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第一美食家李渔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ao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渔像

游食四方


  李渔生于一个药商家庭,中年时期经历了明清交替的乱世。他也曾有志于功名,但受乱世影响,此路不通。明亡之后,他和当时许多文人一样,不愿事清。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将自己的才华转移到戏曲、小说等的创作上。李渔走的是商业化路线,他与戏班合作,边写边演。名声大噪之后,引来许多书商盗版翻印,他一怒之下索性自建书铺,做起了书商,贩卖包括自己所著小说在内的各种民间畅销读物。大获成功后,他又自组戏班,受到许多权贵青睐,由此踏上到各地巡回演出的路途。
  伴随着这条文艺之路的,便是李渔的食客之路。他是一个资深的美食家,年少时家境优渥,衣食无忧,吃过许多山珍海味。后来家道中落,为了糊口,他一度要寄食于外,依靠自己的才学为权贵的盛宴增添光彩,即便后来在商业化创作上获益顿丰,为了养活一家老小几十口人和戏班,他还是要游走各地,同时也游食四方。
  李渔游食的地方有如今的北京、山西、陕西、甘肃、广东、福建等地,他走过大半个中国,也吃过大半个中国的美食,且每到一地,当地权贵几乎都是盛情相迎,让他得以品尝到最高规格的美食。比如在北京,他就是太傅兼太子太师范文程,范文程之子、内秘书院学士范承谟,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魏裔介,礼部尚书龚鼎孳等高官的座上宾,参加过他们组织的许多盛宴。在广州,他又得到平南王尚可喜麾下干将的热情招待。
  除了享受过这些权贵家的豪门盛宴外,对于各地的民间美食,李渔也不会放过,若是遇到对自己胃口的,定会留下文章或者诗赋,加以赞叹,比如《荔枝赋》《福橘赋》《燕京葡萄赋》《真定梨赋》等。
菖蒲鼠荔图 绢本设色 28.2×38.5cm 明 朱瞻基 故宫博物院藏

  以李渔的才情,大可以将他一生丰富多彩的饮食经历写成一部巨著,流传后世,但他并没有这样做,只是在一些著作中对自己钟情的美食有所提及,比如《闲情偶寄》中的《饮馔部》《颐养部》《器玩部》三篇。这可能与他对于口腹之欲的矛盾心态有关。他在《饮馔部》开篇就提到,口腹之欲是“生人之累”,是“诈伪奸险”的根源,并由此强调自己在书中写饮食,不是要鼓励人追求吃喝,而是倡导大家谨慎对待自己的口腹之欲。

首重鲜味


  李渔从口腹之欲是“生人之累”的论点出发,提出蔬菜第一、谷物第二、肉食第三的饮食排行榜。他认为多食蔬菜乃自然之道,有助于养生;谷物则是人体之必需,不可缺少;肉食无益,他甚至还对《左传》所记载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进行了一番推论,认为食肉过多会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思维迟缓,确实不能“远谋”。
  但李渔对虾、蟹等却极其酷爱,将它们列入《饮馔部》的“肉食篇”中,称虾为荤食之必需,蟹则是自己的最爱,是“无论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的钟情之物。李渔每年都会事先存下一笔钱财,称之为“买命钱”,等到新蟹成熟上市便大量购入,好大快朵颐一番。
  而对于为何推崇蔬菜胜过肉食,他的解释则是,蔬菜在鲜味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哪种蔬菜最具鲜味呢?李渔的选择是竹笋,将其列为蔬菜中第一品。他主张的竹笋吃法也很奇特,就是以白水煮熟,不加任何调料,直接食用。因为竹笋乃至鲜之物,最具自然味道,任何一种调料都是画蛇添足,至于常见的以竹笋炖煮各种肉食之做法,更是不招李渔待见,并将其贬为“夺鲜失趣”的吃法。
辛夷墨莱图(局部) 纸本浅设色 明 沈周 故宫博物院藏

