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DNA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定量检测在诊断乙肝肝硬化中的临床应用

来源 :山西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u203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乙肝肝硬化患者132例为对象,设为观察组;其中代偿期肝硬化71例,失代偿肝硬化61例;选择同期治疗的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患者58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测定2组血清HBsAg滴度;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测定2组HBV DNA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HBV DNA及HBsAg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生
其他文献
脑梗死是一种由脑部供血不足所引发的疾病,病情较轻的患者多会出现肢体障碍或眩晕的症状,较为严重者极有可能出现瘫痪、休克,甚至死亡,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威胁极大[1]。目前,临床针对该病的治疗,多是采取药物疗法,其中最为常见的药物为阿司匹林及硫酸氢氯吡格雷。前者为临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清热镇痛之效,在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中具有较为良好的效果;后者为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部分效果与阿司匹林类似,均能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2]。据相关研究显示,利用阿司匹林与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对脑梗死患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是临床上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临床上一般给予保守治疗后,仍有较高比例患者可能复发,出现胆绞痛和胆道梗阻,严重者出现胰腺炎。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在临床的不断发展,其临床适应证也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主要的手术方式,具有明显的微创特点,术中对患者的损伤程度低,而且术后并发症少。但是LC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时机仍存在争议[1]。不同的手术时机将会对患者预后产生不同的影响[2]。因而,本研究旨在评估比较早期和延期LC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
霉菌性阴道炎作为临床妇科常见病中的一种,患者外阴阴道受念珠菌反复感染是其主要发病机制。患者病发时,其临床症状多为白带脓稠、量多和外阴痒痛,且经真菌学检查显示指标呈现阳性反应[1]。此外,该类病症存在复发性[2]。近年来,临床有相关研究指出,霉菌性阴道炎难以完全根治,究其原因,发现疾病诱发因素较多,如患者性生活不洁、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类药物使用频率过高、日常清洁不到位造成外源性感染等,都是致使患者病症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3]。