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除夕,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已成了中国人过年的新风俗。因为这场晚会凝聚着全国人民的期待和企盼,所以担任策划、组织和指挥这场晚会的总导演备受瞩目。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每年都对这一关键职劳进行公开竞标,经过多方考核、评议,确定人选并报广电部批准。有人曾夸张地说,竞争成功的总导演就像在千军万马中冲杀出来的将军。而央视台戏曲文艺部主任郎昆,竟连续两次竞标成功,蝉联了2005和2006年謇晚的总导演!“能力超群,魅力无敌”,人们这样钦佩地评价他,很多和他合作的演员都亲切地叫他“魅力导演”。
郎昆温文尔雅,一副绅士风度,他导起戏来有条不紊、举重若轻。在他的身上,有着一种别样的亲和力,被人称为“魅力导演”。
努力学习,广泛涉猎:能力是这样炼成的
郎昆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印染专家,母亲是一位医生。1978年7月,18岁的郎昆同时报考了北京医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不久,两所著名的高等学府都给他发来了录取通知书。父亲母亲希望他学医,但他却特别喜欢音乐,所以选择了中央音乐学院。
在中央音乐学院,郎昆学的是男高音美声唱法,专攻意大利歌剧。郎昆已练就——口纯熟英浯,为了更深地领悟意大利歌剧的深刻内涵,他又刻苦地向意大利语发起了猛攻。一段时间后,他就基本能看懂原文剧本了,因而就比一般的同学理解感悟得深,在演绎时当然也就比别的同学表现得准确深刻。老师称赞他是个努力学习,并且善于学习的聪明学生。他不仅在所学专业上狠下苦功,而目。还广泛涉猎,汲取营养。他特别理解“功夫在诗外”的古训,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哲学、社会学名著,丰富知识,提高素养。刚入学时,因是“文革”过后不久,书籍特别缺乏,特别是外国文学名著。郎昆就四处去借,一次他听说学院一位副院长手里有一本他想看已久的外国名著,就顾不得冒失,直接去借了。这位副院长看他这样爱学习,很高兴,便将自己家里所有的书都向他敞开,随便借阅。郎昆高兴坏了,就像阿里巴巴找到了藏宝的山洞。
在学校里,郎昆最喜欢的是练钢琴,一触摸到琴键,他的思绪就激荡飞扬,胸中充满浪漫情怀。郎昆说,琴声里有整个世界,现实的世界和幻想的世界——高山流水、天空飞鸟、夜色月华,所有的美都包含其中,弹琴是一种最好的享受。
“腹有诗书气自华”,五年的大学生活,将郎昆造就成了一个气质高雅的绅士。但他绝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书呆子,他善于和别人交流,特别有亲和力和组织能力。1983年7月一毕业,他就被中央电视台文艺部看中,进人央视台,成了当时台里最年轻的导1987年初,中央电视台与当时的联邦德国电视一台联合举办大型电视晚会《北京——波恩之夜》。这是中央电视台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外电视合作,双方都推出最有实力的导演、演员阵容。联邦德国方面选派了在国内享有盛誉的老导演普列特尔担任德方导演。中方则在数十名导演中遴选,最后,选定了年仅27岁的郎昆。 语言不通是双方合作的最大障碍,讲德文和中文都不能使对方准确地明白自己的意思,于是双方就商定用英语作为交流的语言。郎昆流利的英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既是导演,又是翻译。每天他一边与普列特尔研究拍摄方案,—边还要指导中国演员排练。经过磨合,他和普列特尔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1987年7月12日晚,《北京——被恩之夜》通过国际通信卫星在中德两国同时播出,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最有魅力的“中西合璧”精晶。当时正在中国访问的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转播,这位不苟言笑的德国政府首脑对中德艺术家的精湛表演极为赞赏,对晚会的总体构思更是连连称赞。普列特尔对年轻的中国搭档特别满意,认为这是“最愉快、最美好的一次合作”。这台晚会获得了欧广联大奖和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特等奖。
