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网上霸屏的是一段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的彩色视频。另有一帖,则对1949年开国阅兵和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九三”阅兵进行了比较。
有网友留言:“好希望过去的人活过来看一眼现在的中国。”亦有人表示:“画质变了,数量变了,精气神没变,人民子弟兵称呼没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变,现世安稳,如此甚好。”还打出了一大串爱心标志。
回首70年,一路前行,新中国的大阅兵,不仅规模逐次加大,展示的武器装备越来越先进,且国产装备越来越多,甚至采用全国产装备,更值得一提的是——大阅兵不仅仅只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从演兵场上,到祖国的海疆,都出现了人民子弟兵接受检阅的身影。甚至在友好国家的典礼上,也出现了中国军人的正步。中国装备出口海外,中式操典被外军采用……中国大阅兵,展现了新中国的一种新中华文化,积淀多年,在2019年的金秋又有了最新的展现。
共产党的部队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在1949年1月31日之前,北平城里的老百姓,许多人并不清晰。甚至有听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宣传,而以为八路比国民党军队更凶神恶煞。这些恐惧心理,当然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都1949年了,中国共产党早在1945年8月就正式提出“人民解放军”的提法,1946年起,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等陆续改称人民解放军。1948年11月起解放军全军统一番号,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9年1月31日,傅作义的部队撤出北平,解放军入城接管防务,之后浩浩荡荡进驻北平城。老百姓再也不用用手偷偷比划一个“八”字来指代八路。人们看到的是一支军纪严明的人民军队。入城指战员每人预备了两天的熟食,主要是大饼。为的是不打扰老百姓。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进驻北平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在西苑机场阅兵。毛泽东、朱德、周恩來、刘少奇、任弼时等一行人出现在西苑机场时,来自工人、农民、妇女、学生等各界代表1000余人,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完全可以说,西苑阅兵是开国大阅兵的一种预演——军爱民、民拥军,这是一种新型军民关系。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30万军民参与。其中就包括新中国第一次军事盛典——150分钟的阅兵式。今年9月21日,中央档案馆公布的开国大阅兵彩色视频,既展现了当时的情况。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观礼阅兵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任阅兵司令员乘车检阅部队,华北军区司令员兼平津卫戍区司令员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19248人第一次联合受阅。查阅史料——这次阅兵,受阅部队的阅兵训练不足一个月。为防备敌机突然来袭,空军受阅飞机有4架携弹飞行;由于飞机数量不够,第一梯队9架战斗机绕飞第二圈成第四梯队。这是此后国庆阅兵绝无仅有的。
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人民军队的17架飞机第一次从天安门上空飞过。

1951 年的阅兵,也是解放军武器制式化的转折点,此次受阅的技术兵器淘汰了战争年代缴获的散杂型号。
从背景上看,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中国大陆还有不少地方没有解放。当天,蒋介石就在广州。人民解放军作战部队正向大西南云贵川方向移动。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开国大典的邓小平,心里还在琢磨着解放大西南的作战计划。
就是这么一支仍处在战争状态的武装,在开国大典前夕,制定了《阅兵典礼》方案,奠定新中国阅兵式的基本框架。时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早年曾在苏联留学,目睹了苏军在莫斯科红场的阅兵,知道一些有关苏军阅兵的情况。在阅兵准备期间,刘伯承详细向阅兵指挥所主任杨成武谈了阅兵的具体情节和注意事项,最后概括地说,阅兵是一种特定内容的礼仪,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搞好了,目的也就达到了。
开国大典阅兵式此后成为国庆阅兵的蓝本,奠定了新中国阅兵式的基本框架。从1949年到1959年,新中国最初10年,每年的国庆节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阅兵。1950年的天安门广场阅兵,冠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国庆节”的称呼,这种“届”的称谓一直沿续到1954年国庆节——1951年,民兵方队第一次走上阅兵式;1952年,当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艰苦卓绝战斗的时候,国庆阅兵如期举行,公安部队和少数民族民兵大队首次参加;1953年,恰逢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之年;1954年,内蒙古草原“骑兵受阅部队”走上国庆阅兵式。
1955年的国庆阅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军衔制后的首次阅兵,受阅部队指战员身着崭新的新式军装,佩戴军衔肩章、领章,军容严整地通过天安门广场;1956年的阅兵令人难忘——这是新中国国庆阅兵唯一的一次雨中检阅;1957年的阅兵,受阅人数较以往少,可新装备不少,特别是我国自行生产的苏联设计伊尔-28型喷气式轰炸机、歼-5型歼击机等,引起到场的五十多国来宾瞩目;1958年,炮击金门的作战刚刚打响,国庆阅兵如期举行;1959年,国庆十周年之际,天安门广场扩建一新,不仅面积扩大了,且新增了东西两边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以及正南面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使国庆大典更加宏伟壮观。
