4] 袁志刚.课堂教学有效性应抓好的三个环节[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5] 韩冰清.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大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5).
[6] 任永泰.创新教育理念下高等农业院校公共数学实验课开课体系与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8,(5).
[7] 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线性代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 秦喜文,董小刚,李慧玲.线性代数与实验教学整合研究[J].大学教育,2012,(5).
[责任编辑:左 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