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aq1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利用微课,突破时空限制,将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整个实验过程完整而真实地呈现出来,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中的实验设计能力和语言表达交流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微课 实验教学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探究生物的规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及分析解决生物学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据调查,在网络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10分钟以内。而微课可以结合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内容制造出精彩的片段,短小而精悍。对我国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实验,是《种子的萌发》一节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将微课应用于这一实验教学中。
  1.问题的提出
  该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章第二单元“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个探究活动,是《种子的萌发》一节中的重点,学生已经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进一步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对学生而言,此探究活动有较大难度,一是因为距离前两个探究活动时间较长,二是探究的条件不止一个,要设置的对照组也不止一个,本实验耗时较长,而课堂时间有限,传统的方法是,课堂上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后,直接观察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课后再让学生做实验、观察记录、得出结论等。但是,学生课后完成的情况各异,有些学生甚至无从下手。而且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得出,就没有探究热情,也谈不上培养探究能力了。鉴于此,笔者尝试在本节课进行微课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应用
  2.1课前设计,制作微视频。
  由于以上问题,笔者对实验进行改进,录制了多个实验视频。首先从所带班级中选择一个素质较好的班级进行尝试,挑选学习能力较强、学习兴趣较高的3个小组,分别探究水分、温度、空气3个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课前2周左右利用手机录下实验的操作過程和每天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然后通过工具进行整合,制成3~4min的微课,每个实验的操作及微课视频的录制注意事项如下:
  首先在实验过程中,种子是否有萌发的标志是什么?种子的萌发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吸胀阶段,二是鲜重增加的停顿期,三是胚根突破种皮。由于第一、二阶段,从肉眼上看,只能看到种子胀大,因此我们把第三阶段,看成是否萌发且能继续发育的重要标志。而且通过以下表格记录胚根长度,这样的观察记录更科学,便于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准确结论。(胚根的长度记录表,单位:厘米)
  实验一: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
  实验装置采用容易选取的,一次性带盖子的碗,两个碗中铺上2张纸巾,各放入10粒绿豆种子。在大量实际操作中,绿豆比其他种子萌发快,这样节省了探究时间。甲装置中撒少量水,保证水量浸没纸巾,乙装置中不洒水,然后都盖上盖子,放在室温下,每天观察并用手机拍成视频记录下来。
  实验二: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实验装置丙,需要设置一个低温或高温的环境,其他条件与甲装置一样,但考虑到放冰箱里时间久了,水分会散失,不能控制单一变量,可以将装置放于恒温箱中,调节高于室温的温度。
  实验三: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
  教材中的4号瓶,用较多自来水淹没种子来说明没有空气,得出种子在没空气时不能萌发的结论,这一实验有较大缺陷。自来水本身就有空气,而且绿豆种子在初期对空气的需要量很少,所以照样能萌发,但接下来,胚根的继续生长和胚轴、胚芽的发育需要较多空气,这也是要记录胚根长度的意义。改进把烧杯中自来水煮沸排除空气[1],这样种子在缺氧的条件下不能萌发,实验效果显著。
  2.2课堂探究,展示视频。
  课堂上,全班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探究一个因素。各小组根据生活经验,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往往要松土,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而不在冬天。事先作出假设并制订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在课堂上观察实验的结果,小组展示各自的方案,之后小组间互评,教师再对实验设计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点评。最后,教师分别请参与录制的小组,上台介绍录制的微课。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出结论,而且能对实验操作的不足、实验方法的改进等提出建议和看法,成为很好的课程资源。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还会想到其他影响因素,比如光照、土壤等。分别也能设计实验,比如一个装置放在有光条件,一个用黑色塑料袋套住,当然,这里要提醒学生,光对不同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同,可以结合课后习题进行解说。关于土壤这一条件,可以用土壤浸出液,而不直接用土壤。对空气的探究,有些学生提出,用小针筒把装置中的氧气抽走等,对于学生在实验设计中的亮点,教师应恰当评价,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和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结语
  微课应用于本实验探究,其优点在于:(1)突破时空限制,真实呈现实验过程,时间缩短,拓展了实验设计和探究方案的不足、改进等内容,学生看到真实的同学在做实验,更有亲切感和兴趣。(2)交互性强,通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展示、互评,在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播放微课,有很大的针对性和互动性,能较好地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表达交流的时间充足,并能进行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师评等,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3)直观化,实验有实验过程的展示和实验结果的展示,能把整个实验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避免重实验设计轻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吕红丽.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的改进[J].生物学教学,2004,11.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国资委加大国企的改革力度,逐步推动国企市场化发展,让国企摆脱对政府资源的依赖,使国企逐步加强自身资产资源的控制。国企应用全面预算管理方式,来对各业务运行资金进行科学的控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国有资产运行效率的提升。在应用全面预算中,单位要让全体员工都参与到预算执行,并学习新型全面预算管理理念,转变国企职工的思想观念,来在国企单位创造良好的预算管理氛围。  关键词:国有企业;全面预
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物理图像正确地分析、解答物理问题,教师应在教学中重视物理图像的教学,尽量通过图像把物理规律或复杂的物理过程展现出来,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图像的重要性,并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图形能力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能力,是观察能力、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对比分析能力、联想能力、形象转化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图形能力和高中物理学习密不可分,无论是常
本研究论文是以组蛋白去乙酰酶(HDACs)为作用靶点,运用基于受体结构的药物设计方法,进行虚拟筛选,通过对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合成了三个系列共计49个具有全新骨架结构的HDACs
摘 要: 化学是在各学科中学生接触最晚的一门课程,这足以说明其难以理解的程度较为突出,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出现明显的“跛子腿”现象,化学也是学生的薄弱环节,那么为什么化学课难以融会贯通呢?并且每个班级都有学习优秀与学习困难的学生,同在一个班级化学学习困难的学生的问题又出在哪些方面?本文从大小方面分析高中化学学习困难的成因。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学习困难 成因分析  一、学习主体方面  基础知
摘 要: 从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出发,课堂是一个特殊的微观生态系统,教师与学生则是生态主体,不断同外界进行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和互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构建生态课堂已是势在必行,还需注重生态课堂中的互动教学。文章针对初中化学生态课堂上的互动教学作探究,并提出部分有效的教学对策,帮助广大教师运用到教学实际中。  关键词: 初中化学 生态课堂 互动教学  在初中化学生态课堂中实施互动教学,强调教师教与学生
摘 要: 中专的生物课程以实验为基础,具有很强的严谨性和實践性,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提高中专生物课的教学质量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且可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健康知识基础。本文对中专生物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中专生物教学 现状分析 提高效率  一、中专生物教学现状分析  (一)轻视学生能力培养。  中专生物教学不同于一般生物教学,其目标不仅在于让学生
摘 要: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是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國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报告强调“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强调终身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从终身教育的含义和特点出发分析该报告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 终身教育 职业教育 影响  一、教育的四大支柱  报告认为,面对当今时代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