但郎昆并没有以此为满足,仍不停地学习。1987年9月,郎昆到联邦德国高级电视编导培训中心进修,近距离地学习欧洲电视娱乐节目策划制作流程。学习结束后,他获得了优秀学员毕业证书。2001年,他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他说:“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能力和素质,才能适应将来的挑战。”
温文尔雅,和睦处世赢得真挚的友情
郎昆总是一副温文尔雅的绅士举止,与人相处从没有居高临下之态,说话特别谦和,从不盛气凌人。凡是与他合作过的人都感到舒畅和愉快,使他赢得了很多朋友。
有中央电视台这块硬牌子,还有他所担任的职务,在许多演职人员的眼里,他可以说是“位高权重”。但他从不以职务压人,更没有疾言厉色地呵斥过人。在排练场上,无论发生什么意外的事,他从不惊慌,更不发火。人们钦佩地说他有“大将风度”。在导演节目时,他对认为不适当的地方,从不一口否定,而是温婉地说:“你看这样是不是更好一些?”而且他这样一指点,效果很好。1997年,在导演《海上生明月——国际频道中秋晚会》时,一组来自广西的对唱演员,因为初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特别紧张,排练时总是出错,现场指导很生气,就对他们发火。这使他们更紧张了,甚至都排练不下去了。这位现场指导就找总导演郎昆,说干脆取消这个节目算了。郎昆说不行,因为这个节目是一种原生态的民歌,很有特色,在整台晚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取消了节目对演员是个打击,对他们的自信心是个伤害。一定要指导他们排练好。郎昆亲自指导他们排练,他们出错也不责备他们,而是温和地笑着纠正。这样一来,他们不再紧张,完全放松了下来,节目获得了通过。正式演出那天,这个节目特别成功。晚会结束后,演员们流着泪来找郎昆,一再向他表示感谢。
郎昆是个特别随和的人,但绝不是无原则地随和。一次导演一场大型文艺晚会,在联系一个香港的大牌歌星时,这位歌星要求给她伴舞的要26个人,所穿的服装也要由她来定,郎昆当时就拒绝了。她来后演出时要穿一件特别怪异的服装上场,郎昆认为和整台晚会的风格不协调,没有同意。她说这样的服装能吸引观众的眼球,郎昆用玩笑的口吻对她说:“你这样火的明星,还非得靠服装来吸引观众啊?你本身的魅力就足够了。”他这一句话,说得这位明星特别开心,化解厂对立的情绪,不仅不再坚持非穿她自己选的服装,演出时还特别卖力,激起了观众一阵阵的掌声。
郎昆就是这样,在坚持原则时也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心,给人留面子,让人感到畅快。后来,这位歌星和他成了很好的朋友。对他说:“以后只要用得着我,你一个电话,我不会有一个‘不’字的。”
郎昆以他的人格和能力,赢得了人们的钦佩和尊敬,自然也 赢得了真挚的友情。他的朋友特别多,只要他办晚会或节日,所有的明星大腕儿,他一个电话过去,都答应得特别痛快。他的人气特别旺,朋友的相助使他的事业发展得特别顺利。
魅力无敌,赢得“中国第一名模”的爱
郎昆和名模马艳丽的爱情故事,是众口相传的佳话。
马艳丽被人称为“中国第一名模”,她原是河南省赛艇运动员,1994年进入模特界,1995年就在上海首届国际时装模特大赛上获得了冠军。1998和1999年连续两届获得“中国十大名模”第一名。
T型台给马艳丽带来了无数的辉煌,经常伴随她的是鲜花和掌声,人们称她是金字塔顶的一颗最璀璨的明珠。
能赢得这样一位女子爱情的男子,必须要有出色的能力和无敌的魅力。
而这一切,郎昆都具备了。所以,他与马艳丽牵手结为伴侣,成就了一段浪漫的爱情传奇。
郎昆和马艳丽的第一次见面,是在2000年的一场晚会上,郎昆是那场晚会的导演,马艳丽是被请来的嘉宾。一见面也就是一般的客套寒暄,但排练中的一件事让马艳丽对郎昆心生好感。晚会安排了一个30多名模特走台的节日,彩排开始本来很顺利,但就在说好走最后一次时,一名小演员在台中间突然摔倒,导致大家又得重新走台。换了别的导演会大发雷霆,而郎昆不但没有发火,还赶忙跑上台去,关切地问摔坏没有。这使马艳丽很感动。模特走完台,作为嘉宾的马艳丽登台了。她一上去,顿时让郎昆眼前一亮:艳丽、妖娆、美轮美奂。台上本来美女如云,但马艳丽往中间一站,就像夺去了她们身上所有的光彩。她焕发出的美将郎昆镇住了。以后他们相见的机会多了,也熟了,经常一起谈话。因为在一个圈子里,他们有很多共同的话题,谈得很投机。