  李渔认为仅次于竹笋的蔬菜是“蕈”。这里的“蕈”,指的是野生茵类,也就是蘑菇,具体是哪一种,李渔没有言明。至于蘑菇的最佳吃法,李渔认为首选是和肉食一起炖汤,因为蘑菇本身鲜味有限,做成羹汤后,其鲜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李渔还颇喜欢莼菜,这种水生植物多见于江浙一带,本身并无什么滋味,用李渔的话说就是“清虚妙物”。但也正是因为无味,反具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清鲜气质。
  对于蔬菜中那些味道较重者,李渔就特别排斥。比如大名鼎鼎的葱、蒜、韭,李渔将其称为“秽臭”之物,先说自己终生不食,但又解释,蒜是绝对不吃的,葱可以做调料,韭菜是“禁其终而不禁其始”——嫩韭菜可以吃,因为还有点儿鲜味,老韭菜绝对不吃!
  李渔对鲜味的追求,不仅体现在对食材的选择上,还体现在对烹调技巧的追求上。比如他主张“鱼则必须活养,候客至旋烹”,且做好之后,要立即食用,因为鱼的鲜味只在烹调好之后的片刻工夫,吃晚了就鲜味尽失,再拿去加热更是“有其形而无其质”,在李渔看来那都不能算是鱼肉了。在食材搭配上,也是鲜字主导,所以竹笋最好单吃,不加调料,蟹也是一样。但煮过竹笋的白水,或者说汤,却可留下,用以煮其他食材,原因很简单,就是要尽用其余鲜。

