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称谓空位现象,比如,参加孩子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在不知道孩子同学的父母姓名、职业的情况下,我们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对方才合适;另一些时候,我们可能又会因为称谓使用不当而造成彼此之间的隔膜,比如,邻里之间以职位或身份称呼有时就显得彼此生分;还有些时候,因为我们选用的称谓不得体而造成彼此交际的不愉快,比如,在家长会上,教师以职位或身份称呼学生家长,可能会让部分家长有“老师势利”的想法而导致交流的不愉快。
如此之类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那是不是除了困惑和尴尬,我们就没有一种称谓方式来解决上述的问题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可以利用视点转换的方式构造一种称谓语来解决这一类空缺,帮助我们消除邻里之间的隔膜,进行和谐得体的交流。
什么是“视点”?王希杰先生在《汉语修辞学》中是这么解释的:“视点,就是人们在观察事物、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在运用语言表达时所处的位置,立足点,出发点。”我们认识世界的时候,是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已知事物是我们认识未知事物的一个参考点,也就是“视点”。我们在表达事物时,也需要有一个视点。举个例子来说,我们选择“教室”作为视点,于是我们可以有:教室前、教室后、教室里、教室中、教室外、教室内、教室的左边、教室的右边、教室的中间、教室的旁边等这样的地点表述。如果没有“教室”这个视点,那么就几乎无法表达这些地方了。(例见王希杰《词语和视点》,载《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2期)词语的视点有潜隐之分,视点在词语中明确出现了的,我们把它叫做显性视点,如“地上、地下”中的“地”就是显性视点;视点没有在词语的表层出现的时候,而是潜隐在词语的背后,我们把它叫做潜性视点,如“后院”“减肥”,前者的视点是正房,后者的视点是常规的体重标准,两者都没有在词语中出现,是潜性视点。
同样,称谓词语也有视点。对人的称谓,一般都是以说话者本人的视点为基点的。比如,亲属称谓词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姑姑”等等,这些亲属称谓词语的视点就是话语发出者。我们注意到,作为视点的话语发出者并没有在亲属称谓词语的表层出现,即它们的视点是潜性视点,并且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潜性视点是不必也不能显性化的。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有了孩子的人经常会借用自己孩子的视点来称呼亲人,“玲玲他爸”“孩子他奶奶”,或者说成“玲玲爸”“孩子奶奶”,也有干脆说成“她爸”“他奶奶”(这里我们只关注前两种)。这种视点的“借用”其实是使本来不必显性化的潜性视点(用字母“X”表示)显性化,让它出现在原来的亲属称谓语前,即构成“X+(他或她)+亲属称谓”(括号内为可选项),而一旦构成此格式,“X”就失去其原本的视点地位,整个结构将产生新的视点——“X+(他或她)+亲属称谓”这一新称谓语的话语发出者(注意:“X”指的是这一话语发出者的孩子)。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如果把“X”的所指作适当的转变——换成交际对象的孩子(简言之就是借用对方孩子的视点),那么就可以把“X+(他或她)+亲属称谓”这种称谓语用于日常社交活动。此时的“X”必须使用交际对象的孩子的姓名或者名,即构成一种新的称谓方式“姓名/名+(他或她)+亲属称谓”。有了这个称谓,文章开头的尴尬和不愉快就可以避免了(事实上笔者家乡就有这种社交称谓):
开家长会时,和别的家长初次见面,我们可以借用对方孩子的视点(即用对方孩子的姓名或者名加上亲属称谓词)来称呼对方。比如:如果小孩名字叫汪洋,那我们可以称呼他的妈妈为“汪洋(他)妈妈”,称呼他的奶奶为“汪洋(他)奶奶”,这种称呼可以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邻里之间如果有小孩,我们同样可以借用对方小孩的视点来称呼对方,但邻里之间单用孩子的名(甚至是小名、乳名)更多一些。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邻里之间这样的称呼:“二子(他)爸爸”、“小三儿(她)妈”、“小宝(他)爷爷”等,这样的称呼给人一种邻里之间亲如一家的感觉;“姓名/名+(他或她)+亲属称谓”这种方式,对教师在一般场合(特别是在家长会这种场合)称呼学生家长也显得比较得体。比如,老师可以称呼李明的妈妈为“李明妈妈”、称呼叶雨的爷爷“叶雨爷爷”,这样显得老师对每个学生及家长都是一视同仁、没有偏见的,无论你是局长或者工程师还是下岗工人或者农民,在这里都只是学生的家长,从而营造出平等融洽的气氛。
“姓名/名+(他或她)+亲属称谓”这种称谓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文章开头提到的困惑和尴尬。这种称谓方式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只要对方是某个孩子的长辈,不论年龄、职业、地位等差别有多大,我们均“一视同仁”。使用这种称谓语称呼对方也比较得体,并能够营造更为和谐的交际氛围和人际关系。由此看来,“姓名/名+(他或她)+亲属称谓”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日常社交称谓方式。
语言是由显语言和潜语言组成的。显语言是客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语言成分,潜语言是那些历史上出现过但是现在消失了的语言成分和那些即将出现的语言成分。(关于“潜显”理论可参阅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在条件具备的时候,潜语言是可以显性化的。对于称谓语中的空位现象,并不是说没有相应的称谓词语,而是这些称谓词语是潜在的、尚未显性化的,我们可以通过潜语言显性化的一些规律,创造条件让一些潜在的称谓词语显性化。像这种通过视点的潜显转换和变化构造新的称谓方式就是潜性称谓词语的显性化。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称谓空位填补以及称谓得体性等问题,不妨在现有称谓词语的“视点”变换上作一些探索。