马艳丽忽然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觉得他是一个和自己特别亲近的人。有一次郎昆请她吃饭,马艳丽爽快地答应了。他们去了一家豪华的西餐厅,中途,当她去洗手间回来,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琴声,她循着琴声望过去,一个令她终生难忘的情景出现了:郎昆坐在钢琴前,正深情地演奏着,琴声包含着他的情意,每一个音符都那样动情。他们的视线相接,马艳丽感到自己一下子融化在了他那脉脉含情的眼神中,融化在了动听的琴声中……他们开始深深地相爱了。从那以后,他们经常在一起,在密切的接触中,马艳丽发现了郎昆更多的优点:善良、宽容、细心、非常绅士,对人很热心,没有一点倨傲之气。马艳丽还发现他很孝顺,不管工作如何忙,每周都要抽时间回去和父母吃顿饭,马艳丽也是一个很孝顺的人,自然欣赏郎昆这一点。马艳丽用三个“特别”来形容郎昆:特别细心、特别体贴;特别会生活。
2001年9月,他们登记结婚,成为一对让人羡慕的甜蜜伴侣。
求精求新:魅力导演为春晚增添魁力
春节晚会年年办,越办难度越大。因为这台晚会的“负荷”实在太多太重了。执导这台晚会的总导演,可能因晚会的成功而名声大噪,也有可能因晚会平庸乏味而备遭抨击。郎昆导演的2005年春节晚会,既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认可,也获得了亿万观众的广泛好评,是近几年来水平最高的一场晚会。因为他给晚会注入了难得的新鲜气息,推出了一些让人百看不厌的精品节目。
他之所以获得成功,除了他较高的艺术素养和指挥协调能力之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温文尔雅,对待剧组每个人都特别和气,从上到下都愿意配合他的工作,众人一心,热情高、干劲大,节目质量自然也就过硬。当初,郎昆为晚会定下了四字方针:求精求新。他顶着压力,大胆改革以往晚会的节目编排顺序,将语言类、歌唱类和舞蹈类节目有机组合,做到紧紧抓住观众,始终带着观众的情绪走。对每一个节目也是反复斟酌、修改,打造成经典。如《千手观音》、《功夫》、《笑谈人生》等节目,给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2005年9月1日,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总导演的竞标结果公布,郎昆再次竞标成功,蝉联春晚总导演!对这一结果,人们都特别满意,很多人拍手喝彩。因为人们相信,他这位“魅力导演”,一定能再一次给全国人民带来一台更加精彩的春节晚会。人们急切地期待着,与郎昆相约除夕,一起喜迎新年,一起祝福祖国。
编辑 刘炳龙
郎昆温文尔雅,一副绅士风度,他导起戏来有条不紊、举重若轻。在他的身上,有着一种别样的亲和力,被人称为“魅力导演”。
努力学习,广泛涉猎:能力是这样炼成的
郎昆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印染专家,母亲是一位医生。1978年7月,18岁的郎昆同时报考了北京医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不久,两所著名的高等学府都给他发来了录取通知书。父亲母亲希望他学医,但他却特别喜欢音乐,所以选择了中央音乐学院。
在中央音乐学院,郎昆学的是男高音美声唱法,专攻意大利歌剧。郎昆已练就——口纯熟英浯,为了更深地领悟意大利歌剧的深刻内涵,他又刻苦地向意大利语发起了猛攻。一段时间后,他就基本能看懂原文剧本了,因而就比一般的同学理解感悟得深,在演绎时当然也就比别的同学表现得准确深刻。老师称赞他是个努力学习,并且善于学习的聪明学生。他不仅在所学专业上狠下苦功,而目。还广泛涉猎,汲取营养。他特别理解“功夫在诗外”的古训,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哲学、社会学名著,丰富知识,提高素养。刚入学时,因是“文革”过后不久,书籍特别缺乏,特别是外国文学名著。郎昆就四处去借,一次他听说学院一位副院长手里有一本他想看已久的外国名著,就顾不得冒失,直接去借了。这位副院长看他这样爱学习,很高兴,便将自己家里所有的书都向他敞开,随便借阅。郎昆高兴坏了,就像阿里巴巴找到了藏宝的山洞。
在学校里,郎昆最喜欢的是练钢琴,一触摸到琴键,他的思绪就激荡飞扬,胸中充满浪漫情怀。郎昆说,琴声里有整个世界,现实的世界和幻想的世界——高山流水、天空飞鸟、夜色月华,所有的美都包含其中,弹琴是一种最好的享受。