有网友留言:“好希望过去的人活过来看一眼现在的中国。”亦有人表示:“画质变了,数量变了,精气神没变,人民子弟兵称呼没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变,现世安稳,如此甚好。”还打出了一大串爱心标志。
回首70年,一路前行,新中国的大阅兵,不仅规模逐次加大,展示的武器装备越来越先进,且国产装备越来越多,甚至采用全国产装备,更值得一提的是——大阅兵不仅仅只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从演兵场上,到祖国的海疆,都出现了人民子弟兵接受检阅的身影。甚至在友好国家的典礼上,也出现了中国军人的正步。中国装备出口海外,中式操典被外军采用……中国大阅兵,展现了新中国的一种新中华文化,积淀多年,在2019年的金秋又有了最新的展现。
广场阅兵展现国家荣耀
共产党的部队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在1949年1月31日之前,北平城里的老百姓,许多人并不清晰。甚至有听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宣传,而以为八路比国民党军队更凶神恶煞。这些恐惧心理,当然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都1949年了,中国共产党早在1945年8月就正式提出“人民解放军”的提法,1946年起,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等陆续改称人民解放军。1948年11月起解放军全军统一番号,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9年1月31日,傅作义的部队撤出北平,解放军入城接管防务,之后浩浩荡荡进驻北平城。老百姓再也不用用手偷偷比划一个“八”字来指代八路。人们看到的是一支军纪严明的人民军队。入城指战员每人预备了两天的熟食,主要是大饼。为的是不打扰老百姓。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进驻北平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在西苑机场阅兵。毛泽东、朱德、周恩來、刘少奇、任弼时等一行人出现在西苑机场时,来自工人、农民、妇女、学生等各界代表1000余人,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完全可以说,西苑阅兵是开国大阅兵的一种预演——军爱民、民拥军,这是一种新型军民关系。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30万军民参与。其中就包括新中国第一次军事盛典——150分钟的阅兵式。今年9月21日,中央档案馆公布的开国大阅兵彩色视频,既展现了当时的情况。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观礼阅兵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任阅兵司令员乘车检阅部队,华北军区司令员兼平津卫戍区司令员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19248人第一次联合受阅。查阅史料——这次阅兵,受阅部队的阅兵训练不足一个月。为防备敌机突然来袭,空军受阅飞机有4架携弹飞行;由于飞机数量不够,第一梯队9架战斗机绕飞第二圈成第四梯队。这是此后国庆阅兵绝无仅有的。


从背景上看,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中国大陆还有不少地方没有解放。当天,蒋介石就在广州。人民解放军作战部队正向大西南云贵川方向移动。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开国大典的邓小平,心里还在琢磨着解放大西南的作战计划。
就是这么一支仍处在战争状态的武装,在开国大典前夕,制定了《阅兵典礼》方案,奠定新中国阅兵式的基本框架。时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早年曾在苏联留学,目睹了苏军在莫斯科红场的阅兵,知道一些有关苏军阅兵的情况。在阅兵准备期间,刘伯承详细向阅兵指挥所主任杨成武谈了阅兵的具体情节和注意事项,最后概括地说,阅兵是一种特定内容的礼仪,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搞好了,目的也就达到了。
开国大典阅兵式此后成为国庆阅兵的蓝本,奠定了新中国阅兵式的基本框架。从1949年到1959年,新中国最初10年,每年的国庆节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阅兵。1950年的天安门广场阅兵,冠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国庆节”的称呼,这种“届”的称谓一直沿续到1954年国庆节——1951年,民兵方队第一次走上阅兵式;1952年,当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艰苦卓绝战斗的时候,国庆阅兵如期举行,公安部队和少数民族民兵大队首次参加;1953年,恰逢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之年;1954年,内蒙古草原“骑兵受阅部队”走上国庆阅兵式。
1955年的国庆阅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军衔制后的首次阅兵,受阅部队指战员身着崭新的新式军装,佩戴军衔肩章、领章,军容严整地通过天安门广场;1956年的阅兵令人难忘——这是新中国国庆阅兵唯一的一次雨中检阅;1957年的阅兵,受阅人数较以往少,可新装备不少,特别是我国自行生产的苏联设计伊尔-28型喷气式轰炸机、歼-5型歼击机等,引起到场的五十多国来宾瞩目;1958年,炮击金门的作战刚刚打响,国庆阅兵如期举行;1959年,国庆十周年之际,天安门广场扩建一新,不仅面积扩大了,且新增了东西两边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以及正南面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使国庆大典更加宏伟壮观。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走出国门,参与到友好国家的各种庆典中,将中式阅兵威武之师、和平之师、友谊之师的形象传到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