(戴军明,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如此之类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那是不是除了困惑和尴尬,我们就没有一种称谓方式来解决上述的问题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可以利用视点转换的方式构造一种称谓语来解决这一类空缺,帮助我们消除邻里之间的隔膜,进行和谐得体的交流。
什么是“视点”?王希杰先生在《汉语修辞学》中是这么解释的:“视点,就是人们在观察事物、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在运用语言表达时所处的位置,立足点,出发点。”我们认识世界的时候,是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已知事物是我们认识未知事物的一个参考点,也就是“视点”。我们在表达事物时,也需要有一个视点。举个例子来说,我们选择“教室”作为视点,于是我们可以有:教室前、教室后、教室里、教室中、教室外、教室内、教室的左边、教室的右边、教室的中间、教室的旁边等这样的地点表述。如果没有“教室”这个视点,那么就几乎无法表达这些地方了。(例见王希杰《词语和视点》,载《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2期)词语的视点有潜隐之分,视点在词语中明确出现了的,我们把它叫做显性视点,如“地上、地下”中的“地”就是显性视点;视点没有在词语的表层出现的时候,而是潜隐在词语的背后,我们把它叫做潜性视点,如“后院”“减肥”,前者的视点是正房,后者的视点是常规的体重标准,两者都没有在词语中出现,是潜性视点。
同样,称谓词语也有视点。对人的称谓,一般都是以说话者本人的视点为基点的。比如,亲属称谓词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姑姑”等等,这些亲属称谓词语的视点就是话语发出者。我们注意到,作为视点的话语发出者并没有在亲属称谓词语的表层出现,即它们的视点是潜性视点,并且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潜性视点是不必也不能显性化的。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有了孩子的人经常会借用自己孩子的视点来称呼亲人,“玲玲他爸”“孩子他奶奶”,或者说成“玲玲爸”“孩子奶奶”,也有干脆说成“她爸”“他奶奶”(这里我们只关注前两种)。这种视点的“借用”其实是使本来不必显性化的潜性视点(用字母“X”表示)显性化,让它出现在原来的亲属称谓语前,即构成“X+(他或她)+亲属称谓”(括号内为可选项),而一旦构成此格式,“X”就失去其原本的视点地位,整个结构将产生新的视点——“X+(他或她)+亲属称谓”这一新称谓语的话语发出者(注意:“X”指的是这一话语发出者的孩子)。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如果把“X”的所指作适当的转变——换成交际对象的孩子(简言之就是借用对方孩子的视点),那么就可以把“X+(他或她)+亲属称谓”这种称谓语用于日常社交活动。此时的“X”必须使用交际对象的孩子的姓名或者名,即构成一种新的称谓方式“姓名/名+(他或她)+亲属称谓”。有了这个称谓,文章开头的尴尬和不愉快就可以避免了(事实上笔者家乡就有这种社交称谓):
开家长会时,和别的家长初次见面,我们可以借用对方孩子的视点(即用对方孩子的姓名或者名加上亲属称谓词)来称呼对方。比如:如果小孩名字叫汪洋,那我们可以称呼他的妈妈为“汪洋(他)妈妈”,称呼他的奶奶为“汪洋(他)奶奶”,这种称呼可以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邻里之间如果有小孩,我们同样可以借用对方小孩的视点来称呼对方,但邻里之间单用孩子的名(甚至是小名、乳名)更多一些。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邻里之间这样的称呼:“二子(他)爸爸”、“小三儿(她)妈”、“小宝(他)爷爷”等,这样的称呼给人一种邻里之间亲如一家的感觉;“姓名/名+(他或她)+亲属称谓”这种方式,对教师在一般场合(特别是在家长会这种场合)称呼学生家长也显得比较得体。比如,老师可以称呼李明的妈妈为“李明妈妈”、称呼叶雨的爷爷“叶雨爷爷”,这样显得老师对每个学生及家长都是一视同仁、没有偏见的,无论你是局长或者工程师还是下岗工人或者农民,在这里都只是学生的家长,从而营造出平等融洽的气氛。
“姓名/名+(他或她)+亲属称谓”这种称谓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文章开头提到的困惑和尴尬。这种称谓方式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只要对方是某个孩子的长辈,不论年龄、职业、地位等差别有多大,我们均“一视同仁”。使用这种称谓语称呼对方也比较得体,并能够营造更为和谐的交际氛围和人际关系。由此看来,“姓名/名+(他或她)+亲属称谓”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日常社交称谓方式。
语言是由显语言和潜语言组成的。显语言是客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语言成分,潜语言是那些历史上出现过但是现在消失了的语言成分和那些即将出现的语言成分。(关于“潜显”理论可参阅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在条件具备的时候,潜语言是可以显性化的。对于称谓语中的空位现象,并不是说没有相应的称谓词语,而是这些称谓词语是潜在的、尚未显性化的,我们可以通过潜语言显性化的一些规律,创造条件让一些潜在的称谓词语显性化。像这种通过视点的潜显转换和变化构造新的称谓方式就是潜性称谓词语的显性化。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称谓空位填补以及称谓得体性等问题,不妨在现有称谓词语的“视点”变换上作一些探索。
(戴军明,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