“腹有诗书气自华”,五年的大学生活,将郎昆造就成了一个气质高雅的绅士。但他绝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书呆子,他善于和别人交流,特别有亲和力和组织能力。1983年7月一毕业,他就被中央电视台文艺部看中,进人央视台,成了当时台里最年轻的导1987年初,中央电视台与当时的联邦德国电视一台联合举办大型电视晚会《北京——波恩之夜》。这是中央电视台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外电视合作,双方都推出最有实力的导演、演员阵容。联邦德国方面选派了在国内享有盛誉的老导演普列特尔担任德方导演。中方则在数十名导演中遴选,最后,选定了年仅27岁的郎昆。 语言不通是双方合作的最大障碍,讲德文和中文都不能使对方准确地明白自己的意思,于是双方就商定用英语作为交流的语言。郎昆流利的英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既是导演,又是翻译。每天他一边与普列特尔研究拍摄方案,—边还要指导中国演员排练。经过磨合,他和普列特尔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1987年7月12日晚,《北京——被恩之夜》通过国际通信卫星在中德两国同时播出,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最有魅力的“中西合璧”精晶。当时正在中国访问的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转播,这位不苟言笑的德国政府首脑对中德艺术家的精湛表演极为赞赏,对晚会的总体构思更是连连称赞。普列特尔对年轻的中国搭档特别满意,认为这是“最愉快、最美好的一次合作”。这台晚会获得了欧广联大奖和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特等奖。
但郎昆并没有以此为满足,仍不停地学习。1987年9月,郎昆到联邦德国高级电视编导培训中心进修,近距离地学习欧洲电视娱乐节目策划制作流程。学习结束后,他获得了优秀学员毕业证书。2001年,他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他说:“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能力和素质,才能适应将来的挑战。”
温文尔雅,和睦处世赢得真挚的友情
郎昆总是一副温文尔雅的绅士举止,与人相处从没有居高临下之态,说话特别谦和,从不盛气凌人。凡是与他合作过的人都感到舒畅和愉快,使他赢得了很多朋友。
有中央电视台这块硬牌子,还有他所担任的职务,在许多演职人员的眼里,他可以说是“位高权重”。但他从不以职务压人,更没有疾言厉色地呵斥过人。在排练场上,无论发生什么意外的事,他从不惊慌,更不发火。人们钦佩地说他有“大将风度”。在导演节目时,他对认为不适当的地方,从不一口否定,而是温婉地说:“你看这样是不是更好一些?”而且他这样一指点,效果很好。1997年,在导演《海上生明月——国际频道中秋晚会》时,一组来自广西的对唱演员,因为初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特别紧张,排练时总是出错,现场指导很生气,就对他们发火。这使他们更紧张了,甚至都排练不下去了。这位现场指导就找总导演郎昆,说干脆取消这个节目算了。郎昆说不行,因为这个节目是一种原生态的民歌,很有特色,在整台晚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取消了节目对演员是个打击,对他们的自信心是个伤害。一定要指导他们排练好。郎昆亲自指导他们排练,他们出错也不责备他们,而是温和地笑着纠正。这样一来,他们不再紧张,完全放松了下来,节目获得了通过。正式演出那天,这个节目特别成功。晚会结束后,演员们流着泪来找郎昆,一再向他表示感谢。
郎昆是个特别随和的人,但绝不是无原则地随和。一次导演一场大型文艺晚会,在联系一个香港的大牌歌星时,这位歌星要求给她伴舞的要26个人,所穿的服装也要由她来定,郎昆当时就拒绝了。她来后演出时要穿一件特别怪异的服装上场,郎昆认为和整台晚会的风格不协调,没有同意。她说这样的服装能吸引观众的眼球,郎昆用玩笑的口吻对她说:“你这样火的明星,还非得靠服装来吸引观众啊?你本身的魅力就足够了。”他这一句话,说得这位明星特别开心,化解厂对立的情绪,不仅不再坚持非穿她自己选的服装,演出时还特别卖力,激起了观众一阵阵的掌声。
郎昆就是这样,在坚持原则时也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心,给人留面子,让人感到畅快。后来,这位歌星和他成了很好的朋友。对他说:“以后只要用得着我,你一个电话,我不会有一个‘不’字的。”