自创美食


  但凡美食家,都会有几道自创的美食,李渔自然也不例外。他本就是心思巧妙之人,又对生活诸事有极大热情,发明过不少生活器具,比如夏天用的凉凳、冬天用的暖椅。在美食上,以李渔的本事,定然有过许多创举,只是这些并未一一尽录于书中,今天所能见到的,当是九牛一毛。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到,他曾以其所爱的莼菜连同蘑菇一道,加上蟹黄、鱼肉,创制出一道名为“四美羹”的菜式。据他所言,品尝过的人都赞不绝口,感叹吃过这“四美羹”后,对其他美食就全然失去了兴趣。
  李渔还在《闲情偶寄》中提到,他有一独门煮饭之法:先準备一些花露,等饭煮到七八成熟之时,将花露浇淋其上,再焖煮片刻,然后搅拌均匀。食者尝后皆惊叹不已,以为这是李渔不知从哪里买来的奇异稻米,其实奥秘全在那花露上。对这花露,李渔有专门的解释:“花露者,摘取花瓣入甑,酝酿而成者也。蔷薇最上,群花次之。”在早于李渔《闲情偶寄》的一些著作中,对花露制法有更详细的介绍,大体可知是将花瓣置于蒸具中,花瓣中的香精被蒸发出来,与水蒸气混在一起,再冷凝成液体,即是花露。可能此法曾盛行一时,但到李渔的时代已很罕见,用他的话说,便是“此法秘之已久,今始告人”。
  说来奇怪,按书中所述,李渔创制过的最富于特色的美食,竟是两道面食:五香面和八珍面。其中五香面自己食用,八珍面用于招呼客人。五香面的制法是将椒末、芝麻碎与面粉相混,再加酱、醋,以及最离不得的笋汤或虾汤,一起搅拌均匀,再擀成面饼,切成细面条,下水煮好,其妙在于“精粹之物尽在面中”。八珍面制法一样,只是配料较多,有鸡、鱼、虾、鲜笋、香蕈、芝麻、花椒等,再加笋汤或虾汤。
  有意思的是,李渔之后的另一位江南美食家袁枚,很可能对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留下的这些自创美食进行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曾亲试之”,却认为“皆阔于鼻而蜇于口,大半陋儒附会,吾无取焉”——听起来很好,入口却很难吃,都是故弄玄虚,我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话虽如此,却恰恰表明袁枚视李渔为美食界的前辈,一度效仿,否则为何“亲试之”?不过他的观点,或是也有文人相轻的缘故吧。
其他文献
雨过天晴,树林里长出了许多小蘑菇。小蘑菇看到身边的大树和花草都那么高大,自己个子这么小,不由得自卑、傷心起来。小蚂蚁看见了,很是不解,问清原因之后哈哈大笑:“别伤心了,我看你很高大呀,刚刚你还为我遮风挡雨呢!”小蘑菇看着比自己小得多的小蚂蚁,不好意思地笑了……
吴昌硕是清末民初书法界的领军人物,篆隶楷行草无一不通。他的书法创作以篆书为主,也多有行草、隶书作品。吴昌硕的楷书始学于颜真卿,行书学习黄庭坚、王铎,隶书学习汉代石刻,篆书学习石鼓文。60歲后,他的书法圆熟精悍,刚柔并济,尤精于石鼓文,不拘成法,传世书迹有《临石鼓文轴》《致醉翁尺牍》《寿书词》《汉书下酒联》等。书:金石气之重  吴昌硕的楷书从临摹颜鲁公入手,后又学习曹魏时期钟繇的小楷,自称学“钟太傅
摘要:为探寻适合农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对健康粮食制品需求的农村零售业态布局,基于我国东、中、西部395个农民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多元有序Probit模型从3个层次分析当前农村地区杂货店、便利店、集贸市场、自选超市等零售业态布局对农民粮食制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需求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缩短到最近自选超市的时间是农民提高粮食制品安全与营养需求的有效布局,增加所在村5 km范围内的便利店数量是提高低收入群體需
摘要:利用2011—2013年四川省21个市(州)的相关数据,借助混合横截面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经济发展包含的各要素对生鲜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生鲜农产品产量、高速公路里程对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有正向作用,说明经济发展能够拉动生鲜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此外,属于物流节点的市(州)生鲜农产品运输量高于其他市(州),说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是影响生鲜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
摘要:对新疆石河子和吐鲁番2个地区酿酒葡萄园可培养酵母菌的种类鉴定及分布进行研究,旨在明确酿酒葡萄园主要酵母种类及分布规律,为酵母菌资源的开发利用打下基础。对酿酒葡萄园果实表面和土壤进行稀释后平板划线分离纯化,挑取单菌落,并对菌落和细胞显微特征进行形态观察。对分离获得的酵母菌株进行WL培养基培养观察,区分聚类,选取其代表菌株进行糖发酵及碳源利用试验,且对其26S rDNA D1/D2区序列测序鉴定
脑筋急转弯  1.什么人站在刀尖上生活?  2.为什么大多数人不喜欢过32岁生日?  3.为什么一个人一天吃9头牛?  逻辑推理  (如右图)把数字1-11填入图中,使每条线上3个数相加的和相等。  答案  脑筋急转弯  1.滑冰的人。  2.没人喜欢三长两短的蜡烛。  3.蝸牛。  逻辑推理
11月15日 星期五 天气:阴  下课铃响了,可我还沉浸在晓坤老师的修辞课里不能自拔。尤其是今天刚学的反复修辞,真是太有吸引力了!正陶醉在修辞之中呢,突然一声叫喊,打破了我的“美梦”——“‘馬三吉’,你发什么呆呢?”不用说,又是我那个“倒霉催的”同桌——李梦琦!  我装作生气地转头,立马迎上了李梦琦“贱贱的”笑容,只见他笑嘻嘻地说道:“哥们儿!你说这反复和排比……”他话说一半,然后用眼睛瞄着我。 
吃完晚饭,我写了一篇看图写话,自认为写得还不错,就赶紧请妈妈过来检查。妈妈放下手里的工作,坐在我旁边,很认真地读起来,读着读着,妈妈的眉头一皱。我很紧张,对自己写的故事有点儿担心。  妈妈把故事读完了,转过头看着我,语重心长地说:“桐桐,故事整体写得还不错,就是‘的’‘地’‘得’的用法不是很正确。”对于妈妈指出的问题,我也很疑惑,我一直对这三个字的用法很不确定。这时,妈妈笑着对我说:“桐桐,我们来
“茶为国饮”,我国的饮茶历史已经有数千年之久。在漫长的饮茶历史中,人们认识到茶有“致清导和”的养生保健功能,所谓“一啜入腹”,“六腑无昏邪”。出于对茶的喜爱,唐代茶圣陆羽美誉茶为“嘉木”、“甘露”,诗人杜牧赞之为“瑞草魁”,五代时期郑遨誉之为“草中英”。到了宋代,陶榖称茶为“苦口师”、“清人树”和“余甘氏”,秦观赞之为“嘉木英”,苏轼名之为“叶嘉”。    中国人虽然很早就开始饮茶,但茶作为近世文
伟大光荣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J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