郎昆以他的人格和能力,赢得了人们的钦佩和尊敬,自然也 赢得了真挚的友情。他的朋友特别多,只要他办晚会或节日,所有的明星大腕儿,他一个电话过去,都答应得特别痛快。他的人气特别旺,朋友的相助使他的事业发展得特别顺利。
魅力无敌,赢得“中国第一名模”的爱
郎昆和名模马艳丽的爱情故事,是众口相传的佳话。
马艳丽被人称为“中国第一名模”,她原是河南省赛艇运动员,1994年进入模特界,1995年就在上海首届国际时装模特大赛上获得了冠军。1998和1999年连续两届获得“中国十大名模”第一名。
T型台给马艳丽带来了无数的辉煌,经常伴随她的是鲜花和掌声,人们称她是金字塔顶的一颗最璀璨的明珠。
能赢得这样一位女子爱情的男子,必须要有出色的能力和无敌的魅力。
而这一切,郎昆都具备了。所以,他与马艳丽牵手结为伴侣,成就了一段浪漫的爱情传奇。
郎昆和马艳丽的第一次见面,是在2000年的一场晚会上,郎昆是那场晚会的导演,马艳丽是被请来的嘉宾。一见面也就是一般的客套寒暄,但排练中的一件事让马艳丽对郎昆心生好感。晚会安排了一个30多名模特走台的节日,彩排开始本来很顺利,但就在说好走最后一次时,一名小演员在台中间突然摔倒,导致大家又得重新走台。换了别的导演会大发雷霆,而郎昆不但没有发火,还赶忙跑上台去,关切地问摔坏没有。这使马艳丽很感动。模特走完台,作为嘉宾的马艳丽登台了。她一上去,顿时让郎昆眼前一亮:艳丽、妖娆、美轮美奂。台上本来美女如云,但马艳丽往中间一站,就像夺去了她们身上所有的光彩。她焕发出的美将郎昆镇住了。以后他们相见的机会多了,也熟了,经常一起谈话。因为在一个圈子里,他们有很多共同的话题,谈得很投机。马艳丽忽然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觉得他是一个和自己特别亲近的人。有一次郎昆请她吃饭,马艳丽爽快地答应了。他们去了一家豪华的西餐厅,中途,当她去洗手间回来,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琴声,她循着琴声望过去,一个令她终生难忘的情景出现了:郎昆坐在钢琴前,正深情地演奏着,琴声包含着他的情意,每一个音符都那样动情。他们的视线相接,马艳丽感到自己一下子融化在了他那脉脉含情的眼神中,融化在了动听的琴声中……他们开始深深地相爱了。从那以后,他们经常在一起,在密切的接触中,马艳丽发现了郎昆更多的优点:善良、宽容、细心、非常绅士,对人很热心,没有一点倨傲之气。马艳丽还发现他很孝顺,不管工作如何忙,每周都要抽时间回去和父母吃顿饭,马艳丽也是一个很孝顺的人,自然欣赏郎昆这一点。马艳丽用三个“特别”来形容郎昆:特别细心、特别体贴;特别会生活。
2001年9月,他们登记结婚,成为一对让人羡慕的甜蜜伴侣。
求精求新:魅力导演为春晚增添魁力
春节晚会年年办,越办难度越大。因为这台晚会的“负荷”实在太多太重了。执导这台晚会的总导演,可能因晚会的成功而名声大噪,也有可能因晚会平庸乏味而备遭抨击。郎昆导演的2005年春节晚会,既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认可,也获得了亿万观众的广泛好评,是近几年来水平最高的一场晚会。因为他给晚会注入了难得的新鲜气息,推出了一些让人百看不厌的精品节目。
他之所以获得成功,除了他较高的艺术素养和指挥协调能力之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温文尔雅,对待剧组每个人都特别和气,从上到下都愿意配合他的工作,众人一心,热情高、干劲大,节目质量自然也就过硬。当初,郎昆为晚会定下了四字方针:求精求新。他顶着压力,大胆改革以往晚会的节目编排顺序,将语言类、歌唱类和舞蹈类节目有机组合,做到紧紧抓住观众,始终带着观众的情绪走。对每一个节目也是反复斟酌、修改,打造成经典。如《千手观音》、《功夫》、《笑谈人生》等节目,给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2005年9月1日,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总导演的竞标结果公布,郎昆再次竞标成功,蝉联春晚总导演!对这一结果,人们都特别满意,很多人拍手喝彩。因为人们相信,他这位“魅力导演”,一定能再一次给全国人民带来一台更加精彩的春节晚会。人们急切地期待着,与郎昆相约除夕,一起喜迎新年,一起祝福祖国。
编辑 刘炳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